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本土生态建设管理的新制度模式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环境科学发布时间:2014-09-16浏览:

  摘要:将土司制度与生态维护与建设结合起来,去探讨我国的生态环境史,自然成了不可或缺的研究领域和值得深入探讨的关键所在。深入探究这篇论文,对深化土司制度的认识大有裨益,对我国当代的生态建设也能提供直接的借鉴和参考。相信这篇论文的发表肯定会引发本土生态知识和生态建设问题的研究热潮,甚至会改写此前对土司制度的认识,本文是一篇专业的理工论文。

  频发性地质灾害的防治是我国地方政府的重任之一,各级政府为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自然灾害的不可预测性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的重荷。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该何去何从,至今还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贺天博等人的《麻山苗族防范频发性地质灾害对策研究》一文,对上述难题做出了肯定的回答。频发性地质灾害是当地各民族文化必须优先适应的生存风险,只要相关民族与灾变区经过长期磨合后达成了有效的适应,那么看似极其危险的地质灾害就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化解,让当地各族居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相关的行政单位也可以为此舒一口气。作者使用的个案取自贵州省紫云县境内的麻山地区,目前频发性的地质灾害在这一地区依然存在,但乡民的生活却平静如常。可见该文提出的见解确实具有鲜明的现实性,有助于缓解社会对风险的恐惧,显然这是生态建设中值得关注和借用的文化适应个例。

  董立顺的《史载党项人对肉苁蓉的认识与利用》一文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命题。同样是一种植物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却会形成截然不同的价值定位。在历史上的党项族人生活中,肉苁蓉仅是一种普通的食物,但在当时的汉人和契丹人中则是来自远方的名贵补药。随着我国干旱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变,到了今天,肉苁蓉更是身价百倍,成了人们向往的补药。但不幸之处正在于,在人人渴望获得肉苁蓉的同时,我国干旱草原生态系统却遭到了致命性破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肉苁蓉的药用地位变迁,恰好成了生态环变迁的标识。我国干旱草原生态环境良好的时候,肉苁蓉的价值接近于常态,主要做食物食用。等到环境破坏后,它成了大补药,但土地沙化却随处所见。本文的价值正在于能够从历史的纵深出发,将党项族的本土生态知识与长期的生态变迁结合起来,从一种植物价值的兴衰揭示了我国干旱草原生态退变的脉络。

  《韩非子·五蠹》云:“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猛提升,我国的海疆环境也随之而发生了巨变,此前是国外反华势力封锁中国海疆,今天则已变为反华势力唆使中国的邻国掠夺中国的海疆。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我们对某些民族传统文化的定位和利用也必须得与时俱进。疍民文化是我国海疆开发南洋群岛、琉球群岛等,发现其航线定型的依赖。历史上的疍民文化是典型的海洋文化,她对中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在建国初期,出于应对国外反华势力的需要,我们曾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引导疍民上岸定居。这一政策对于国家的安全,疍民生活的安定功不可没。但问题在于,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巨变,扞卫中国海疆,遏制反华势力的侵扰,在今天成了当务之急。相关的民族文化政策显然得做出新的调整。随着三沙市的建立,为了使这个新设置的城市有稳定的居民。我国已经公布了对钓鱼岛周边的领海权,要扞卫这片海域也需要有他的居民。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让疍民重归大海,自然成了政策调整中刻不容缓的使命。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浅谈本土生态建设管理的新制度模式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huanjingkexue/16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