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教材历史叙事的变化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技术发布时间:2020-12-19浏览:

  [关键词]统编教材,关键变化,版本比较

  据李晓风老师的研究,高中新教材中的新知识占50%,甚至更多。这为一线教学带来极大挑战。新知识究竟有多少?直观地说,笔者所在的学校,用3周时间才讲完了第一单元的全部内容,进度推进很慢。究竟怎样有效研究新教材?笔者试图化繁为简,将新知识挑拣出来,以供教学研究参考。①本文以统编版教材的体例顺序排列,以明显的知识点为题,逐一比较,并略做评说。

文化教育论文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新石器时代

  03版教材仅以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为例。统编版首先强调,“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第3页)而后列出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特别指出“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附插图“红山文化牛梁河遗址的祭坛、积石冢”和“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红山文化牛梁河遗址第一次进入中学教材,统编版表述的新变化及其插图,结合后面所言:“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第4页)意在说明我国历史5000年的起点。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特征,03版教材表述为“已有贫富和贵贱分化……随着贫富分化加剧,阶级和国家就要出现了”。(第3页)统编版中表述为“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第4页)可以这样理解: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前,父系氏族社会存在贫富差别,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社会组织形成部落。这里提示教学应该讲清概念:氏族、部落、部族、宗族和民族的差别。

  从部落到国家,统编版增加了一个概念:“万邦”时代,并解释说“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也就是说,在夏朝建立之前有一个“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的时期。旧教材没有这个说法。

  夏朝建立

  07版必修1表述为“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第4页)统编版仅强调夏朝:“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增加了“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第5页)也就是说,夏朝地方没有建立行政管理机构,还是部族形态。

  关于启的即位,07版必修1表述为:“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第4页)统编版说:“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学思之窗”栏又以《史记·夏本纪》《战国策·燕策一》为例,说明“关于启的继位,古书有不同的记载”。并提出:“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第5页)教师教学用书提供了答案,在此不缀。

  03版教材表述为“我国考古学家陆续发现了‘二里头’文化,其地域和距今年代正好和史籍上记载的夏朝相符”。(第4页)统编版表述为:“考古学家在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存。”(第5页)用“很有可能”,似乎意在说明学界存在不同意见。

  商和西周

  07版必修1说:“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第4页)这句话涵盖了商朝。统编版则表述为:“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朝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是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第6页)这样说来,夏和商的地方制度似乎没什么变化,商朝地方组織还是部族,“方国”也是部族组织。

  统编版增加“何尊”及其铭文的插图,以楷体字说铭文中“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宅兹中国”意为居住在天下中心部位。这幅插图及其文字,似乎意在说明西周王畿地区是最早的中国,向四周发展成为如今的大中国。

  关于西周宗法分封制,07版必修1表述为:“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宗法制。”(第6页)统编版表述为:“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历史纵横”则强调“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形成政权和族权的结合”。(第6~7页)地方组织是什么样子?没有明确阐述,但是“族权”至少可以理解为部族的族权。

  统编版为何增加“共和行政”?不解其意。

  对商周农业生产工具的描述,03版教材表述为:“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第7页)07版必修2表述为:“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第5页)统编版说商周时期“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第7页)尽管它说商周是奴隶制社会,但没有说,农业生产者主要是奴隶。

  03版教材的表述:“春秋战国时期,除中原的华夏族外,四周还生活着其他民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第14页)07版必修中空缺。统编版明确指出:“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第10页)这里需要研究的是“中原各国”指哪些国?包括燕国吗?楚国、越国不在中原。“这些民族”指哪些“民族”?“历史纵横”栏聚焦“华夏认同”:“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第10页)但所举是“唐朝孔颖达”的认识,不是当时的现象。何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推荐阅读:国外高等教育领域英文期刊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高中新教材历史叙事的变化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jishu/54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