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两型社会”背景下低碳城市规划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城市规划发布时间:2012-07-05浏览:

  1 前言

  鄱阳湖城市群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标志着湖南的发展正式进入国家的重大战略布局,而且能够充分发挥鄱阳湖城市群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中的战略支点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发挥鄱阳湖城市群在促进中西互动和协调发展中的引擎作用。然而鄱阳湖城市正处于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必然导致能源消费和CO2排放总量的增加。据统计在全国2002-2007年间CO2 排放量翻了一番。2008年全国CO2 的排放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CO2 排放国家。很显然我们关于南昌市城市规划需要改变传统的城市发展的模式来应对将来对城市变暖的造成的影响。具体来说,我们需要追求一种理想的“低碳”城市模式来化解目前的“高碳”城市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风险。就当今的社会生活方式而言,仅仅通过节能减排的技术手段尚不足以解决减少CO2 的排放问题,还需要以更加多元的标准衡量城市规划与建设,通过低碳城市规划寻求城市发展的低碳方向,探索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2两型社会与低碳城市规划

  两型社会内涵主要为“一核、两型、三优、四业”。一核主要指科学发展观,两型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三优是指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主体需求的最优化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最优化实现;四业为两型经济、两型生活、两型文化、两型治理。

  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建设低碳城市,必须推行以下政策措施:低碳生产,实行可持续的生产模式;低碳消费,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控制高碳产业发展速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引进低碳技术。

  目前低碳城市规划相关理论研究较少,而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又迫切需要相关理论进行指导,并逐步系统化,笔者认为低碳城市规划是在“物权”和利益集团基础上将有着不同目标和社会需求的社会群体通过低碳城市规划理念、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低碳城市规划方法和低碳城市规划方案的公众参与等实现低碳城市和社会“共识”的追求,实现我国低碳城市规划概念框架。

  3“低碳城市规划”探索与创新

  3.1低碳两型编制体系分析。坚持城乡统筹,创造性地编制《南昌市城市总体规划》。两个规划在编制方法有大量创新点,突出了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区域和中心城市同步研究,突破现有编制方法的限制。按照城镇体系集聚发展,民生设施网络推进的思路,建立了“一心五区、两轴两通道”的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拓展了规划区范围,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空间载体。建立了完整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为我市火车站的提质改造,城市地铁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进入国家和省规划和建设的“笼子”奠定了基础。

  建立南昌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及基于规划管理的测绘信息服务系统”,实现规划管理的现代化。成立城乡规划协会,建立专家咨询制,引进高水准的管理人才和具有国际水准的规划设计大师,为南昌市的重要规划和课题研究提出指导性意见。

  3.2城乡功能综合布局与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1)建立“一轴”: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极轴,区域发展的大动脉,“一中心”:南昌中心城区,区域发展的核心,“三区”:九江示范区、新余示范区、景德镇示范区的空间网络结构。避免城市空间过度集中的状况,促进城市各地区的平衡发展,优化了城市交通网络的组织,减少拥挤与堵塞。(2)通过江北集约用地规划、江南棚户区改造实现高效能的土地利用、高质量的功能配置、高效率的交通体系,高品质的宜居环境等建设目标。通过开展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村庄用地整理和工矿废弃地整理,提高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化水平和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要求,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了资源节约与良好的经济效益。

  4结语

  关于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这是一个在国际和国内都比较新的理念,其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要求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生活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相关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

  要将我市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型的现代工业新城和文化旅游名城,实现“经济强市、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宜居家园”四大发展目标不仅要对低碳城市规划进行深入的研究、构建其理论基础,明确低碳城市内涵、定位及评估指标体系,还要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更多的引入低碳发展的理念,并落实到具体规划手段上,同时强调城市规划实施的过程控制与评估。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南昌“两型社会”背景下低碳城市规划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chengshiguihua/2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