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核心农业产业兴起的探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农业科技发布时间:2021-06-18浏览:

  摘 要:乡村振兴的灵魂是产业的兴旺,如果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乡村振兴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水电站的建设淹没大量土地使“八山一水半分田”的古田本就匮乏的耕地资源更加不足,导致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平面资源极度稀缺的硬约束迫使库区移民群众“弱鸟先飞”,扬长避短,尽其所长,因地制宜地发展了“不与农争时,不与粮争土,不与地争肥”的食用菌产业。食用菌产业无疑是古田县搞好山区经济的最大优势,被誉为“中国菌业之源,世界菌业之窗”的古田县以食用菌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不仅解决了古田人民贫困问题,还探索出了一条效益可观的食用菌致富路径,生动诠释了“至贫可以先富”的辩证法。

  关键词:食用菌;水库建设;资源约束

湖北农业科学

  引言

  “八山一水半分田”的古田县,耕地资源匮乏,20世纪50年代国家“一五”计划将古田溪水电站列为全国第101个重点建设工程,古田溪梯级水电站一、二级电站位于古田县境内,根据水库设计方案,古田县共搬迁8 019户43 154人;37 667亩良田和面积0.988平方公里的千年古城被淹没做水库,古田库区移民工程为当时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库区移民工程。到20世纪80年代末,为建设国家“七五”计划项目水口电站,古田县再淹地2万余亩,移民2万余人。两次水电站建设,古田县累计移民6.3万余人,淹没村庄 69 个。

  一、库区移民安置情况

  “库区”是古田最大的县情,1958年全县拆迁的总补偿费仅700余万元,移民房屋每平方米补偿费只有7.81元。移民群众被以“就地安置”“外迁安置”“插花安置”三种方式进行安置。搬迁使古田人民失去了依山傍河、临水而居的区位优势,又由于历史原因,三年搬迁跃进成一年完成,直接导致全县粮食减产2 600多万斤,仅凤都公社的凤都、双珠大队在1960年和1961年就死亡51人,沿库后靠定居群众的生产生活十分困难。

  1962年,时任古田县委书记的靳苏贤在参加中央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会议期间将古田移民问题向周恩来总理反映,周总理接见了靳苏贤并在听完汇报后做了答复:当前,全国各地都面临许多困难,等国家经济有所好转后,会逐步解决古田移民问题。古田县委也曾多次向福建省委反映移民安置问题产生的尖锐矛盾,但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古田新城区面积仅及旧城一半,加上当年“多、快、好、省”总路线指导建设的简陋市政设施导致“瓮内效应”成为几乎无法摆脱的困扰[1]。

  二、古田食用菌的兴起

  建水电站淹没大量土地令古田本就匮乏的耕地资源更加不足,导致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移民生计失去保障,生产生活极为艰难,库区移民不得不尝试种植食用菌以谋求生路。翠屏湖的水文及蒸发湿雾形成的小气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食用菌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古田县食用菌生产历史悠久,早在隋大业年间(公元609年)境内就有人从事香菇生产。1966年,古田大甲乡彭兆燧从福建农学院毕业带回白木耳试管,在生产队组织了两三次会议之后,彭兆燧、彭兆旺两兄弟说服并组织了11户农户来做白木耳实验,开始尝试段木栽培银耳,即将适宜的原生木截成木筒并在筒上打上菌眼,接上人工培育的菌种放在潮湿背光的适生环境里经过数月的自然发菌,最后长出银耳子实体。段木栽培是一种模拟银耳野外自然生长的原始栽培方式,需要消耗大量木料,且产出极低,每立方米木材仅采干银耳约450g。

  古田在资源极度约束的情况下实现蜕变,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体制和技术的双重制约,古田食用菌产量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80年代农村普遍实施大包干,政府退出不经济的农业领域为实质的农村改革带来的微观经济领域的制度收益则是农户经济的活跃和农产品生产的全面增加[2]。“政府退出”为农民发明创造提供了充足空间,农民首创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尊重,当时古田涌现的一大批农民土专家在食用菌生产中有一种可贵精神,即“敢摘皇冠上明珠”。农民进行技术创新主要困难在于山区的信息闭塞、物资的匮乏,菌袋造型的大小长短、培养基消毒的器具、无菌操作过程的设施、菌温问题的解决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甚至长达几年的研究都没有任何科研经费的支持,但他们在食用菌领域的各项发明创造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模式。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项南在考察了古田食用菌发展后,亲自在福建日报上发表《尖子赞》一文。项南表示,尖子是带头人,尖子之所以可贵,是以自己的榜样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

  1977年,经过长达10年共900多次的试验,古田农民姚淑先发明的银耳瓶栽技术取得成功,该技术改变了段木栽培方法,克服了自然条件对银耳栽培的限制,瓶栽银耳不仅朵型大而且产量是传统栽培法的15—20倍,生产周期更是缩短了150天;1979年吉巷乡前垅村青年农民戴维浩试验成功银耳袋栽技术,这一技术方便生产操作,节约了生产成本,便于进行规模化生产,同时为其他菌类的袋栽技术奠定了基础;1982年古田农民彭兆旺成功研制出香菇室外袋栽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了香菇生长发育过程對外界环境条件的苛刻要求。三项技术突破为古田食用菌的兴起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担任宁德地委书记和福建省委副书记期间,曾两次专程到彭兆旺的生产基地视察菌菇生产情况,对他开展的食用菌生产科研十分支持,鼓励他“让山区农民摆脱贫困,带动农民脱贫致富”。随后彭兆旺发明的“袋料菌棒栽培香菇技术”被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重点项目,由此食用菌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在习近平书记的鼓励下,彭兆旺成立了福建省古田县大甲食用菌公司,彭兆旺到银行贷款,由乡政府担保。在公司成立初期,政府腾出了几间办公室作为接菌室和菌种室,公司为推广技术和帮助群众做了很多努力。彭兆旺在全乡摸底贫困户,选择几十个青年培养成技术骨干,这些技术骨干后来分散在全乡开始巡回指导栽培香菇,经过指导种植香菇的农户成功率高达98%以上,每户年栽培8 000棒,每棒利润在1.5~3元,全乡的贫困户经过一年的实践,大多数都实现了脱贫。成立公司后,彭兆旺还组织农民到公司听课,当时有2 800余人接受培训。由于缺少资金,农民贷款较为困难,政府采取五人一保的“连环保”方式为农民进行筹资贷款。此外,农民种植香菇所需要的辅料通过该公司调集分配,比市场价便宜了5%,得益于媒体宣传,有很多大城市的商贩到古田收购香菇,为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古田食用菌产业的成功起步引来全国各地领导干部参观学习食用菌发展经验,并聘请技术员为他们进行技术指导,古田派已经接受培训,成功栽培食用菌的工人、农民跟随外地领导赴各地进行技术推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称古田为“中国菌业之源,世界菌业之窗”。全国很多地方的农民技术员(食用菌技术员)都是从古田走出来把当地的经验带到其他省份落地生根,古田不仅输出产品、输出技术,同时也输出了人才,古田人人都是技术员的推广方法使得食用菌生产技术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推广,农民技术员成为食用菌栽培技术推广名副其实的主力军[3]。

  三、菌林矛盾的破解

  随着产业规模的成长,生态资源环境约束古田食用菌发展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人工栽培食用菌要利用阔叶林做原料,当时有人反对,认为这样破坏了环境。习近平对古田县食用菌生产中产生的“菌林矛盾”十分关心,他指出,食用菌促进了闽东的经济发展,但必须处理好食用菌和其他产业的关系,特别是和林业的关系[4]。在生态环境的约束下,古田一批菇农开始潜心研究和创新食用菌栽培代用料,当时林场的锯木屑堆积如山,处理起来费工费时,均倒入河水中流走以致环境破坏十分严重,于是古田人尝试用木屑代替木材作为食用菌培养基,将木屑变废为宝并尝试着用新疆的棉籽壳来代替木材,还充分利用秸秆类、果树枝丫类、木材加工厂的下脚料、麦麸等作为代用料,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土地、减少了树木的砍伐,又缩短时间,还提高了产量和产值。棉籽壳等代用料的使用缓解了菌林矛盾,对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菌林矛盾的破解使得古田食用菌走向产业生态化的方向。

  到1990年,食用菌产值占古田农业总产值70%左右;食用菌产业税收占县财政收入的30%;农民人均收入637元,比1978年增长3倍,到90年代末期古田共在全国率先掀起了以银耳为主打产品的多种食用菌生产的“五次浪潮”。古田县靠着大规模发展食用菌产业使库区移民的生计有了保障,心也渐渐安定了下来。移民利用食用菌生产积累的剩余资金投入到开山种果的热潮中,水果与食用菌形成错季生产,甜橙、水蜜桃、油奈、柿子、杨梅五大品种发展成为古田县的品牌水果。库区移民还在翠屏湖的库湾、池塘、网箱发展渔业养殖,使收入来源多样化。以食用菌栽培为主,错季发展水果种植和渔业养殖这种综合立体开发模式在拓宽农民收入来源的同时,降低了经营风险,使移民家庭更快实现脱贫致富。

  四、“破题”农户贷款难

  为破解农户贷款难、担保难问题,古田创新“仓单质押”模式和探索“民间契约+两权抵押”模式。从吉巷乡的实践来看,古田吉巷食用菌配套服务中心创办于2013年7月,位于吉巷乡永安村,注册资金3 000万元,社员159人,年产食用菌5 000万筒、产值超过15亿元。该配套中心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仓单质押”模式和探索“民间契约+两权抵押”模式,破解农户贷款难、担保难问题,有效盘活农村资产。在疫情期间为社员提供担保67笔、金额共计2 402万元,有效解决社员资金需求、促进生产。

  1.创新“仓单质押”新模式。农户将从合作社租用食用菌辅料仓储库的合同或存放在食用菌生产配套服务中心食用菌辅料的仓单提供质押给农信社,由合作社提供担保,农信社按租用合同或仓单金额向农户提供贷款。目前,已通过“仓单质押”方式为农户取得“农益贷”1 000多万元。

  2.探索“民间契约+两权抵押”模式。抓住古田作为全省唯一的“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契机,创新反担保模式,政府向农信社存入风险补偿金1 800万元,合作社为社员在银行贷款提供担保,社员通过民间契约的方式,将宅基地、果林地、厂房、加工设备等抵押给合作社作为反担保,农信社在6倍额度内对社员进行授信,满足社员生产的资金需求。

  五、总结与展望

  水库建设造成的安置问题使库区移民生活生产十分困难,平面资源极度稀缺的硬约束迫使移民群众“弱鸟先飞”,扬长避短,尽其所长,因地制宜地发展了“不与农争时,不与粮争土,不与地争肥”的食用菌产业。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没有一个让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乡村振兴便无从谈起。食用菌产业无疑是古田县搞好山区经济的最大优势,古田县走出一条以食用菌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好路子。同时,古田经验得益于全产业链的民间发明创造,无论是菌种选育、栽培、菌棒、物料、灭菌、烘干机械等都有突破性成果,社会服务体系健全,完整链条上强大的创造精神是古田高飞快飞的关键。截至目前,古田县目前已开发生产37个食用菌品种,全县279个村中有235个是食用菌专业村。食用菌全年产量达到87万吨、年产值58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

  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曾指出:“古田溪水电站是全省最早的一个中型水电站,电是调到全省用的,供應中心城市用。可见,这边的群众是很有奉献精神的,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古田人民在面对资源约束时不甘落后,见招拆招,不仅解决了贫困问题,还探索出了一条效益可观的食用菌致富路径,生动诠释了“至贫可以先富”的辩证法。与此同时,在工业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户小而散的粗放式生产在行情屡屡下行的背景下,农民增收乏力、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食用菌生产虽已见雏形但融合还不够紧密,要实现提质增效,必须在食用菌及水果种植的基础上拓展农业体验功能,不断拉长产业链,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江宋堂.古田库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2] 温铁军.八次危机1949—2019中国的真实经验[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

  [3] 李扬强.古田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 沈凌,薛伟江,桑熙.习书记指导古田县搞好产业发展[N].学习时报,

  推荐阅读:农业领域哪些期刊投稿成功率高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县域核心农业产业兴起的探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nongyekeji/58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