商品拜物教:一个跨学科理论话语的应用与误用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城市管理发布时间:2021-01-05浏览:

  摘 要:商品拜物教是马克思在论述商品经济社会中劳动产品所具有的拜物教性质时所使用的核心概念。这一概念经由马克思主义追随者的继承与再阐释,以及与心理分析知识框架的结合,在消费行为研究领域催生了新的研究范式。但是,当前国内外许多研究者误用了商品拜物教概念工具和理论,在他们的论著中,忽视了消费者群体的主体性、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的差异性、物与商品的社会生命和社会意义,其道德性价值判断过于彰显,系统而扎实的实证经验资料明显缺乏。这一对物质欲望的“过敏症”无益于实证研究、有害于理论推进。当前社会学、人类学具体消费领域的一些专门经验研究成果,给这个主题的拓展带来全新的视野和景观。

  关键词:商品拜物教;马克思;消费主义;消费社会学

人文社科论文

  作者:张敦福

  长久以来,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一个重要的现象:众多学者毫不隐讳、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the fetishism of commodities)为理论武器对消费的消极面大肆挞伐。有学者指出,商品拜物教最终使人们拜倒在商品的脚下,社會主义市场经济依然存在商品拜物教现象;重读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腐败问题的认识。①有学者认为,对美国大众消费模式的盲目追求和模仿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必然会产生很多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消极后果,也会导致人们的思想意识出现混乱。②有学者把消费社会的物欲视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痼疾”,称“这样的消费社会具有极大的欺骗性”。③此类观点不一而足。

  值得反思的是,在现实社会中,消费主义观念不仅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盛行,在当下中国同样受到热烈拥抱。这就提醒我们,消费主义或商品拜物教可以作为一个分析性概念使用,但是,对物质消费多样性实践的价值评判和道德谴责却要谨慎对待。固然,马克思通过商品拜物教的分析,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统治与物化意识已经成为自然性的存在,无产阶级的解放就需要从意识上打破拜物教思维仰海峰:《拜物教批判:马克思与鲍德里亚》,《学术研究》2003年第5期。,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要简单、机械、教条式地在花花绿绿的商品世界中拒绝“诱惑”?基于上述种种问题,本文尝试从绵密繁复的学术话语变迁中探寻、理清商品拜物教概念的来源及其演变,更清晰地描述这一概念被运用尤其是误用的情况。也即,展示这一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笔下的适用范围及其变异情况,将相关理论观点放在更宏观的学术视野乃至学术争论中去,并对当下中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及其未来前景做一评估和展望,探索这一概念对中国消费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启迪意义。

  从拜物到商品拜物教:概念起源及经典涵义

  英语中的“拜物”(fetish)及其欧洲同义词词源来自拉丁语的factitious,其作为一个动词意思是“去做”,作为一个名词是指“手工制品”。15世纪晚期,该词汇被广泛应用,意为“富有魅力之物”。fetish也被译为迷信、迷恋。常用的同词根术语还包括fetishism(拜物教、迷信),fetishist(盲目崇拜者、拜物者、迷恋者),fetishization(迷恋、恋物、拜物之过程)。其同源的葡萄牙词语feitio后来被用作指称几内亚海岸居民对一些物品的尊崇。按照美国人类学家威廉·皮埃兹的说法,这个词主要指单纯无知的人们(尤其妇女) 实施的“魔法实践”或“巫术”。在十六七世纪,拜物一词主要被用来描述非洲西海岸多文化交叉地区的一种宗教崇拜,尤指对无生命的“物”或人工制品的崇拜。[美]皮埃兹:《物恋问题》,载孟悦、罗钢主编《物质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页。法国历史学家德·布霍斯在其1760年的著作《论物神崇拜》中,首次将“拜物教”一词用于比较宗教学,自此这一概念开始广为流行。德·布霍斯认为,原始人的心灵需要集中关注那些可见的东西,后来的人才能关注和理解抽象的事物;宗教最初起源于拜物教——对石头或其他物体的崇拜。这个观点在19世纪中期被更多学者所接受。社会学家孔德在《论实证精神》中开宗明义直言:无论个人还是社会群体的思辨都要经过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神学阶段又可以被细分为拜物教阶段、多神教阶段和一神教阶段。在拜物教阶段里,人类尚未建立起简单的科学知识,就贪婪地追寻万物的本源,最终只能通过一系列的信仰和宗教崇拜来面对这个世界。[法]奥古斯特·孔德:《论实证精神》,黄建华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把这个术语引入人类学后,引起更加广泛的讨论,物、商品、巫术、宗教崇拜等关键词成为人类学家津津乐道的话题。按照泰勒的说法,“万物有灵观既构成了蒙昧人的哲学基础,同样构成了文明民族的哲学基础”[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414页。,而这一学说的核心就是宗教起源于万物有灵观。

  泰勒之后,在殖民地和宗主国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中,这个术语多少含有西方文明对其他文化的轻视和低估之意,意味着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差距。尽管未曾言明,但威廉·皮埃兹在论述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观点时仍暗示,这一概念是文明与野蛮两种文化之间距离的延伸,只不过延伸的领域和方向不再是异文化或他文化,而更多的是自身所处的社会。William Pietz, “The Problem of Fetishism II: the Origin of the Fetish”, Res: Anthropology and Aesthetics, 13, 1987, pp.23-45.马克思最早于1842年《莱茵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拜物教”概念,值得指出的是,他在同年早些时候读到过德·布霍斯的相关著作。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再次使用这个概念,这次可能更多地跟黑格尔使用过同一概念相关。然而,作为更广泛的财产拜物教的一种特例,商品拜物教的观念直到《资本论》中才发展起来。Roy Ellen, “Fetishism”, Man, New Series, 23(2), 1988, p.216.具体而言,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结语部分,马克思把商品拜物教作为核心问题来讨论。D. Rasmussen,“The Symbolism of Marx: From Alienation to Fetishism”, Philosophy & Social Criticism, 3, 1975, p.51.

  推荐阅读:哪些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审稿快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商品拜物教:一个跨学科理论话语的应用与误用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chengshiguanli/54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