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意识培养实践过程中的教学反思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学发布时间:2022-07-13浏览:

  来源:知识窗·教师版 2022年5期

  作者:王琳

  摘要:目前,协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三种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关注,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培养学生协作意识的重要性。基于此,文章分析了高等师范院校交响乐团课程总体教学的现状,并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掘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潜能,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协作意识 交响乐团

  交响乐是一门艺术,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美育作用。高等师范院校交响乐团的建设与发展,不仅需要关注师资配置与教学质量,还需要关注人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是提高交响乐团整体演奏水平,支持交响乐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为日常训练的基础课程,重奏课与合奏课集实用性与技术性于一体,不仅着力于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演奏水平的提高,还关注学生乐理、视唱练耳、和声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以互相合作、共同协作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训练学生的专业技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通过参与式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提升学生今后面向社会、走向岗位、适应社会需求的基本能力。

  一、协作意识的概念

  成功的协作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有四个:第一,一致的目标。任何协作都要有共同的目标,至少是短期的共同目标,这种一致性还体现在个体目标与群体目标的统一上。第二,统一的认识和规范。协作者应对共同目标、实现途径和具体步骤等有基本一致的认识,如在联合行动中,协作者必须遵守共同认可的社会规范和群体规范。第三,相互信赖的协作气氛。创造相互理解、彼此信赖、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围是有效协作的重要条件。第四,具有协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定物质基础。必要的物资条件是协作能顺利进行的前提,空间上的最佳配合距离,时间上的准时、有序,都是物质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培养学生协作意识的现状

  (一)注重个人技能提高,忽略整体基本功平衡训练

  在课题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笔者通过与各专业指导教师的探讨中了解到,部分专业指导教师只看重学生个人演奏技巧和能力的提升。在日常的训练中,交响乐团的每位成员每天都保证三个小时的个人训练时间,即便是节假日都在坚持,其中每天个人基本功训练时间都不少于一个半小时,合作演奏的时间相对较少,彼此磨合的次数和训练时间相对较少。

  (二)个人主观模式主导思维,缺乏团队意识,没有和声概念

  高等师范院校交响乐队成员来自不同的专业,他们的音乐素养、对音乐的理解、音乐学习的基础都不同,所以交响乐团队员对“和声平衡的理解”也不同。然而,管弦乐队的训练步骤是相当复杂的,因为众多种类乐器的音质、音色和演奏者演奏水平的差异,都会造成不同声部合奏上的困难。对同一首训练曲目,需要长时间的不断磨合,队员们要在磨合的过程中产生相互协作的默契,才能达到最佳的演奏效果。

  (三)演奏中协作意识薄弱,实际训练效果与预期教学效果产生差距

  交响曲是一种具有奏鸣曲体裁特点,由庞大的管弦乐队演奏的宏大套曲形式的音乐作品。由于交响乐曲式结构宏大,乐队庞大齐全,有强大的音响力量,加上丰富多彩的音乐千变万化,使得管弦乐队的表现力能得到高度呈现,因此意蕴深远。交响乐善于表现神秘、丰富而复杂的感情,对大自然的诗情画意的描绘更是有独特的色彩效果,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笔者通过对高等师范交响乐团现状的调研,分析比对日常训练与实际演奏效果,发现乐团队员协作意识不强,导致乐团在重奏与合奏时表现不佳。此外,乐团队员在演奏过程中,太过注重个体和片面的技巧性处理,忽略了乐曲本身的情感表达和演奏过程中的相互配合。

  三、教学实践反思及培养路径创新

  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自主、协作、探究相交织,共同巩固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在协作互动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乐队演奏配合为纽带,形成密切的联系。乐队成员之间在这种联系中可以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真实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从而激发演奏的热情。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会学习,健康成长,还能够增强协作意识,培养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三种培养学生协作意识的路径。

  (一)突破个体固化思维,强调整体协作目标,建立协作意识

  传统音乐教育的固定培养模式限制了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学生长时间以来是以独奏的模式和演奏理念进行学习与练习,很少能参与和体验重奏或者合奏的演奏形式,所以刚进入乐队时很难转换合奏的角色,仍旧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协作的意识和协作能力。这时就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弱化学生的个体意识,强调整体协作目标,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在协作演奏中的定位,以声部为单位,先解决单一声部的同步,包括音准、音色、力度、发音的长短、气息的控制等一系列基础问题,互相倾听、彼此融合、精确练习,做到声部内的局部协作统一。然后明确自己所属的声部在乐队中的位置属性,在整体演奏中发挥的作用,自身演奏的乐器的音色、音域特征,演奏的节奏类型,使用的技术技巧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音乐语言,同时梳理作品中的段落层次,分析作品的风格艺术特征、作曲技法等,明确各声部之间的横向及纵向关系,理解自己所在声部和其他声部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相同协作的目标,做到整体和局部的统一。

  (二)角色互换,培养自主协作意识和能力

  在日常训练中,教师可以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从不同视角深入体会协作过程和内容,反思教学方法,对比教学成果,从而找到更加科学有效的培养模式。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模拟教学演练,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训练内容,明确训练目的,自主发现训练中的难点,寻找问题根源,并提出解决方法,真正理解日常教学与练习中所要求的协作问题,进一步培养主动参与、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角色互换也能让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切身感受日常教学中自己提出的问题、使用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方式,通过教学过程和成果,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科学合理,及时调整和改進效果不明显或不科学的地方,并与前期成果进行对比,观察同一学时或同一作品在不同的培养模式下,协作程度和效果有无改进,最后详细记录,形成数据,这比单一的调查走访更加具体有效。

  推荐阅读:新时期民办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路径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协作意识培养实践过程中的教学反思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xue/62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