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管理困境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求职就业发布时间:2017-10-07浏览:

  这篇绩效管理类论文投稿发表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管理困境,当前医疗卫生绩效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绩效管理体制失调是直接影响绩效管理制度的因素,论文围绕实施绩效管理的困境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相关的改革对策,为绩效管理制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绩效管理类论文投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管理,改革策略

  绩效管理制度是社会主义的新型分配制度,能够使卫生服务供求双方的激励政策相互协调。当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落实绩效管理制度时,面临很多困难,如:硬件技术落后、绩效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制度失衡等,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为了充分发挥该制度的优势,必须落实好以下几个工作:改进传统的约束机制、协调绩效管理制度与医疗卫生机制、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等,从而为绩效管理制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困境

  1.绩效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制管理制度面临的困境为:绩效管理制度被单纯地划分为工资分配制度。从内容的层面来考虑,该制度侧重点为物质产品,而忽略了对精神层面的建设;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分析,重视激励制度,而轻视了约束制度;从流程的层面来看,侧重考核制度,而忽略了奖励与惩罚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技校管理制度上虽然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但是其制度优势不明显。

  2.绩效管理技术落后

  当前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管理技术较为落后。其技术的参考对象为准绳、信息数据。落后的绩效管理技术会影响考核报告的公正性,不能正确体现出真实的技校考核信息,如:业务水平低的医生,其考核结果为:优秀。业务水平高的医生,其考核结果是:合格。一般情况下,绩效管理技术应用于:获取绩效信息、确定考核指标。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技校管理而言,其重要的依据为:考核指标,当考核指标缺乏科学性时,考核目标将违背考核结果。在当前环境中,某些行政部门的卫生医疗机构设置了绩效指标:门诊量、均次门诊费。该指标能够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维护基层医疗公益性的基础上,满足病人们的需求。从健康的层面来考虑,医疗服务数量需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门诊量在考核期间,需要设置相对合理的机构数量、工作人员数量。同时门诊每次平均费用应结合当地的经济指标进行合理设置。考核医疗服务的最终指标为:其性价比的高低。

  3.绩效管理机制不合理

  由于医疗绩效考核主体不同,其考核模式也具有差异性。绩效管理制度包括:管制体制、治理机制。当管理者从监管部门的层面衡量,机构体制常为前者。从付费者的层面来考虑时,医疗结构为后者。从属性的角度出发,两者的差异为:奖惩模式、考核模式的差异性。从绩效治理机制的层面来考虑时,模式主要为付费制度。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改革策略

  1.完善绩效管理制度

  为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卫生机构需要落实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坚持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相结合,从而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经济属性优势。医疗结构可以把员工的福利、职称测评等归于绩效管理制度,有效防止绩效管理制度的功效减弱;将绩效工资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文化精神作为医院的软实力,应保障医疗绩效与实际工资相协调,从而充分发挥绩效管理制度的作用。其次,部署激励工作。绩效管理制度不仅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且能够约束员工的不规范行为。

  一旦绩效管理形成重视前者忽视后者的习惯,将会为医疗机构的公益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病人看病。当机构重视后者忽略前者时,会导致员工的积极性降低。所以,为了保障基层医疗机构积极性与公益性的良好协调,绩效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科学性。对于传统的绩效管理而言,考核作为整项工作的目标,奖惩能够保障工作环节的公正性。但是,由于当前的绩效管理越来越复杂,涵盖了绩效辅导、计划、反馈、改进等模块,其重要原因为:延伸绩效管理对部门、员工的利益。包括:应用绩效管理模式,能够加强机构的体制建设,从而提升总体服务质量。

  2.加强绩效管理技术应用

  当考核指标不规范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完善医疗服务信息平台,该平台能够获取丰富的医疗行为信息,该信息具备真实性的特征,属于考核对象医疗行为的历史记录报告;完善分级医疗体系,主观部门通过该体系,能够掌握患者的医疗质量信息,使就医模式更加规范,从而提供给患者更好的就诊需求。当地机构还应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为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激励理论而言,设立分级医疗体系、完善医疗信息平台能够获取更多的医疗信息,但并非必要条件。

  主要原因为:考核部门在获取真实的数据信息时,具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一旦缺乏主观因素,绩效考核制度的优势将不断减弱。在政策环境下,绩效考核所花费的经济成本需要由医疗机构承担,导致多数卫生医疗结构不愿意使用该策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及时设置激励约束机制,该机制的模式包括:当考核主体是医疗卫生保鲜机构时,约束机制为机构与参保人员间的交易制衡机制;当考核主体为基层医疗卫生行政部门时,约束机制属于民众制约机制。

  其次,医疗服务体系包含较为模块,具有一定的繁杂性与难度性,分级医疗体系、信息平台难以收集隐性数据,仅能获取显性的公共数据,对于医疗卫生机构而言,隐性数据具有较高价值,其直接关系到其绩效考核报告。为了避免考核对象侵犯患者的权利,并且保障考核对象在获取隐私数据的基础上,能够为其服务。

  对策为:建设考核对象与患者间的激励机制。从卫生经济的层面来考虑,医疗服务供给竞争机制在保险预付费模式中,能够有效达到双方的平衡。另外,当考核主体不能收集到患者的隐私信息时,考核对象依旧能认真工作。因此,当考核主体获取详细的医疗信息时,能够从很大程度上保障考核结果的真实可靠性。为了获取该信息,分级医疗体系能够对其做出有效的保障。其次,当考核主体未获取隐私信息时,也应设置激励机制,使考核对象能够认真工作。

  3.完善绩效管理机制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设置市场化机制与治理相协调的模式,能够促进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具有公益性与可持续发展性。因此,绩效治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发达国家设立了竞争首诊机制,并且获得了成功。我国应结合当前国情,适当借鉴其经验,绩效管理模式与治理型市场化机制相结合后,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出现的普遍问题。在该机制下,考核主体、对象具有独立性,同时,考核对象与服务对象间具有激励相容机制,可以保障绩效考核结果的真实性,维护了绩效奖惩的公平性。当考核对象未能获取隐性信息时,依旧能够认真工作。虽然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处于初级阶段,市场化机制改革历程有30多年,多数地区应用了绩效管制体制,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机制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如:考核主体与考核对象的粘性强,考核对象、服务对象、考核主体的激励关系难以协调,导致绩效管理制度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不符合激励约束机制的发展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管理制度而言,存在问题的根源为:制度问题、技术问题。当技术出现问题时,绩效管理效率将降低;当制度出现问题时,绩效管理将失去作用。因此,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管制型市场化机制应及时转型为治理型市场化机制,并且落实好绩效治理机制,从而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云,曹军,张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困境与策略[J].卫生经济研究,2013,(4):6-10.

  [2]胥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管理的对策[J].管理观察,2015,(9):159-161.

  作者:孙淦林 单位:兴化市戴窑中心卫生院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管理困境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qiuzhijiuye/42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