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障碍设计到通用设计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建筑设计发布时间:2012-07-30浏览:

  【摘 要】:本文以“以人为本”为设计出发点,结合相关实例来进行论述,指出无障碍设计和通用设计的概念与原则,阐明“通用设计”是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来指导适宜于所有人使用的环境与建筑设计,从无障碍设计向通用设计发展是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 通用设计; 以人为本; 方便; 舒适

  [ Abstract ]: This article take the "people-orient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combined with relevant examples to discuss, pointed out that the barrier-free design and universal design concept and principle, stating that " universal design" is more broad perspective to guide is suitable for all people to use the environment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from barrier free design to universal design development is a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is inevitable.

  [ Key words ]: barrier free design; universal design; people-oriented; convenience; comfortable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无障碍设计和通用设计做为一种设计方法,近年来成为人们关注的城市环境和建筑设计领域探寻研究的热点。我国引入“无障碍设计”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让“无障碍设计”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根本需求。

  1.无障碍设计与通用设计的演变与发展

  1.1.无障碍设计的概念与原则

  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 design)这个概念名称始见于1974年,是联合国组织提出的设计新主张。无障碍设计强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一切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如残疾人、老年人)的使用需求,配备能够应答、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功能与装置,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

  无障碍设计首先在都市建筑、交通、公共环境设施设备以及指示系统中得以体现。二十余年来,这一设计主张从关爱人类弱势群众的视点出发,以更高层次的理想目标推动着设计的发展与进步,使人类创造的产品更趋于合理、亲切、人性化。

  无障碍设计的理想目标是“无障碍”。基于对人类行为、意识与动作反应的细致研究,致力于优化一切为人所用的物与环境的设计,在使用操作界面上清除那些让使用者感到困惑、困难的“障碍”(barrier),为使用者提供最大可能的方便,这就是无障碍设计的基本思想。

  1.2.通用设计的发展与原则

  通用设计的演进始于上世纪50年代,在北美、欧洲一些国家以及日本,“无障碍空间设计”(barrier-free design)为身体机能障碍者除去了存在于环境中的各种障碍。1970年以来,欧洲及美国一开始是采用“广泛设计”(accessible design),针对在不良于行的人士在生活环境上之需求,并不是针对产品。当时一位美国建筑师麦可·贝奈(Michael Bednar)提出:撤除了环境中的障碍后,每个人的官能都可获得提升。他认为建立一个超越广泛设计且更广泛、全面的新观念是必要的。也就是说广泛设计一词并无法完整说明他们的理念。

  1987年,美国设计师,朗·麦斯(Ron Mace)开始大量的使用“通用设计”一词,并设法定义它与“广泛设计”的关系。他表示,“通用设计”不是一项新的学科或风格,或是有何独到之处。它需要的只是对需求及市场的认知,以及以清楚易懂的方法,让我们设计及生产的每件物品都能在最大的程度上被每个人使用。他并说“通用”(universal)一词并不理想,更准确地说,“全民设计”是一种设计方向,设计师努力在每项设计中加入各种特点,让它们能被更多人使用。在90年代中期,朗·麦斯与一群设计师为“全民设计”订定了七项原则:①公平性原则——设计物对于不同能力的人们来说都是有用而适合的; ②使用可变性原则——设计物要同时适应不同的个体意愿和能力;③简单直观原则——无论使用者的经验、文化水平、语言技能、使用时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如何,都能容易地理解设计物的使用方式;④信息可觉察性原则——无论环境状况和使用者的感知水平如何,设计物都能有效地将必要的信息传达给使用者;⑤容错性原则——设计物应该降低由于偶然动作和失误而产生的危害及负面后果;⑥低体力消耗原则——设计物应当能被有效而舒适地使用,同时降低疲劳;⑦尺度空间可接近使用原则——提供合适的尺度和空间以便于接近、到达、操控和使用,无论使用者的生理尺寸、体态和动态如何。

  2.无障碍设计与通用设计的相似和异同

  无障碍设计与通用设计有相似之处,因为无障碍设计是为所有人所通用的设计,但无障碍设计所针对的重点是残疾人和老年人。但随著无障碍设计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它的局限,所以当今的无障碍设计正在向通用设计所靠拢。但由于无障碍设计在中国出现较晚,所以大多数人将无障碍设计等同于通用设计。

  不可否认,通用设计理念的形成由来于无障碍设计的实践,并且一些现有的无障碍设施已体现了“方便所有人使用”的通用设计思想。而通用设计在建筑中的运用基本上是以无障碍设计为基础的,但它并非是在认同无障碍设计主张的前提下对其发展的结果,其主要表现在:①设计的出发点不同。通用设计是所有的建筑、环境及产品都能够很好的满足所有人要求的设计,这与为特殊要求的群体提供特殊设计的无障碍设计观点恰恰相反。通用设计考虑的是,无论残疾与否,以开阔的视野来把握人类的需求,并做出答应,所以障碍存在与否已不是单一主要问题,而是以如何方便、适宜地适合所有人的使用为出发点来进行综合分析、考虑。②目标对象不同。无障碍设计具有限定对象的意思,通用设计中并没有将伤残者和健全者区别对待。③设计的领域不同。通用设计涉及面更广,它不仅坚固环境设计的无障碍性、实用性的需求,而且它还涉及到日用品、医疗设施、标识系统等领域。例如,自动门、兼顾残障者设计的电梯、无障碍公共汽车等。

  3.无障碍设计向通用设计迈进在我国是发展的必然

  3.1.我国无障碍设计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十多年努力,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在起步晚、起点低的情况下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有着显著成绩。多数城市的干道、主要商业街、广场、医院等建筑,程度不同地建设了无障碍设施;城市住宅小区的无障碍设施也开始起步。我国的部分城市还相继建设了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无障碍设施,如南京的盲人植物园、大连的野生动物园、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院等,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我国的无障碍设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问题是人们无障碍意识不强,管理部门和设计人员没有很好执行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规范标准,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不够系统、规范,使用管理不善,无法充分发挥使用效益等等。

  “以健全人为中心的社会是不健全的社会”,“以产籍人士为中心的社会也是不健全的”。适宜所有人使用的建筑环境才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在城市环境与建筑设计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构筑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社会活动与生活的基础。

  3.2.我国通用设计引入的广阔前景和深远意义

  联合国把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定义为老龄化社会,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是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1.43亿,占总人口的10.97%以上。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在一项调查研究中发现许多老年人大都不愿意承认自己老了,从这一心理出发,我们可以通过“通用设计”的手法,即产品的设计指向无特定的某一人群,来满足老年人产品市场的需求。产品的设计既满足了无障碍设计的需求,又能适用于大众人群,这种寻求共解、以方便所有人为出发点的设计手法,目前已经成为设计的大趋势。

  通用设计并非是“万能的设计”,真正完美、理想的“通用”设计是不存在的。但通用设计可以表达出一种理念:通过新的设计方法和过程,是设计的适用性最大化的表现。实践证明,通用设计却能在很多方面给更多人带来实际的帮助。通用设计的意义在于它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态度来审视现有的设计,构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所以说,无障碍设计向通用设计迈进在我国是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是惠及民生、利益共享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陈晓蕙.回归造物的原点——评说通用设计的理念、目标与实践.新美术,2004(2):64-65

  [2]潘海啸,熊锦云.无障碍环境建设整体理念发展趋势分析.城市规划学刊,2007(2)43-45.

  [3]齐康.城市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4]鲍宗豪.当代社会发展导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从无障碍设计到通用设计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nzhusheji/3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