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挑战与对策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环境科学发布时间:2012-07-20浏览:

  摘要:2007年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大会正式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自此全球经济进入低碳化时代。面对全球低碳化浪潮,中国这个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的能源消费大国将面临来自经济、贸易及技术创新方面的诸多挑战。只有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的制定和创新,推动低碳技术的开发和运用才能使中国经济真正走上低碳化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环境;技术

  碳经济是人类社会面临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变暖压力下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来替代化石能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完成了《斯特恩报告》,该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而言不仅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更是未来经济发展摆脱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的必由之路。但是长久以来中国一直走的是传统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并且正处于重工业发展、城市快速扩张的工业化中期阶段,中国经济向低碳化转型必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 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一) 中国经济将长期保持高碳化

  首先,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经济大国中最依赖于煤炭的国家,中国能源以煤炭为主,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长期占70%以上。煤炭是化石燃料中含碳最高的品种。2006年中国消费石化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83%来自煤炭,2008年中国近2/3的能源用于发电,近800GW电力发电中有3/4是火力发电。

  其次,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快速膨胀的重工业如能源业、钢铁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导致能源需求急剧上升。中国在2000到2005年间,消耗了全球16%的初级能源,占到此间新增能源需求的55%,并在2006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

  第三,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也远远低于世界水平。目前,我国的工业锅炉的能源效率仅为西方发达国家的80%;钢铁、冶炼行业的能耗是西方发达国家的2倍;鼓风机及水泵的能源利用也仅为国际水平的85%;国产电动机在产生相同动力的情况下,其电力消耗量比国际水平高5%--10%。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世界上单位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比美国、欧盟、日本分别高2.5倍、4.9倍、8.7倍。[1]利用率低、能耗高意味着未来我国在节能方面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单一的能源结构、落后的能源利用效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最快的国家,2000年至2006年中国消费和燃烧化石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12.5%,是同期世界平均排放增长速度的3.8倍。中国碳排放占世界总排放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12.3%提高到了20.6 %,在同期世界的增量排放中占59%。

  由于缺乏资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创新的滞后性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异,中国在短时期内很难摆脱高碳化的发展模式。就中国目前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而言,经济发展就意味着碳排放的增加。因此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的浪潮很容易使中国陷入环境与发展的两难困境。

  (二)来自贸易领域的挑战

  首先,在国际贸易中中国制造将遭遇更多的绿色贸易壁垒。

  近几年,随着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和发展,发达国家又开始以环境保护为名的新一轮贸易保护,各种与环境有关的强制性市场准入限制和技术壁垒层出不穷。从今年1月开始,法国环境与能源管理部门将强制性要求在法国境内销售的商品披露环境信息,即所谓的碳标签。日本农林水产省也宣布从今年4月份开始实施农产品碳标签制度。现在,碳标签已经在越来越多的欧美发达国家开始推行。目前,世界1000多家顶级买家已接受低碳理念,其中包括联合利华、屈臣氏等。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要求10万家供应商必须完成碳足迹验证,这意味着非低碳的产品将无法进入这些跨国公司的采购系统。

  中国目前是钢铁、化工产品和各种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不仅能耗高、污染大并且产品技术含量低利润率有限。因而中国出口企业长期在低水平均衡陷阱中徘徊,短期内无力进行低碳技术改造。各种以低碳、环保为名的绿色壁垒必然使中国企业出口的传统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遭到排挤,进而使中国出口企业面临巨大挑战。

  其次,我国出口企业将面对环境成本的约束

  日前,2009年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拟从2020年起对来自未采取措施减排温室气体国家的钢铁、水泥、玻璃和纸张等进口产品征收“边境调节税”也就是碳关税。法国议会2009年10月份也通过了从2010年起征收碳税的议案,对那些在环保立法方面不及欧盟严格的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随后,欧盟也宣布从2012年开始将飞越欧盟天空的2000多家航空公司纳入其碳排放交易体系,碳关税的征收已如箭在弦。

  发达国家通过碳标签、碳关税等制度以“低碳”的名义将环境成本纳入国际贸易体系,中国企业想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要么就缴纳碳税要么就必须进行技术改造达到国际标准。而中国又是以出口高碳、高能耗的重工业品和工业制成品为主,节能、减排成本巨大并且短期内根本无法实现。我国经济一直是以出口为主外贸依存度相对较高,如何在考虑环境成本的同时保持原有的出口产品国际市场份额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三)来自技术领域的挑战

  首先,企业缺乏低碳技术创新的长效动力机制。企业采用低碳化的生产模式或者生产低碳产品必须首先引进低碳技术或者进行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这必然会导致短期内生产成本的急剧上涨,而中国目前还没有制度化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或者碳排放税,低碳化产生的环境收益从性质上说仍然是一种社会收益,无法内部化为企业利润。另外,由于低碳产业使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再加之低碳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明显,因而短期利润最大化的倾向决定了企业不会主动采用低碳生产模式更不会成为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

  其次,我国低碳技术创新领域的研发能力薄弱。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R&D投入不足。我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大概是1.4%左右,而世界水平是1.6%,发达国家是2%。[2]另一方面,中国在低碳技术领域起步晚、起点低并且缺乏专业人才。在技术创新方面欧盟国家20年前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我国涉足低碳技术领域不过5年。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开发人员,我国现有低碳技术仍以中低端为主,核心技术缺乏。基本上只能对国外技术进行模仿式的创新许多核心技术以及引进技术的核心零部件依然要依赖进口。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首先,构建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和环境税收制度。在世界经济低碳化的今天,环境已经不再是一种没有价格的公共物品。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就是要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将环境成本内部化为企业运行成本,从而激励企业真正成为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并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其次,加强低碳经济立法。目前我国涉及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主要有:《节约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但从总体来看现有的法律法规在可操作性和协调性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政府应借鉴和吸收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致力于低碳经济立法体系的构建,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法律保障。

  第三,充分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加强国际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

  清洁发展机制(CDM)的核心,是允许发达国家通过与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合作,获得由项目产生的“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概括地说,就是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发达国家履行《京都议定书》的承诺,即以“资金+技术”换取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权。通过这种形式的合作中国不仅能通过出卖减排额度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的交易,另一方面也能为中国艰巨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提供资金和技术。据联合国间气候变化公约秘书处统计,截至2009年中国通过CDM获得的资金支持在10亿美元以上远远超过中国从各类多变和私人基金中获得的支持。[3]未来我国可以通过CDM加强传统工业改造以及节能、减排技术方面的技术转移。

  参考文献:

  1.肖韶峰 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机遇对政府与企业的博弈均衡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0年第12期

  2.周艳 王子龙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与制度安排[J] 科学管理研究 2011年第29卷第3期

  3.王岩 杨志 发展低碳经的进展、挑战和机遇 科学管理研究[J] 第28卷第5期

  4.赵卓 肖利平 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瓶颈与对策[J] 中国科技论坛 2010年第6期

  5.李孟 能源结构约束下的技术创新与中国低碳经济困境[J] 江苏社会科学 2011年第12期

  6.《低碳经济——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M] 中国人们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 2010年第一版 石油工业出版社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挑战与对策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huanjingkexue/3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