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探析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技术发布时间:2022-03-25浏览:

  摘 要:高校是国家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担负着传承社会文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培育高尚品格、提升思想道德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在现有条件下积极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工匠精神”教育新途径,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文化素质教育新模式,多层次、全方位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构建优良品格,为学生立足于高速发展的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时代;工匠精神;高校;培育;学生

  “工匠精神”一詞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续出现四次(2016年-2019年),习近平同志也在多次讲话和报告中着重强调继承弘扬“工匠精神”对于当今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1],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2],新机遇就在眼前,能否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作为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精尖后备人才的高校,深入探析“工匠精神”,培育大学生“匠心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视域下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内涵的具体分析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统筹推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源泉,是高校培育人才的品牌资本,是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品德指引。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应包括专注、创新、精益、敬业等多方面的内容[3]。“工匠精神”就是要求大学生像一个工匠对待自己的作品那样,专注于自己的学业,沉下心,稳住气,一心一意投入到自己的专业内,耐心钻研,不懈追求、矢志不渝,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困难考验。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就是要追求科技创新、全方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社会进步、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贡献自己磅礴的青春力量。在高校学生中“工匠精神”就是爱国奉献、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勤于思考、专注严谨的学习态度,术有专攻、勇于探索的专业素养以及勤于实践、精益求精的生活追求等。

  二、新时代高校学生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制造业的繁荣是所有产业发展的基础,故制造业的发展自始至终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处于中流砥柱的地位,对于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社会进步、时代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翻开工业文明发展的史册,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崛起,都与制造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想繁荣富强,必须将制造业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是保卫国家安全、成为世界强国的必经之路[4]。

  (一)“工匠精神”是民族复兴、圆中国梦的重要支柱

  改革开放40多年来,“蛟龙下海”“神舟升天”“嫦娥奔月”,中国取得从“零”到多个世界领先的成就,离不开大国“工匠精神”的坚实支撑。前些年,国人出国旅游采购国外生产的基础生活产品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事件背后折射出的则是国内产品质量的严重低下,“价廉”早已不再是人们考虑的首要因素,而是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创意、人文关怀等。互联网行业中的腾讯、阿里,通信行业中的华为,家电行业中的海尔集团等,其强势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标杆性的企业文化以及一群爱岗敬业、专注认真、精益求精的“工匠”的辛勤付出。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极其重要的阶段,国家各行业各领域都处于转型和攻坚时期,这样的市场行情无疑对民众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技术型人才、专业型人才以及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是迫在眉睫。能否顺利完成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转型,使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浪潮中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在如何去培育国家未来希望、民族未来栋梁的大学生方面就显得至关重要,高校要引导培育学生去领悟“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并将其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方面中去。

  (二)“工匠精神”是大学生实现个人发展的重要保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刚刚恢复高考之际,中国的大学是精英教育,数量和规模远远少于现在,当时考上大学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录取率极低,大学毕业证的含金量远高于其他各类证书的含金量,考上大学,拥有干部身份,国家包分配,意味着拥有铁饭碗,基本上今后衣食无忧、吃喝不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国民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同时也就到了大学生“满大街”的年代,相较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毕业证书的含金量大大降低,从国家包分配到不包分配,从“人挑工作单位”到“工作单位挑人”,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愈加不容乐观。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生于这特殊的时期,就应担起这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只有更好地继承并践行“工匠精神”,才能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

  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基本素养的培养,同时应具备基本的科研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引导与培养,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踏入社会后的竞争资本,促进学生的就业和个人职业的全面发展。

  (三)“工匠精神”是高校人才培育的重要途径

  首先,“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我国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精神保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社会的经济进步离不开广大华夏儿女的共同努力,作为人才培养重要阵地的高校,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稳步前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工匠精神”深入贯彻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进一步扩充“工匠精神”教育的外延和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恪尽职守、执着专注的品格,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向“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本质要求进一步靠拢,进而推动我国“中国制造2025”这一战略的实施。

  再者,“工匠精神”是开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的先决条件。科创立国,教育先行,科技进步、创新创业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要前提保障,高校应始终将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放于重要位置,将其内涵贯彻融入到学生的双创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天性,自觉践行工匠精神,在学与做中,感悟行业的发展趋势,洞察商业机会。

  三、新时代背景下各高校“工匠精神”缺失原因

  (一)古代社会制度因素导致“工匠精神”的缺失

  从秦国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我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被抑制,进而遏制了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西汉的“独尊儒术”致使儒家思想一直占有主导地位,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在明清时期,考试内容主要以四书五经为主,考试形式也发生变化,严重束缚了考生的思想与创造力,导致考生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攻读四书五经上面,阻碍了他们天赋和才能的发展。明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我国与外界隔绝,阻碍了中外友好交流联系,进而出现了坐井观天的现象,无法及时获取西方国家的最新发展状况,更无法吸收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致使我国在科技、文化等方面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最终遗憾错失工业革命的机会,在科技、经济发展上掉队。

  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技术工人在我国一直是一个身份地位相对较低的群体,在当今社会中,大家都不愿意去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都想着自己有朝一日成为高级白领。因对技术工人身份地位的轻视,进入职业院校或者学一门手艺成为许多人在一筹莫展之下才会选择的谋生之路。在这种价值观念驱动下,又会有多少人甘愿坐冷板凳精心琢磨技术,踏踏实实地把一件事做好。

  (二)高校建设中“工匠精神”的缺失

  高校文化制度建设应始终坚持学生地位的主体性,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思想引领、实践锤炼、制度创新等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良好的文化氛围虽不能直接产生效益,但它却对一所高校培育人才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教育学生主力军的高校,在引領学生内化并弘扬“工匠精神”时,应结合各学科、专业特色,正确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不仅要融入到课内理论学习与课外专业实践上,还要将其融入到校园文化和人文景观建设中,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四、 新时代高校学生培育“工匠精神”路径的研究

  要明晰高校学生“工匠精神”淡化与缺失的现实处境和困扰因素,就要着眼于如何解决这一实际问题上,这是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提供重要保障的现实出路。

  (一)加强顶层设计,在协同育人上下功夫

  目前,在高校中多数有重视学生们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轻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品格养成的问题,因此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为切入点不失为一良策,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来实现协同育人、全面育人,进而培养学生有担当、自信的职业态度和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匠心精神。

  推荐阅读:工匠精神的振兴逻辑及在学徒培育中的路径探索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新时代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探析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jishu/61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