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农业科技发布时间:2020-02-24浏览:

  摘要:河西走廊依托于祁连山脉冰川融水以及丰富的光照资源,为其发展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动力。近年来河西走廊地区由传统灌溉农业向特色农业发展迅速,但由于长期以来的自然灾害频发,水资源总量不足、人类环境保护意识差、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增加,加之政策引导与利益驱动机制不健全、农产品竞争机制尚不完善,使得河西走廊地区农业发展转型困难重重。

  关键词:河西走廊;农业;转型

农业期刊投稿

  河西走廊地处黄河西边,在甘肃省西北部,涵括酒泉、嘉峪关、金昌、张掖\武威五个市,下辖19个市、县。南部是达一千多公里的祁连山地,海拔约三千米至五千五百米,山上常年白雪覆盖,广布冰川,是河西走廊三条内陆河(疏勒河、黑河、石羊河)的发源之地,同时也是农业灌溉所需水资源的发源地,该地区气温较低,气候偏寒且降水量较多,较有利于林草植物的生長;北部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地貌主要为低山和残丘,海拔一千五百米至两千五百米,由于北边就是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气候较为干燥,降雨量低于100mm,且蒸发量在2500~3500mm以上,是降水量的20~50倍,风沙较多,多为荒漠植被,生态环境抗压能力不强,较为脆弱,不适宜发展农业;祁连山与北山之间就是中部走廊平原,被大黄山及大黑山割裂为三大内陆板块,形成数量繁多的大小各异的绿洲,该区域降水量由东向西呈递减趋势,大部分区域额降水量在100mm左右,范围在40~250mm波动。中部平原地区地质肥沃,水资源充沛,植被多样化,是河西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区域,其农作物主要有瓜、果、粮、菜等,整片区域基本通公路,四通八达,种植生产的技术水平也较高,路、渠、田配套,农作物有一定的增产潜力。

  一、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现状

  河西走廊面积为27.6万平方公里,是甘肃省总面积的60.3%,人口418万,约占甘肃总人口的六分之一;耕地面积67.53万公顷,约占甘肃省耕地面积的18.0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3.3万公顷,占甘肃省的三分之二。河西走廊地区光热资源丰富,绿洲灌溉农业历史源远流长,农业基础雄厚,以甘肃省18%的耕地,生产出甘肃省17%的粮食、26%的水果、81%的甜菜、95%的棉花、30%的油料,是甘肃省综合性商品农产品基地。目前河西地区不同的县区基于各自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和条件来种植适宜自身的农作物,并以此形成了各有特色且具一定规模的农业区块,如种子繁育产业、高原夏菜产业、葡萄酒产业“三朵金花”;其中河西走廊作为中国制种基地,年创造经济效益可达近八亿元,其啤酒花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啤酒原料产业在中国独占鳌头。

  二、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约束及转型困境分析

  (一)资源配置粗放,未经优化

  1. 水资源总量不足,利用率低

  众所周知,水资源对农业生产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因素之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总量。前文提及的贯穿于河西走廊的三条内陆河(疏勒河、黑河、石羊河)的水源来自于祁连山冰川融化,由于最近几年祁连山冰雪融化已有减少的趋势,三条内陆河的流量已经开始减少,进而已经开始影响流域的农业灌溉。

  水资源的另外一个来源是自然降水,但是河西走廊年平均降水量偏少,约100mm,气候偏干燥,经统计,河西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仅为1570.8m3,且低于国际上公认的人均水资源警戒线1700m3。每公顷土地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5%左右。

  此外,河西地区还存在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分配不均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这一地区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农业灌溉方式,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水利工程铺设的网点稀疏,农田改造缓慢,水资源浪费较为严重。同时还存在水利基础工程年久失修,灌溉效益严重减退。蓄水协调计划不完备,用水与供水不协调,使得用水矛盾进一步凸显。

  综上,水资源是制约河西走廊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子之一。

  2. 土地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光热资源利用不合理

  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燥,水分蒸发强烈,有些地方如果只是种植单一种作物,收割后就容易造成土壤直接裸露,有机质含量降低,盐渍化加速,进一步导致土壤贫瘠。同时河西走廊地区未能合理轮换种植换季植物,或者种植业与畜牧业相互配套,未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力度不够。

  此外,传统的一年熟农作物对光热的利用可以概括为种植一季有余,二季不足,这样就导致了太阳光热资源未能利用充分。

  (二)早期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在人们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前的几十年,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淡薄,还是始终处于一种对大自然予取予求,索要无度的思想。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人们滥砍乱伐、超载放牧,使河西走廊地区的土地土壤质地下降严重,盐渍化程度加深,地表积盐厚度可达5~30mm,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沙尘暴愈加肆虐。同时祁连山冰川融化的水源涵养林在不断减少,祁连山区原有涵养林133万公顷,至今面积减少至58万公顷,更是让植被受损情况雪上加霜,水土流失荒漠化愈加严重,自1990年以来,河西走廊地区荒漠化面积增加速度是每年24万公顷。同时,地表水污染严重,严重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在中部农牧交错绿洲区由于对水资源毫无节制、不合理的开采,已经造成下游水量逐年减少,草场退化,植被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三)自然灾害频繁,危害严重

  除了前述早期人们乱砍乱伐、超载放牧,水资源过度开采等原因,自然灾害对河西走廊农业发展转型的约束也不可忽视。由于河西走廊南靠青藏高原,湿润温暖的气流很难到达河西中原绿洲地区,同时河西地区长期受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少有降水,气候干燥;北邻沙漠,地处沙漠边缘,少雨干旱,植被稀少。这些地貌特征决定了河西走廊地区自然灾害不仅严重而且多样化,主要有干旱、干热风、沙尘暴、霜冻等。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得河西走廊地区的自然灾害愈演愈烈,走廊北部由于水源减少,荒漠化严重,几十年来风沙线南移了近300公里,导致农田弃耕面积近14万公顷。而且河西走廊地区,风沙流活跃,沙尘暴突发时侵袭农业作物,也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此外霜冻也是农作物生长的灾害之一,每年都有未到收成时就被霜冻侵害的作物,而一年中完全的无霜日只有约150天。每年6月和7月发生的干热风亦可导致粮食减产约15%.

  推荐阅读:《核农学通报》是由中国农科院原子能研究所主办的期刊。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转型困境分析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nongyekeji/50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