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工师论文发表浅谈当今创新环境的发展趋势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16-08-25浏览:

  1创新环境的构成要素

  早在20世纪80年代,欧洲区域创新环境研究小组就界定了创新环境的构成要素:

  1.1创新环境的表象创新环境的表象由域内行为主体(包括企业、研究机构、大学等构成的集)和社会感知(包括创新文化和创新技能构成的集)构成,其中的创新文化又表现为创新主体的常识、学问、体验、规范和主导价值观等,它们与域内的生产活动相联系而形成创新文化的原始累积。文章选自:《福建法学》创刊于1982年,是由福建省法学会主办的一部季刊,正文语种为简体中文,出版地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主办: 福建省法学会,周期: 季刊,出版地:福建省福州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创刊时间:1982当资金、技艺(显性资源)、企业经营哲学、创新能力(隐性资源)这些资本和信息相结合,就会发生创新。所以,多数情况下,创新的产生并不是来源于某个单一企业,而是区域内众多元素共同参与的结果(见图1)。

  1.2创新环境的内部运行机制创新环境的内部运行机制由三个方面体现,其一体现在创新企业内更容易实现人力资源的自我整合。例如美国硅谷作为世界高新科技的引擎,其技术创新的扩散路径之所以能够顺畅,主要源于不同阶段的人力资源能实现快速的自我整合;其二体现在中心城市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创新可能发生的场所,因为多数大型公司都聚集在中心城市,而中心城市能提供有利于它们进行地区和国际间经济交换的种种资源;其三体现在域内各种组织的相互协调、组合。区域内中小企业虽然在基础设施、资金方面不占优势,但是它们仍然可以利用其独特的、别人不可取代的传统手艺吸引区域外的合作者进入创新网络。而区域内的政府、研究机构、大学通过改善域内环境,如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资金支持、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向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等方式作用于技术创新活动;最后,内部运行机制还体现在技术社会化的过程。近代科学诞生以后,人们往往把科学技术活动看作“独立自主的东西”,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通过社会结构、群众合作可以使组织产生共同的集体学习行动,这不仅是一个智力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

  1.3创新环境的协同作用协同就是各个资源、要素融合产生的扩散效应。区域创新的过程其实就是协同作用发挥效果的过程,创新环境负责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有形和无形氛围。资源、原材料、生产模式会影响企业的产品、服务的质量;市场环境会影响企业在销售、竞争中模仿学习的能力;配套设施、信息服务可以改善企业和其他行为主体的沟通。具体来说,域内各种资源相互结合,引导企业和其他主体达成合作,并研究它们的共同利益,由此产生了企业和其他主体之间相互依赖,共同发展。而这种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同盟模式反过来又有利于改善各种要素、优化各种资源,使创新主体所处的环境更加优良。

  1.4创新环境提供共同学习的环境这种环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强调四个必要因素:人际的交流互动与协作、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包括学习经验、兴趣特征、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学习者共同的整体目标、学习的社会性。当学习者通过人际沟通和交流产生了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动机、并利用自身和他人的经验,付诸于创新的实践行为中,争取达到创新目标,创新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1.5创新网络的形成区域内的行为主体有选择地与其它企业或机构结成“持久的稳定关系”,这种“持久的稳定关系”就是“创新网络”。处在关系中的各种资源相互结合使得域内资金、信息甚至是生产机密得到扩散,这有利于降低市场的不确定性和经营风险,更有利于企业在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实现自主创新。

  2创新环境概念研究的归纳

  2.1从网络论的角度定义创新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新环境和创新网络的定义是相似的,因此许多学者并不区分二者有何不同。StorperM.(1997)认为区域性制度、规则和惯例等强调行为主体在区域中为促进创新而形成的复杂网络关系,它们是促使创新产生的根源,也就是所谓的“创新环境”;ConwayS.和StewardS.(1998)认为参与主体的知识、思维模式、信息的接受和传播、技能的复杂组合引发创新,这种复杂组合就是创新环境;王缉慈(1999)认为区域内行为主体通过长期的合作、沟通、交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从狭义上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文化环境,这种社会文化环境就称为创新网络;TostyP.(2001)认为创新环境就是创新主体在社会化、系统化和网络化的过程中所处的复杂网络氛围。由此我们了解到,以上学者所界定的创新环境强调的并不是支撑创新活动发生的基础设施和物质条件,而是创新主体所处的物理、地理环境中的社会、经济、文化、法律和政策等因素相互交错、相互渗透而形成的网络关系(BramantiA.等1991)〔1,2〕。

  2.2从系统论的角度定义创新环境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寻找建立一定结构形式联接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于是国内的学者力求把创新环境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既有结构又具备某种功能。贾亚南(2001)区分了创新环境的层次,由外到内分别包括基础、信息、文化、组织等四个层次网络;盖文启(2002)认为创新环境既包括促进区域内行为主体不断创新的静态的环境,也包括区域环境自身随着周围客观条件的变化,不断改变创新模式和改进创新机制的动态环境。对于创新环境概念界定比较全面的是《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区域创新环境包括市场需求、劳动者素质、金融环境以及创业水平、基础设施(通讯)等五个方面。此后许多文献都借鉴了此处创新环境的内涵,并以此为依据开发了创新环境概念的外延及创新环境的各层级指标。因此,国内学者多是从系统论的角度定义创新环境的概念,尽量把影响创新活动的各种因素都囊括在创新环境内,使得创新环境的概念扩大化。

  3创新环境对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

  关于创新环境对创新的影响研究,国内外学者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国外学者主要从政策环境,产业集群,国家创新系统组成部分等3个角度进行研究。国内学者热衷于创新环境对创新活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3.1政策环境对创新活动的影响

  YannisG.和HowwardJ.(2002)认为国家出台的各类政策法规对本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政策支持企业的创新行为,创新活动就容易成功。反之,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创新活动也不易成功;CollinsP.和Pon-tikakisD.(2006)在研究中发现国家的政策环境有利于生产重大战略产品、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或重大装备开发,消化吸收重大技术引进和发明专利等。因此,国家的政策环境是整个创新环境中的重要要素之一;WessnerC.(2007)研究了世界范围内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科技政策环境能有效促进科技产品在全球范围的应用和推广。

  3.2产业集群对创新活动的影响

  DebressonC.和AmesseF.(1991)认为依附于空间集聚区内的技术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更占据优势,因为集聚区内集聚了众多的企业、这些企业之间很容易形成上下游的产业链,处在不同位置的企业通过分工沟通构建了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这些网络关系将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SaxenianA.(1994)认为由于企业集聚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更容易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最终促使企业从模仿中实现自我创新;BramantiA.和MaggioniM.(1997)认为处于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能充分享有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和便利,能获得集群内政府机构和其他相关组织的支持性服务,能拥有专业化劳动力和高素质的人才,这些都是集群内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有力保证;BaptistaS.(1998)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处于产业集群环境内部的企业具有明显的学习效应,一个企业的成功往往会带动一大批具有分工沟通的企业产生,其学习效应呈裂变式扩张。产业集群打破了单一企业和产业的概念,处在集群内的每一个主体的行为都不只和自己相关,这使得它们会从整个集群整体去思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3.3国家创新系统组成部分的角度

  国外学者大多认为创新环境是国家创新系统的要素之一。OECD曾在提出的《国家创新系统》报告中指出,创新环境是指为创新活动提供标准和规则的国家体制和结构因素(OECD,2001)〔3〕。HerstadS.(2010)等人把创新环境定义为政策环境,认为国家创新系统的政策具体指能对创新活动发挥影响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果这些政策、法规得当,就会促进技术创新活动广泛的开展。反之,就会削弱区域内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Taylor.和MarkZ.(2009)认为国家创新系统为行为主体提供了良好的外部运行机制,减少企业和其他主体的矛盾和摩擦,能够保证企业运行效率的提高;From-holdE.和Martina(2007)等人认为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生产、投放市场最好依赖于国家技术创新系统中的创新环境,以使其发挥“孵化器”的作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创新活动的风险。

  3.4创新环境对创新活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国内的学者更加关注区域创新环境对创新活动影响的实证研究,笔者将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整理(见表1)4现有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展望综上所述,在区域创新领域的相关研究中,学者们逐渐注意到区域创新环境对创新活动的重要性。国外学者一个相对的共识是,创新环境并不是狭隘地局限在某一个界定的地理范围内,而是由于空间的接近使得创新主体所处的地理范围内的各种要素结合而衍生出的各种关联,我们把这种关联可以称为创新环境。创新行为主体在创新环境中不断搜寻、获取、分析信息降低了决策的失误,典型商战案例、业内标杆企业的发展使得其它具有竞争和沟通的企业累积了经验,劳动力资源在企业之间的正常流动又促进了相互之间学习和交流(林迎星,2004)〔4〕,而这种学习和交流的行为又促使了创新活动不断产生。已有的研究为未来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笔者梳理众多文献后发现以往的研究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缺陷: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界定了“创新环境”的概念,有学者认为创新环境更多指单一的物理环境,倾向于囊括创新所需的物质条件,有学者认为“创新环境”就是“创新网络”,今后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对“创新环境”概念的探讨,当大家对某个概念形成一致的看法时,才说明此概念的界定是成熟的;当定量化的研究成为目前经济研究的主要范式时,国内学者更加热衷于构建各种模型和指标去探索创新环境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但是,缺少对指标设置的合理性的论证,缺少创新活动本身和创新环境分别对创新绩效影响程度的对比研究,以及二者在不同区域内有无差异,差异的演变特征如何,这都是进一步应该研究的问题。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政工师论文发表浅谈当今创新环境的发展趋势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14/0919/16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