溴鼠灵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农业科技发布时间:2021-01-25浏览:

  摘要 [目的]研究溴鼠灵对斑马鱼的生态毒性效应。[方法] 在2 h内将受精后6 d的斑马鱼幼鱼暴露在不同浓度的溴鼠灵溶液中,计算溴鼠灵对斑马鱼幼鱼的半数致死浓度,并记录染毒后斑马鱼的运动轨迹。[结果] 2 h内溴鼠灵对斑马鱼幼鱼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可达13.51 mg/L,表明溴鼠灵对斑马鱼幼鱼具有显著的急性毒性作用。光暗交替环境刺激下,随着溴鼠灵浓度的升高,对斑马鱼幼鱼的平均运动速度、加速度的抑制作用愈加显著。当药物浓度低于1.00 mg/L时,各试验组斑马鱼幼鱼的运动行为均未出现异常,当试验进行至60 min,10.00、50.00和100.00 mg/L浓度组斑马鱼幼鱼的运动能力显著下降。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斑马鱼幼鱼对强光刺激的应激反应受到显著抑制,100.00 mg/L浓度组斑马鱼幼鱼基本失去应激能力。[结论] 溴鼠灵在2 h内对斑马鱼幼鱼具有显著的急性毒性作用,能够显著抑制其运动行为。

  关键词 溴鼠灵;急性毒性;斑马鱼;运动行为

农业技术论文

  近年来,毒鼠强、氟乙酰胺等急性强效杀鼠剂逐渐被禁用,目前较常见的杀鼠剂主要是第二类抗凝血杀鼠剂。与第一类抗凝血类杀鼠剂相比,第二代抗凝血殺鼠剂的毒性更强,毒力持续时间长,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使用[1-2]。此类杀鼠剂的大量使用可能导致部分药物残留进入土壤、水体等环境中,引发水资源污染、食品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危害水生生物甚至人类的生命健康[3]。以溴鼠灵为代表的第二代抗凝血类杀鼠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茅海琼等[4]首次研究溴鼠灵在水环境突发性污染事故中的痕量残留,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检测,其检出限可达0.08 μg/L。宓捷波等[5]建立了蔬菜及水果中溴鼠灵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检出限可达0.5 μg/kg。

  溴鼠灵(brodifacoum)又称大隆、溴鼠隆,是第二类抗凝血杀鼠剂的典型代表,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杀鼠剂,其中文名称为3-[3-(4′-溴联苯-4-基)-1,2,3,4-四氢-1-萘

  基]-4-羟基香豆素,属于4-羟基香豆素类衍生物杀鼠剂[6]。与其他抗凝血类杀鼠剂作用机制类似,当溴鼠灵进入机体后,阻碍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及一些凝血因子在肝脏的合成,造成各个脏器及黏膜大量出血而死亡[7-8]。由于使用不当、误食而引起的抗凝血类杀鼠剂的中毒事件屡见报道[9-10],在国内甚至出现了利用抗凝血类杀鼠剂进行投毒的案件[11]。目前,针对溴鼠灵等抗凝血类杀鼠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毒案例的救治[12-13]、生物样品中药物的检测等领域[3,14-15],目前尚缺乏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对溴鼠灵等抗凝血类杀鼠剂的快速、有效且准确的检测方法。因此,有必要开发高效、快速、灵敏的针对溴鼠灵急性毒性检测手段,为及时、有效地预防和预警此类事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撑。

  斑马鱼(Danio rerio)是近年来新兴的模式动物,其基因与人类具有80%以上的高度同源性,并且具有成本低、通量高、试验周期短、灵敏度高、毒性生理指标丰富等优点[16],被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列为实验室测试的推荐实验物种。我国也出台了《水质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将斑马鱼应用于水质检测。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以斑马鱼为模型开展药物筛选[17-18]、化合物毒性评估[19-20]、环境监测[21-22]等领域的研究。Rihel等[23]首次利用斑马鱼模型的行为学参数实现了神经毒性化合物的筛查,在对明暗交替环境刺激模式下的斑马鱼运动行为参数分析后,从5 648个化合物中筛选出对斑马鱼有神经毒性的化合物547个。笔者以斑马鱼为实验动物,研究2 h内溴鼠灵暴露对斑马鱼幼鱼的急性毒性以及溴鼠灵对斑马鱼幼鱼运动行为的影响,建立短时间内溴鼠灵斑马鱼的中毒模型,以期为短时间内溴鼠灵毒性评估提供试验数据和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

  试验所用的亲代斑马鱼均购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国家斑马鱼资源中心,自繁的第一代用于试验,在自动水循环养殖系统中进行养殖,水环境电导率400~540 μS/cm,pH 7.0~7.6,水温(28.0±0.5)℃。鱼缸和过滤垫每周清理1次,去除粪便,饲养光周期控制光暗比为14∶10。每天10∶00和15∶00分别投喂鲜活丰年虾饵料1次。

  E3培养液的配制:分别称取NaCl 17.2 g、KCl 0.76 g、CaCl2 2.91 g、MgSO4·7H2O 4.9 g,用双蒸水溶解后配制成1 L的E3培养液。常用试剂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4 ℃ 下保存,14 d内使用。溴鼠灵标准品由杭州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提供。因溴鼠灵微溶于水,20 ℃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仅为10 mg/L。试验前,用二甲基亚砜(DMSO)将溴鼠灵配制成母液,逐级稀释到所需试验浓度,暴露溶液均为现配现用,确保各浓度组DMSO最终体积分数小于0.5%,对照组DMSO体积分数为0.5%(经预试验可知,当DMSO体积分数为0.5%以下的处理与空白组处理无显著差异,对胚胎期斑马鱼的发育以及幼鱼的运动行为均无影响)。

  主要仪器设备有Lab Tower EDI纯水系统(美国赛默飞世尔公司)、恒温培养箱(上海龙跃仪器设备有限公司)、DanioVision行为观测系统(荷兰诺达思信息技术公司)、电子分析天平(德国赛多利斯公司)、ZW-H3000体式显微镜(中国深圳中微科创公司)等。

  1.2 实验动物

  试验前12 h,选择6~12月龄的健康性成熟斑马鱼按照雌雄1∶2的比例放置在孵化盒中,用透明玻璃板将雌、雄斑马鱼分隔开,在黑暗安静环境下放置14 h。次日早晨,将雌、雄斑马鱼中间隔板抽离并给予光照刺激,使雌、雄斑马鱼在光照刺激下进行交配产卵,约0.5 h后收集受精卵。用 E3培养液冲洗受精卵2~3次去除杂质,6 h后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去除未受精以及形态有缺陷的胚胎,挑选出正常发育的斑马鱼胚胎于28 ℃恒温培养箱中控光培养用于试验。

  1.3 急性毒性试验

  参考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鱼类急性水生毒性试验设计暴露试验,急性毒性试验采用6孔板,每孔內放置30尾6日龄(6dpf)幼鱼,每孔加注溴鼠灵溶液6 mL,溴鼠灵浓度设置为0.01、0.10、1.00、10.00、50.00、100.00 mg/L。加鱼、加药时间控制在10 min内,试验开始后记录2 h内斑马鱼幼鱼的死亡数量,根据试验需要可适当调节浓度设置,以便于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50),拍照并记录染毒后幼鱼的形态变化。

  1.4 运动行为试验

  斑马鱼幼鱼的运动行为学试验溴鼠灵浓度设置为0.01(Ⅰ)、0.10(Ⅱ)、1.00(Ⅲ)、10.00(Ⅳ)、50.00(Ⅴ)、100.00 mg/L(Ⅵ),每个浓度组随机选择12尾6日龄斑马鱼幼鱼放入96孔板中,每孔1尾,将96孔板置于斑马鱼行为观测系统箱体内。参考Mcgrath[24]报道的采用光暗交替刺激条件,系统设置10 min光照、10 min黑暗的明暗交替模式,循环6次,共记录2 h内斑马鱼幼鱼的运动轨迹,受试鱼在试验前适应10 s。主要测试斑马鱼幼鱼在2 h内的自由运动行为。使用EthoVision XT 14软件分别记录各浓度组幼鱼的运动轨迹,计算运动的总距离、平均速度、运动热图以及各浓度组药物毒性起效时间、受强光刺激后的运动加速度等行为参数。

  1.5 强光刺激应激试验

  药物浓度设置、孔板选用及加药方式均与斑马鱼运动行为试验设置一致。参考文献[25]报道的强光刺激试验方法,并进行适当调整:在斑马鱼幼鱼染毒60 min 后开启强光照射刺激,采集并记录第59~61 min斑马鱼幼鱼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

  推荐阅读:农业科技创新论文文献如何检索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溴鼠灵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nongyekeji/55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