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造林模式闽楠造林成效研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园林学发布时间:2019-12-28浏览:

  摘 要:以3種不同造林模式造林2年后的闽楠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幼林生长情况、根系性状、木材特性、光合作用,比较不同造林模式下闽楠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造林模式中杉木林下套种闽楠的平均地径、树高、最大冠幅、枝下高、根深、平均根幅、单株总根长、根系总表面积和根系总体积均最大,分别达11.60 mm、115.56 cm、61.33 cm、32.42 cm、47.50 cm、48.42 cm、1269.13 cm、376.75 cm2、9.32 cm3。杉木林下套种闽楠模式的树干纤维素含量最高,达34.32%。3种不同造林模式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的范围在5.52~7.92 μmol/m2·s,表观量子效率(AQY)范围在0.0417~0.0602 μmol/μmol,Pmax和AQY大小排序均为:林下套种>混交林>纯林。不同造林模式光饱和点(Ls)的范围在943.62~1508.13 μmol/m2·s,光补偿点(Lc)的范围在11.79~16.53 μmol/m2·s,Ls和Lc由高到低依次为纯林>混交林>林下套种。林下套种闽楠的综合评分最高,达0.7814,混交林次之,得分为0.2782;综合生长情况、根系性状、木材特性、光合作用等性状表现,本研究3种造林模式中保留密度450株/hm2的杉木林下套种闽楠为造林成效最优的模式。

  关键词:闽楠;造林模式;生长性状;根系性状;木材特性

林业与环境科学

  《林业与环境科学(原:广东林业科技)》(双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广东省林学会;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

  闽楠(Phoebe bournei)为樟科常绿大乔木,珍贵用材树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分布于福建、浙江南部、江西、广东、广西北部及东北部、湖北、湖南、贵州等地[1-2],其木材坚硬,结构细密,质地温润柔和,纹理淡雅文静,为上等建筑、家具、工艺雕刻及造船等的良好木材[3]。目前,对闽楠的研究多集中在种源选择、生理生态和植物群落等方面[4-7],关于闽楠造林模式成效的研究甚少,对不同造林模式闽楠幼林根系性状、木材特性、光合作用方面的研究鲜见报道[8]。本研究开展了3种闽楠造林模式试验,比较不同造林模式对闽楠幼林造林成活率、林分生长、根系性状、木材性质以及光合作用的差异,利用综合评价法选出造林成效最优的闽楠造林模式,有助于预判闽楠成年后的性能指标和应用范围,促进其产业化生产、早期速生和优质干材形成,为传统意义上研究造林成效的方法手段提供新的方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闽楠造林试验地位于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5℃,多年平均降水量1756 mm,无霜期305 d,日照1740.7 h,四季明显。2016年2月,在顺昌县大干镇干山村营建了18a杉木林下套种闽楠模式(杉木保留密度450株/hm2)试验林,在元坑镇谟武村营建了闽楠与杉木混交林(杉木林采伐迹地)、闽楠纯林,试验地土壤理化性质见表1。每种造林模式各50株,3次重复。3种造林模式闽楠种苗为芽苗移栽培育1a的容器苗(2.5 mm≤D<3 mm,20 cm≤H<25 cm),混交林用杉木苗为1a裸根苗(D≥0.45 cm,H≥35 cm),株行距为2 m×2 m,造林前均采用林下全面除草和带状整地,造林后进行统一管理。

  1.2 幼林调查

  2016年12月,调查造林当年3种造林模式下闽楠植株的成活率。2018年4月,采用麦思德电子数显游标卡尺(精度0.01 mm)、钢卷尺对各造林模式闽楠的地径、最大冠幅、树高、枝下高进行调查,每个造林模式随机调查30株,3次重复。

  1.3 根系性状的测定

  每种造林模式挖取3株,3次重复,水平方向上以闽楠树干为中心,按0.5 m为半径进行全株挖掘取样,直到无明显根系为止,現场测量植株树高、根深和平均根幅,地上部分供材性分析。将植株根系鲜样充分洗净、晾干、整理后进行分析,扫描之前将大的根系分支剪开,使用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软件[9]分析输出的图片。

  1.4 树干材性测定

  闽楠树干材性测定采用木材物理力学试材采集方法[9]。每种造林模式采集3株闽楠树干,称其鲜重后装入密封袋,及时带回实验室,以供测定。生材(刚采伐的新鲜木材)密度用生材质量除以生材的体积,将试样制成约15 mm×15 mm ×15 mm的试样,采用排水法测定生材体积。基本密度与测定生材密度试样相同,在(103±2)℃的干燥箱中干燥,绝干后称重得W干,计算基本密度:ρ基= W干/V生,生材含水率=(W生-W干)/W干×100%。采用硝酸-乙醇法测定闽楠纤维素含量[10]。

  1.5 不同造林模式闽楠幼林光合作用比较

  1.5.1 光合测定

  于2018年8月13~15日,天气晴朗无云时进行光合测定。每种模式选择3株生长势基本一致的闽楠待测样株,分别选取3片中上部向阳方向的功能叶,采用Li-6800(美国)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在上午9:00~11:00进行闽楠光合测定,获得气体交换参数:净光合速率(Pn)、蒸藤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并计算水分利用效率(WUE,WUE=Pn/Tr)。

  1.5.2 光响应曲线测定

  选择典型晴天早上9:30~11:30,以仪器配备的红蓝光源为光源,使用开放系统,设定光合有效辐射(PAR)梯度值:0 μmol/m2·s、20 μmol/m2·s、40 μmol/m2·s、60 μmol/m2·s、80 μmol/m2·s、100 μmol/m2·s、150 μmol/m2·s、200 μmol/m2·s、400 μmol/m2·s、600 μmol/m2·s、800 μmol/m2·s、1 000 μmol/m2·s、1200 μmol/m2·s、1500 μmol/m2·s、2000 μmol/m2·s,参比室CO2浓度为400 μmol/mol进行测定,获得各Pn值。用叶子飘光合计算软件对曲线进行直线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11],得到曲线方程,并计算各光响应参数值: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表观量子效率(AQY)、光饱和点(Ls)、光补偿点(Lc)。

  1.6 数据分析

  采用SPSS(V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进行Duncan多重比较。对闽楠生长指标、根系指标、材性指标及光合速率等指标进行标准化,使其转化为无量纲单位,便于比较;其中木材含水率和Tr按照降型分布函数进行计算:(Xmax-Xi)/(Xmax-Xmin)[12],其余指标按照升型分布函数进行计算:(Xi - Xmin)/(Xmax - Xmin)。最后根据各评价样本的综合得分进行排序[13]。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造林模式闽楠生长情况比较

  由表2可知,不同造林模式对闽楠地径、树高、最大冠幅和枝下高的影响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对闽楠造林成活率的影响不显著,混交林和纯林造林模式闽楠的生长情况差异不显著;林下套种闽楠和混交造林闽楠的造林成活率最高,均达100%,不同造林模式的平均造林成活率为99.78%。林下套种闽楠的平均地径、树高、最大冠幅和枝下高均达到最大,分别为11.60 mm、115.56 cm、61.33 cm、32.42 cm,分别比最小值高出81%、87%、74%、271%。

  2.2 不同造林模式闽楠根系性状比较

  由表3可知,杉木林下套种闽楠模式的根深、平均根幅、单株总根长、根系总表面积和根系总体积均最大,分别达47.50 cm、48.42 cm、1269.13 cm、376.75 cm2、9.32 cm3,分别比最小值高出0.64倍、0.64倍、0.94倍、0.89倍、1.18倍。闽楠混交林的根深、单株根系总表面积、平均直径和根系总体积均最小;闽楠纯林的平均根幅和单株总根长均最小,分别为29.50 cm、652.61 cm。不同造林模式对闽楠根深、平均根幅、单株总根长、根系总表面积和根系总体积的影响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对闽楠单株根系平均直径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2.3 不同造林模式闽楠幼林材性比较

  由表4可见,3种造林模式的树干平均基本密度范围在0.42~0.44 g/cm3;树干平均生材密度范围在1.02~1.13 g/cm3;树干平均生材含水率范围在120.51%~153.61%;树干基本密度、生材密度和生材含水率的平均值分别为0.43 g/cm3、1.07 g/cm3、141.19%;闽楠纯林树干的基本密度最高,闽楠混交林树干的生材密度和生材含水率最高,分别达0.44 g/cm3、1.13 g/cm3、153.61%,分别比平均值高出1.97%、5.63%、8.79%;不同造林模式下的基本密度、生材密度和生材含水率均无显著差异,闽楠树干纤维素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林下套种闽楠模式的树干纤维素含量最高,为34.32%,比平均值高出6.90%,高出混交林7.89%,高出纯林13.72%。

  2.4 不同造林模式闽楠幼林光合作用分析

  2.4.1 不同造林模式闽楠光合效应比较

  由表5可见,不同造林模式闽楠净光合速率(Pn)的范围为5.33~6.98 μmol/m2·s,值越大表明该造林模式的光合作用越大,各造林模式的净光合速率大小排序为:纯林>混交林>林下套种。不同造林模式闽楠蒸腾速率(Tr)的范围为2.82~3.45 μmol/m2·s,各造林模式的蒸藤速率大小排序为:林下套种>混交林>纯林。不同造林模式闽楠气孔导度(GS)的范围为390.02~392.22 μmol/mol,各造林模式的气孔导度大小排序为:纯林>混交林>林下套种。不同造林模式闽楠胞间CO2浓度(Ci)的范围為269.76-293.94 μmol/mol,各造林模式的胞间CO2浓度大小排序为:林下套种>纯林>混交林。不同造林模式闽楠水分利用效率(WUE)的范围为1.89~2.27,各造林模式的水分利用效率大小排序为:林下套种>纯林>混交林。

  2.4.2 不同造林模式闽楠光曲线特征响应参数比较

  运用双曲线修正模型对3个造林模式闽楠光合作用的光响应值进行拟合,计算各光响应参数值,并绘制光响应曲线图(图1-3),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为0.9906~0.9930)。在PAR为0~200 μmol/m2·s时,Pn随PAR值的增加呈线性相关,对其进行线性回归,直线的斜率即为表观量子效率。由表6可以看出: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的范围在5.52~7.92 μmol/m2·s,越大表明该造林模式的光合作用潜力越大,各造林模式的光合潜力大小排序为:林下套种>混交林>纯林。

  表观量子效率是构建冠层光合作用模拟模型和C循环模型的重要生理指标,值越高,则说明叶片转化光能的效率越高[14-15]。不同造林模式表观量子效率(AQY)大小范围在0.0417~0.0602 μmol/m2·s,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林下套种>混交林>纯林。

  呼吸速率小,有机物代谢效率高[16]。不同造林模式的暗呼吸速率(Rd)大小范围为0.9742~1.1101 μmol/m2·s,暗呼吸速率值从大到小排序为:混交林>林下套种>纯林。

  不同造林模式光饱和点(Ls)的范围在943.62~1508.13 μmol/m2·s,光饱合点均值在1244.02 μmol/m2·s左右。光补偿点(Lc)的范围在11.79~16.53 μmol/m2·s,Ls和Lc由高到低依次为纯林>混交林>林下套种。

  Pmax反应了植株对强光的利用能力,Ls反应了植株对强光的适应能力;Lc反应植株对弱光的适应能力,AQY 反应植株强光利用能力。较其他模式相比,杉木林下套种闽楠幼苗的 Ls、Lc偏低,这说明林下套种闽楠幼苗对强光和弱光的适应能力较弱;Pmax、AQY偏高,说明杉木林下套种闽楠幼苗光合潜力高,对低光强的利用能力较强,在低光强环境下能较好的捕捉光量子进行光合作用。说明闽楠幼林具耐阴性,但又能忍受一定的光强,这与盛杰等[17]的结论较为一致。

  2.5 筛选最优的闽楠造林模式

  2.5.1 各指标相关分析

  将闽楠地上生长性状与各性状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表7),闽楠地上生长性状(地径、最大冠幅、树高、枝下高)与总根长、根总表面积、根系总体积、根深、平均根幅均呈正相关,且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说明闽楠植株地上部分生长越旺盛,根系越发达。闽楠地上生长性状与Pn均呈负相关,且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

  2.5.2 综合评价

  将闽楠生长指标、根系指标、材性指标及光合速率等这几个指标标准化后进行加权平均,并排名得出(见表8),林下套种闽楠的综合评分最高,达0.7814,混交林次之,得分为0.2782;纯林的综合评分排名最后。从地上、地下生长指标、及生理指标各方面分析,本研究3种模式中杉木保留密度450株/hm2的林下套种闽楠模式造林效果最好,该模式最适合闽楠生长。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不同造林模式闽楠造林成效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yuanlinxue/49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