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业金融衍生工具现状及其发展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金融发布时间:2021-06-11浏览:

  摘 要:随着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历史,金融衍生工具应运而生。为了降低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金融衍生工具在国际民航行业迅速发展。相比而言,国内民航企业对金融衍生工具认识范围不全面、风险管控不到位、操作程序不规范、内部审批不严格,致使金融衍生品在中国民航业的交易规模极为有限,且无法充分发挥套期保值作用。本文就金融衍生工具在国内民航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缓解措施,以促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符合中国国情的航空金融衍生品市场。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外汇;套期保值;风险管理;民航企业

金融论文发表

  1 金融衍生工具的内涵

  金融衍生工具又称为衍生金融资产或金融衍生产品,是指一种金融合约,这种合约可以是标准化的,也可以是非标准化的[1]。金融衍生工具作为从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派生而来的新型金融工具,其自身并不具有价值。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取决于基础金融产品价格(或数值)的变化,这其中不仅包括利率、汇率和价格指数,甚至温度、湿度、降雨量等天气指数也会影响金融衍生品的价格。衍生工具最令人着迷之处在于它强大的结构特性,其极强的派生能力和高度的杠杆性,不仅可以令不同的衍生工具重新组合成新的衍生产品,还可以复制出几乎所有的基础产品。

  金融衍生品具有合约性、杠杆性、风险性和复杂性等特点[2]。金融衍生品主要是通过合约实现,因为合约可以有效管理和限制交易双方的交易行为,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一旦发生冲突和纠纷,必须严格按照合约进行分析和处理。杠杆性是指由于最初的净投资没有明确的限制,只需缴纳少量保证金或支付使用权利的费用,就可以签订远期大额合约或互换不同的金融工具,以获得使用权。杠杆作用极大地增加了资本的利用率和获得更高收益的可能性,但它也进一步放大了风险。风险性是指基础产品的价格变化往往超出市场预期,这就导致了金融衍生品的高风险。而投机者只追求“利润”,甘愿冒任何风险以期从中获取利润,而不管其未来的价格是否合理。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是否遵循价值规律,投机者的确已成为衍生品市场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以带有赌博色彩的随时追踪及频繁交易,承担市场集中化的风险,为市场注入活力,提高市场运行效率,让风险厌恶者在这个市场中转移风险。正是市场上套期保值者和投机套利者的“相互利用”,才使得金融衍生品得以存在和发展。同时他们低买高卖的行为会把市价推进其真实价值,从而帮助社会资源得到最佳的分配与运用。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交割风险、流动风险和法律风险等方面。

  2 国内航空金融衍生工具现状和使用问题

  2.1 管理观念落后,套保动机不足

  2013年以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一路高歌猛进,自汇改以来接连创新高。航空公司管理层没有意识到外汇风险的严重性以及随着汇率制度改革的推进,人民币汇率已经不具备如2013年这样单边大幅升值的条件,致使2014年没有及时调整战略和布局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汇兑收益瞬间变成巨额浮亏或亏损。

  此外,外汇套期保值理应会锁定成本减少损失,但实际稍有不慎就会以亏损收场。就航空公司套保团队而言,由于管理层对金融衍生品落后的认识观念,一旦套保策略失误导致亏损,就会被管理层给出负面评价甚至问责,因此主观消极不作为,即对于套保能不参与就不参与。就航空公司管理层而言,由于国内中长期外汇掉期交易缺乏成交量与流动性,但凡境外投资机构做多中长期掉期交易的外汇套保交易,其掉期合约点位涨幅就遥遥高出短期掉期交易,给企业带来新的套期保值操作成本上涨压力。航空公司管理层为了降低外汇套保成本,在使用金融衍生品过程中被迫削减部分中长期外汇掉期合约头寸,从而无法发挥金融对冲的作用。

  数据显示,航空公司相当大一部分盈利来源并非主营业务收益,而是汇兑收益;在运营情况低迷的年份,汇兑收益甚至成为抵消亏损的“缓冲器”。航空公司若实施外汇套保策略,将不能获取汇兑收益的全部利益,因而欠缺汇率对冲的动机。

  2.2 投机意图明显,风险敞口扩大

  国内民航企业由于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缺乏操作经验,对许多新型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性、复杂性与风险性征缺乏详细了解。航企管理层往往根据境外投资银行所提供的所谓的分析报告,对世界宏观经济形势作出自己的主观判断,然后开始“干预”既定的套保策略,彻底改变随行就市的投机获利模式,试图通过期货投机交易来获取超额利润。

  套期保值作为航空公司规避价格风险的重要手段,其评价标准绝不应是期货头寸是否盈利,而应以是否实现了规避风险的目的。航空公司的投资策略逐渐偏离了套期保值、对冲风险的初衷,其实质俨然为单边的赌博,且未意识到:即便获利也不过是有限的,而一旦亏损却是惊人的。最终因为航空公司套保团队不擅于短线投机交易而引发外汇套保亏损,如此一来,航空公司的风险敞口非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

  2.3 专业人才缺乏,市场反应滞后

  由于缺乏复合型的金融科技人才,以及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民航企业在制定策略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无法有效使用金融衍生工具对冲风险,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首先,即使航空公司敢于使用金融衍生工具,却有可能因无法确定对冲风险的科学方法和最优策略,致使合约到期时,期货与现货的价格严重背离带来巨大基差;其次,对套期保值模型的合理选择依托着极强的专业知识,稍有不慎就会陷入隐藏的风险;最后,對套期保值比率的调整在理论和实践上可能存在明显偏差,势必引起过度保值或保值不足。

  相比国际专业投资机构外汇交易团队“完美”对冲,航空公司套保团队的市场反应往往“慢一拍”:无法及时消除与未平仓合约有关的风险,应对汇率波动的风险管理处于一种比较被动的状态。甚至很容易以套期之名、行投机之实,盲目跟风炒作或者同交易对手方对赌,从而没能按照预定方案执行操作导致企业巨额亏损。

  推荐阅读:金融手段在节能管理的研究现状及应用探索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中国民航业金融衍生工具现状及其发展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rong/57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