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违法行为的原因与预防措施探析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技术发布时间:2021-08-06浏览: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高校大学生违法行为频发,呈逐步增多的态势发展。大学生违法行为受到多重因素影响,从违法行为特点入手分析大学生违法行为成因,充分利用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有利手段,为预防高校大学生违法行为提供策略性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违法行为;思想政治教育;预防

大学生教育论文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违法的案件广泛出现于各大新闻媒体的版面,从2004年云南大学大四学生马加爵锤杀四名舍友,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到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撞人后连刺数刀致人死亡,再到2016年北京大学大四学生吴谢宇残忍弑母后精巧伪装,大学生违法问题所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屡屡引爆网络、引发社会热议。显然,大学生违法行为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成为社会与高校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一、大学生违法行为的特点

  (一)违法行为主体的特殊性

  与其他主体相比,大学生群体有其特殊性。相较于中小学生,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觉支配行为的能力,其行为也不再有年少时的盲动性和模仿性。但相较于成年人,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认识又不具有全面和深层的思维方式,缺乏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在我国,大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它有别于小学、初高中,在教学期间,有一段时间是与自身家庭、与社会想隔绝,但又是群体性质的生活,这使得大学生必须要学会独立,却又不能完全独立,导致部分大学生虽然拥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但心理产生的变化与压力一直得不到疏解。大学生既有初入大学对自己身体、心理年龄成熟的认可,又对未知的未来显示出迷茫与无助,盲目的认可和自信又常会转化为自卑感和失误。在高知识与薄意志这样一对鲜明的矛盾下,容易情绪失控、心理失衡,容易产生失常的行为,进而导致突发性、冲动性的违法行为。

  (二)违法行为类型的多样化

  近年来大学生违法行为的类型呈逐步多样化的态势,涉及的案由有危害国家安全罪(间谍罪、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危害公共安全罪(交通肇事罪、危险驾驶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骗取贷款罪、信用卡诈骗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侵犯财产罪(盗窃罪、诈骗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如代替考试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基本覆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则的前六章节。其中,违法形式多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型和侵犯财产型为主,且表现出极端暴力、残忍的倾向,但同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了一些智能化、技术手段高、隐蔽性强的新型违法行为。例如,大连某大学生在找兼职时因高薪诱惑而被台湾间谍情报机关策反并发展,涉嫌间谍罪;有些大学生将自己的银行卡借给犯罪分子使用,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甚至还有些大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入侵境外网站窃取数字货币,涉嫌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信息罪。大学生违法类型呈现的多样化,不得不引发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警惕和重视。

  (三)违法行为动机的随意性

  大学生违法行为的动机具有随意性,有因打工赚钱迫切而加入诈骗、传销组织的,也有因无力支付日常开销而盗窃、抢劫的,有因爱生恨导致的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的,也有因不当性行为致孕产子后遗弃的。有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生活水平差异产生攀比心理,有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以致荒废学业,还有的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和他人发生矛盾时往往采用极端的方式进行报复,甚至有一些在校大学生法律观念淡薄,犯了罪还全然不知。

  二、大学生违法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缺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教育手段。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起着启蒙、培养的重要作用。而现今社会,由于留守儿童、老人带娃等情况越来越多,家庭教育确实或不当是造成很多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健全、心理素质差的重要因素。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父母老人孩子4对1的局面越来越普遍,而此类家庭对子女的溺爱往往是扼杀学生心理稳步、健康成长的一大毒瘤,让学生虽然有着大学生的身体外显特征,却有着“巨婴”的心理。这类大学生往往遇事偏激、不会换位思考,逐步形成不良的为人处世作风。另外一种是家庭父母对子女教育问题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甚至以消极方式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这类大学生往往表现为缺少关爱、性格孤僻、对人对事冷漠处置甚至仇恨社会。而这些也正是违法行为的内在动因。

  (二)高校教育失衡

  学校是三全育人的关键一环,学生在小学至高中的学习生涯过程中,家庭及学校更多的是将精力放在学习成绩上,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德育与法律意识的培养关注较少。而忽视法治教育,就必然导致学生法律意识淡薄。进入大学后,学生高考目标这一规划得以实现,但随之而来的便是面对未知未来的迷茫,绝大部分大学生会同学学习、了解专业前景、再学习、再规划的方式逐步摆脱迷茫、明确目标。但仍有部分大学生仍然处于迷茫之中,这就使得违法行为有了可乘之机。此外,随着国家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张,各地高校近年来不断扩招学生,而学校的管理制度并未完善,教师队伍建设还很薄弱,导致辅导员与学生的配比严重失衡,使许多大学生的异常心理得不到及时发现与矫正,當他们的心理异常程度越来越严重时,导致出现违法行为也就成为必然。

  三、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探索预防大学生违法行为的措施

  (一)多渠道协作预防、干预学生心理问题

  大学生违法行为预防、干预要优于事后处理、教育,因此应找准突破点,多渠道协作共同做好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及干预机制。高校心理健康中心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主要平台,应合理利用好这一平台,通过心理健康普测、筛查做好大学生入学心理健康调查工作。班主任、辅导员、班助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应充分发挥这一队伍的能动性,做好查缺补漏的工作。建立家长联络机制,辅导员配比200:1,家长配置2:1,在入学之初为家长做好教育工作、敲响警钟。学生干部、宿舍长、党员是学生群体中的骨干力量,要时长了解这批群体的心理状况,以点及面建立学生情况网,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依托法学院做好普法宣传活动,加强高校法律师资队伍的建设、聘请政法系统有丰富实务经验的工作人员不定期开展法治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成为知法、守法的先锋。畅通反馈渠道,让学生有的放矢的抒发不良情绪。通过以上多种渠道,为预防大学生校园违法行为创设良好基础。

  (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问题导致的违法行为所反映的就是精神上的匮乏与缺失,应从思想上入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强化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应对的处世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以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为根本,以建设优良的校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其次,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依托身边的先进人物事迹,丰富校园文化,教师、辅导员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身体力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三)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首先,开发隐性课程,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各学科的特点优势,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进行渗透。其次,利用网络创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网络的蓬勃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规避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方便快捷和无时空限制等优势,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校院两级要要利用好官方媒体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结合,转变教育方式,找到适用于大学生的方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覆盖面。

  参考文献

  [1]颜小冬.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2]邹国正.论高校大学生犯罪预防机制的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

  [3]张小谦.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大学生犯罪中的作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

  作者:张珩

  推荐阅读:大学生购买行为分析论文引用文献免费推荐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大学生违法行为的原因与预防措施探析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jishu/58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