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阈下普惠金融发展实践与展望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金融发布时间:2021-09-07浏览: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基层金融体系的有力支撑,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金融贫困恶性循环”怪象,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塑造乡村金融良好生态环境助推乡村振兴,成为我国县域治理亟待解决的首要难题。鉴于此,本文以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河南兰考为例,对兰考农商银行普惠金融扶贫成功模式进行整合性阐述,提出我国普惠金融未来发展的四维进路,指明我国普惠金融的现实困境与未来研究重心,以期为我国普惠金融的全面推广提供借鉴与理论支撑。

  [关键词]乡村振兴;普惠金融;金融排斥

金融论文发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巨大的资金支持,如何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成为我国县域治理亟须解决的首要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关系不断深化,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多数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长期缺位或供给不足,间接导致农村地区产生“金融贫困恶性循环”怪象。[1]为扭转这种怪象,改善乡村金融市场体系,提高乡村资源配置效率,激发乡村金融生态环境内生动力,2016年12月,国务院开始着手在河南省兰考县建设普惠式金融改革试验区,以探索出一条助推中国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可推广、可复制的普惠金融发展路径。普惠金融扶贫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略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广的重要一环。习近平同志曾指出:“要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要通过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实施特惠金融政策,加大对脱贫攻坚的金融支持力度。”[2]可见,推动乡村金融发展,激发乡村经济内生动力与活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决策。近年来,河南省兰考县积极推进普惠金融扶贫工作,在实践中创新,探索出一系列普惠金融成功经验,有力助推了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为我国普惠式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与智慧支持,为我国普惠金融长效机制的建立明晰了路径与方向。

  一、研究述评

  作为抽象的概念,学术界对普惠金融的解读呈现出维度多样、学科交叉的特征。社会学派着重强调普惠金融的公共产品性质,认为普惠金融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社会福利溢出,有利于弱势群体实现个体价值。如邢乐成、赵建提出普惠金融激发并唤醒了弱势群体的内生动力,是某种意义上的商业化社会保障机制。[3]语义学派侧重以语言结构来映射事实结构[4],糅合金融发展史的中国语境如此定义普惠金融:具有包容性和普惠性,能让多数人共享金融成果的经济活动。伦理学派主张信贷权等同于人权,金融服务权是每个人最基本的权力,只有每个人都享有金融服务,才能实现共同富裕与社会和谐。部分学者甚至认为普惠金融是金融界面对社会道德伦理的质疑与谴责而做出的一种自我救赎举措。[5]联合国对普惠金融定义为:“以经济合理的成本为社会各阶层提供其所需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目前这一定义应用较为广泛,为普惠金融奠定了理论基础。

  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普惠金融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围绕普惠金融这一议题,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梳理现有理论资源,普惠金融研究多遵循“提出问题—理论分析—重构路径”的思维逻辑,形成了三类研究分支:第一类,互联网金融方面,侧重于以互联网思维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助推作用。[6]叶松勤、凌方、廖飞梅基于对安徽、山东303户农户的调研,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通过建立互联网金融示范点可以消除农户金融排斥心理,进而利于开拓普惠金融三农新图景。[7]第二类,小微企业的融资方面,致力于破解小微企業融资难困境,以实现银企共赢、金融普惠。如孟娜娜、蔺鹏基于金融资源供需匹配视角分析了小微企业“麦克米伦缺口”的金融排斥本质,提出依托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智能金融体系以弥补“麦克米伦缺口”。[8]第三类,国外经验借鉴方面,主要以普惠金融成熟度高的国家为参考,结合中国具体实践,制定出普惠金融的中国方案。郭田勇、丁潇基于银行服务的视角采用面板数据对普惠金融发展状况进行了国际层面比较,发现我国普惠金融信息化水平滞后、信贷可得率低,进而从提高城镇化水平、普及金融知识、提高金融科技化水平、设定合理信贷资源价格等维度,指明了今后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趋向。[9]

  已有文献或从宏观层面探究普惠金融域外经验的中国镜像,或从微观角度考察新技术背景下的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对于我国普惠金融的推广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然而,现有研究存在着广泛的拓展空间,主要表现在:一是微观视域的基层个案研究与普惠金融支农研究较少,且普遍缺乏案例典型性;二是普惠金融扶贫研究滞后,而普惠金融益贫性正是其普惠意义与核心追求之所在;三是现有普惠金融研究多是问题导向型,倾向于困境解构及其消解,而成功经验总结型研究有待充实。鉴于此,本文以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兰考为例,对兰考农商银行普惠金融扶贫成功模式进行整合性阐述,并指明我国普惠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向,以期为我国普惠金融的全面推广提供借鉴与理论支撑,助推乡村振兴。

  二、普惠金融的兰考实践

  2018年11月,笔者跟随国务院扶贫办“贫困县脱贫摘帽案例研究”课题组对河南省兰考县普惠金融的推进情况展开了实地调研,调研主要通过召开各级座谈会、部门访谈、查阅档案资料、实地走访、进村入户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在调研过程中,课题组先后对县级领导、各部门负责人、乡镇主要负责人、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企业家代表、村民代表等进行深度访谈,形成大量文字与录音资料,详细了解了河南省兰考县普惠金融扶贫的具体做法与成功经验。

  河南省兰考农商银行于2015年7月8日挂牌成立,由原兰考县农信联社改制而来。截至2018年11月底,下辖32个营业网点,13个自助银行,共有自助设備91台、农民金融服务点95个、普惠金融服务站167个,各项存款余额100.76亿元。[10]兰考农商银行作为兰考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积极参与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践行普惠金融、打造普惠银行。近年来,按照河南省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和兰考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兰考农商银行坚守“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充分发挥试验区主办行和县域经济发展主心骨作用,从建机制、搭平台、增服务、提质效等方面着手,为兰考县稳定脱贫加快奔小康、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劲动力,并取得初步成效。

  1.推进内部流程再造,构建“哑铃型”信贷机制。信贷业务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业务,其业务流程与管理体系是否精简高效将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市场回应性和核心竞争力。相关理论与实践证明,信贷机制优化、管理体系改革与金融机构业务增长、市场效益提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金融机构精简贷款流程、改革管理体系可显著降低机构运作成本、提高信贷效率、增强客户满意度。在国家推行普惠金融背景下,兰考农商银行积极重构内部管理体系,优化业务流程,构建“哑铃型”信贷机制,切实增强普惠金融质效。一是完善管理体系,缩短中端审批流程。兰考农商行成立了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设立普惠金融部,将公司业务、个人金融以及农户贷款、扶贫和普惠金融业务归总行集中管理,分别设立不同信贷部门并授予相应贷款管理权限。同时推行阳光信贷,客户经理分区包干,提高业务办理时效。二是金融服务权限下放,基层管理提质增效。对各服务网点进行差异化建设,推动人员、经费、权限向基层下沉,普惠金融部在各个乡镇设置包干客户经理,具体负责基层的农户贷款、普惠授信、扶贫贷款的评定授信和管理维护工作。三是转变思想观念,调控主营业务结构。吸收低成本存款,优化存款结构,在保持原有存量客户的基础上,增加优质客户,夯实存款工作根基。全力推进农户小额自助贷款、普惠授信和产业发展信用贷的评定授信,实现全县行政村100%覆盖,并进一步扩大农户覆盖面。此外,积极探索小额贷款全流程线上融资模式,努力推进小额贷款流程电子化、信息化。

  2.坚持支农支小,服务基层经济发展。普惠金融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开发普惠性金融产品,提高金融受众群体,尽可能为贫困及弱势群体提供发展资源和机会,从而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世界银行报告曾指出,普惠金融能帮助贫困群体以1∶3的比例获得储蓄和贷款,以此具备发展基础,改善个体经济状况。[11]此外,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广有利于提高社会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为小微企业融资畅通渠道,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由此,在助力贫困群体及小微企业方面,兰考农商行坚持支农支小,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一是开发农民小额自主贷款,这种贷款只需要银行授信一次,其信用评定可永久使用,但要每年定期进行审核,如有违约则降低信用评级,多次违约则取消贷款资格。农民想要获得授信首先需要向村评定小组(小组有9-15人,由村民代表、党员代表、村支委、村委会、县农商行成员、乡镇政府包村干部组成)提交申请,然后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投票评选授信户,农商行客户经理进行征信查询、入户调查、建立档案、公示评定结果、农商行授信审批。而取得贷款资格的农户贷款用信只需要持“两证一章(身份证、贷款证、个人印章)”到指定网点提交贷款申请便可立即借款。[12]二是畅通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根据小微企业实际推出股权、仓单、专利权等抵押质押形式,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三是丰富金融产品,助力脱贫攻坚。为发挥普惠金融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兰考农商银行成立专业队伍研发新型金融产品,以实现对相关群体类型的全覆盖。四是加强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兰考农商行建设了199个行政村服务站,实现村村全覆盖。已建设成的服务站基本满足四项功能:金融服务功能(支持跨行业务的惠农支付、零币、旧钞、残损币兑换)、信用服务功能(农户信用信息采集、更新和查询)、风险防控功能(围绕农户、商户和小微企业所设计的贷款产品)、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功能。

  3.建设“一平台两体系”,推动“互联网+金融”深度融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普惠金融的网络化、信息化趋向奠定了基础。随着互联网与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数字普惠金融得到了长足发展,极大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提高了业务便利性,拓展了客户源。此外,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客户实施普惠授信,为解决传统信贷风险大、授信难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兰考的普惠金融逐渐丰富金融产品形式,创新金融服务规则,从传统金融走向开放、包容、共享的互惠互利双赢金融。一是兰考农商银行大力推广“普惠通APP”平台,并协调解决智能系统连接问题,将APP作为兰考农商银行的重要获客渠道,现已上线普惠授信和产业发展信用贷产品资料,目前已全面投入使用。二是全力建设普惠授信评定网络化体系,立足兰考县实际,创新开展“信贷+信用”,先对符合条件的农户无条件、无差别授信,实现“普惠授信户户全覆盖,户户皆入网”。按照“宽授信、严启用、严管理、严惩罚”原则,农民有正当生产经营项目且符合条件的,提出申请即可免抵押、不需要第三方担保就可得到一定额度的贷款,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小额贷款的难度。三是构建信用信贷相长体系,农民根据规定通过银行信用评定后,在申请贷款时需完善详细资料,依托大数据技术,银行则会根据农户的信用记录、守信习惯等动态调整其贷款额度和利率,以达到信用信贷相互促长。总之,兰考农商行正以“互联网+”为契机,重构传统信用评价体系,形成普惠金融价值创造新业态,推动普惠金融数字化、信息化。

  三、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未来展望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普惠金融的发展经历了理论萌芽期——理论觉醒期——理论自觉期三阶段演化,兰考普惠式金融改革试验区的探索实践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普惠金融的理论反哺实践时期。普惠金融作为我国基层金融体系现代化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全面支持。国外普遍将普惠金融的发展置于国家重要战略地位,多通过立法保障、机制构建、资金支持等措施为普惠金融的成长提供政策土壤。[13]在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未来我国普惠金融的推广应以兰考作为案例借鉴与理论支撑,着手构建由政府牵头、银行主导、企业参与的多元主体协作机制,从简化审批流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完善信用评价机制、强化金融风险保障四个维度开拓我国普惠金融新动态、完善我国普惠金融新形式、激发我国普惠金融新动能。

  推荐阅读:西南金融期刊什么级别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乡村振兴视阈下普惠金融发展实践与展望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rong/59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