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论文发表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天文学发布时间:2014-12-02浏览:

  摘 要: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步入的新的文明时代。与以往不同,生态文明强调尊重生态学规律,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和谐,生态文明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文章发表:《自然科学史研究》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35-0000-02

  一、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遵守良性循环、协调发展、可持续繁荣的宗旨,是绿色和谐的社会文明形态。“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继续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不断深化和发展。结合当前时代背景,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前提下,为保护自然环境而取得的所有物质成果、精神成果以及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持久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1.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为了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和取得的所有物质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对长期以来主导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结和升华。生态文明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生态文明制度以及生态文明产业。生态文明意识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和理念;生态文明行为包括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实际行动;生态文明制度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生态文明产业包括环保产业、低碳经济以及循环经济等;生态文明还包括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组织机构等。

  纵观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过程,生态文明比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更加先进、高级,是一种绿色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符合当前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又一次进步与飞跃。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反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理念和行为,倡导一种尊重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模式。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认知过程。生态文明的首要标志是协调可持续发展,核心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基本目标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态型社会。生态文明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渗透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中,与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生态文明的特征

  经济和社会的共同繁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的根本立足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平等的价值观,关注经济、社会、生态的整体利益以及资源、环境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的承载能力,真正实现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可持续性。人类在与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人类、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生态文明以生态为中心,以自然、社会、经济为对象,以相互协调共存、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二是和谐性。生态文明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作为第一目标,进行经济活动时首先考虑生态系统的平衡,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彻底告别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三是整体性。人与自然共同存在于一个整体中,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单一考虑经济、资源、环境中的某一方面,应该全面、综合考虑。四是适度的消费性。生态文明呼吁适度合理消费,反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传统消费方式。

  二、 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辩证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必然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必然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保证。另一方面,建设生态文明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当前制约发展问题的关键。因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又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1.科学发展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决定着中国走的是一条科学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必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与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相一致,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向。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生态文明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替代了传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思想,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包含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协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当前阶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然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人为本的本质体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大前提。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长期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问题十分严重。因此,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当前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动力,统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具有长远利益的伟大工程,是为了创造一个满足人类乃至子孙后代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要统筹兼顾,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设生态文明是当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高速发展,政治体制不断完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经济增长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模式上,一些地区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生态破坏问题十分严重。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使得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进一步重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认真处理好社会生产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推动中国走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之路。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当前制约发展问题的关键。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经济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使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与此同时,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吸收和借鉴中国过去经济建设过程中的有利经验,总结发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利教训,根据中国国情和当前发展的实际,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协调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四、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路径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渗入到经济活动之中。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一种合理的经济评价体系,把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其中。最后,不断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法律制度,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建立充满活力的生态文明运行机制。

  1.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全民生态意识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从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培育生态文明观念为起点,把绿色发展的观念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活动中,使人们能够自觉的调节行为,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要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大力宣传环保观念,灌输环保知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树立生态价值观。只有从观念上转变了,才能指导行动有所转变。

  长期以来,由于过分重视经济发展,单一追求GDP增长,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导致生态危机频发,人类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因此,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宣传和普及自然科学知识,要把生态保护的理念渗入到当代学生的教科书中。要在社会定期举办一些环保知识的活动和讲座,通过宣传教育和实际参与,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合理经济评价体系

  要想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在进行生产活动中,要以保护生态资源为前提,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减轻环境承载压力,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在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和环境容量的前提下组织生产,是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经济。当前,中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必须重视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研发和推广出一系列高效、循环利用资源的技术和治理、减少污染的新技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节能减排的高新技术产业,充分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

  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GDP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和国力财富,但是往往忽略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的成本。近年来,中国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严重。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GDP评价体系,建立一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绿色GDP评价体系,在衡量经济效益的同时,把环保指标纳入其中,把为解决生态损失而付出的努力纳入绿色GDP内。要引导企业利用各种方式,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

  3.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离不开法律体系的保障。要不断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快制定和增加有关生态保护的法律条文,使得生态文明法律制度有所健全。要根据各地区的生态状况,制定和完善生态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生态法律体系。要切实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坚决打击和严厉惩罚破坏环境的行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要不断发挥各级人大和政协的监督作用, 逐步完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为在新时期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上的有力保障。

  政府的宏观调控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一方面, 政府必须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长期以来,一些领导干部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以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代价,一味追求GDP增长, 导致当地生态破坏问题严重。而政绩考核也只是侧重于对经济增长指标的考量,没有将环保指标纳入其中。因此,必须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符合的政绩观, 既要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又要合理有效的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 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在上级的统一领导下, 结合本地区生态实际, 因地制宜,建立一种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文明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俞可平.科学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2]邹安乐.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1(1).

  [3]唐丹丹.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社科纵横,2011(3).

  [4]史兆光.科学发展观视域的生态文明解读[J].辽宁大学学报,2008(7).

  [5]蔡娟.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J].学术交流,2007(4).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核心论文发表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tianwenxue/14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