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学课程在高中专题复习课堂的运用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技术发布时间:2020-12-04浏览:

  【摘要】研学旅游课程不但有利于构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也是地理课堂情景在自然界的延伸,在生活中的延伸。理研学课程的案例可以引导学对自己掌握的碎片化知识进行提炼、分类、整合,建立结构化思维,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地理研学课程;专题复习课;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教育

  地理研学课程有真实具体的案例、问题探究和景观图,运用在专题复习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建立结构化思维。让学生不断训练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形成属于自己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地理研学旅游对地理学习的积极作用

  地理研学旅游作为一种体验学习,学习地理知识的地点由传统课堂转变为大自然。因为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材,让学生身处大自然,激发学生对地理景观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探索和求知,这就是地理研学旅游的魅力。另一方面,地理研学旅游具有实践性,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探索和求知的过程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验证已有知识、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属于自己的地理综合思维。同时能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形成属于自己的地理视角,以地理的角度欣赏世界。

  二、将地理研学课程引进课堂的可行性和呈现方式

  1.将地理研学课程引进课堂的可行性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將研学旅游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现各地都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地理研学课程,地理研学课程素材丰富多样。

  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解决具体情景问题具备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目前的高考以复杂的不良的现实生活情景展开,问题设置更加贴近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没有生活的学生解决不了高考题目。但是学生没有办法走更多的地方,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和家中的。那我们就把地理研学课程中各种真实情景带回课堂呈现,让学生有一种现场参与感。而且研学旅游课程不但有利于构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也是地理课堂情景在自然界的延伸,在生活中的延伸。

  2.地理研学课程在课堂中的呈现方式可如下

  (1)作为专题复习前的检测,了解学生对此专题的掌握程度,不断调整接下来的复习重点和突破点。特别是在高三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查缺补漏,重点突击学生的知识薄弱点,把握复习方向,这是我们复习需要特别关注的。

  (2)作为情景训练题目的材料,让学生不断训练地理情景突破方法,开阔答题思路,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现象背后的地理原理。

  以上两种课堂模式都体现了地理研学课程的优势,即细致而真实的案例情景,它能给学生带来持续不断的新鲜感;也能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特殊案例与学生学习的典型案例之间的差异。

  三、将地理研学课程运用于专题复习的优势

  1.有助于呈现真实的生活情景

  高三二轮复习以小专题复习为主,主题非常明确,如“水量平衡原理专题复习”等。看到这个主题,学生就知道要运用水量平衡原理的知识去解答题目,但是当学生考试面对一个个真实的情景时,并没有这种明确的提示,常常会无从入手。所以我想借助于地理研学课程,将课程内的真实情景和问题探究引进地理课堂,作为专题复习前的检测。既能了解学生对此专题的掌握程度,不断调整接下来的复习重点和突破点,同时也能训练学生面对真实情景的解题能力。

  从研学课程中可以选择这三种类型的真实情景。第一种由学生较为了解乡土地理为切入口,能引起学生兴趣,也能让学生增加对家乡的认知。第二种由地理热点时事为切入口,能让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用地理的视觉认知我们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拓展学生的视野。第三种由我们的生活现象为切入口,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是地理,把地理理论知识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学习的是有用的地理。

  2.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建立结构化思维

  高考大题的设问会有精心设计问题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进行深度考察。所以一般我们进行专题复习的时候都会挑选具有问题链式的的题目,而地理研学课程的的问题探究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为什么要那么关注学生问题链式的题目训练,是因为学生在整个高一高二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是“碎片化”的,知识之间是没有建立联系的或者联系较弱。而地理研学课程的案例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整理题目所包含的因果逻辑关系,能让学生将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和题目之间的关联性逐渐建立,对自己掌握的碎片化知识进行提炼、分类、整合,建立结构化思维,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四、将《走访派潭老街 培养地理实践力》研学案例引进交通复习专题中

  下面的案例截取于本人撰写于公众号的乡土研学案例《走访派潭老街 培养地理实践力》的一部分,内容如下。

  1.派潭老街因河而兴

  据史料记载,目前派潭老街的位置,也即最(下转第66页)(上接第64页)早的派潭圩所在地,可以追溯到北宋太平元年(976年),那时之所以在此建圩,完全是因为旁边紧靠着古老的派潭河,而在以水路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古代,连接东江与增江的派潭河,无疑就是促使市集形成的主要原因。

  派潭老街作为重要的口岸,把派潭四宝——木炭、烟草、香粉(可用于制作线香和佛香)、凉粉草,连同稻谷、水果、蔬菜、木材等,通过客船运到广州、东莞、佛山、惠州,甚至是香港、澳门等地。

  从民国初年开始,派潭老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闹和繁荣,各行各业纷纷崛起,咸鱼街、卖糖街、水东街、青菜街等鳞次而生,吸引了众多山里人赶圩,也吸引了不少港澳、东莞、惠州、佛山等地的商人和商品,一时商贾云集,贸易旺盛。

  2.一河一街,酿就持久的繁荣

  骑楼街紧临派潭河而建,一河一街相互依托,共造繁荣。已故的增城著名作家陆笙曾这样描写他记忆中的派潭河:“大河滔滔,从广州、东莞石龙来的客船沿东江,入增江,然后拐上派潭大河。派潭河有两座长数丈的麻石古桥,叫上桥和下桥,在下桥头,耸立着一棵数百年的老榕树和一棵木棉树,木棉树下是一座叫新庙的古庙,庙旁边是一排商铺和货栈。老榕树旁是一个麻石砌的码头,在宽大浓重的树阴盖下,河边泊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

  3.派潭老街的保护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之后,由于过度砍伐、水土流失、河流流量变小和派潭河的淤塞,水路交通运输地位下降,商业活动上移至增派公路和派从公路附近的派潭市场和群津街。车站也几经搬迁,不断远离老街。如今的派潭老街,仅剩少量居民在此居住,老街沉淀了派潭历史的记忆。

  根据以上案例引导学生探究派潭交通方式的变迁和影响,为此我设计了相应的探究问题如下:

  问题1:河运对派潭老街码头货物运输可能带来的有利变化。

  问题2:20世纪50年代后,派潭河航运价值逐渐降低的原因。

  问题3:说明交通运输改善对派潭镇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光春.近五年来国内研学旅游研究述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7(12) :13-19.

  [2]教育部等11 部门.教育部等 11 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2016-11-30) [201781-10-30] .

  [3]陈光春.论研学旅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7(5):37-40.

  [4]丁运超.研学旅行: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中国德育,2014(9):12-14.

  推荐阅读:地理教育杂志投稿论文范例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地理研学课程在高中专题复习课堂的运用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jishu/54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