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山岳风景与城市关系历史研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园林学发布时间:2020-05-13浏览:

  摘要:南京作为著名的六朝古都,有着悠久的城市和风景名胜建设历史。相关文献记录从唐朝刘禹锡《金陵五题》到清末徐上添《金陵四十八景》翔实丰富。其中,山岳风景在南京风景名胜的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四十八景中与山岳风景相关的景点多达二十九处,且有明显随着城市建设和时代发展数量增加的趋势。为进一步研究南京风景和城市建设历史的关系,本研究以栖霞山、钟山、石头城的历史文献为基础,梳理了南京民国之前山岳景区的发展脉络及其与城市建设历史的动态关系。首先,南京山岳景区有相对一致的开发序列,大致是三国前的地域性崇拜、南朝的佛教建设、宋代的岩泉景点开发和明清的人文传说;其次,山岳景区距城市中心距离不同,则山岳景区开发初期的定位受城市建设影响程度和人文景点建设时序也会不同;再次,山岳景区同时受上述二者影响,最终根据与城市中心的距离,倾向于发展为城内名城历史怀古、近郊王陵、远郊山水佛寺的三种类型。最后,通过与中国名山风景区基本发展过程对比,发现南京山岳风景区在遵循风景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又受南京城市的历史影响。在六朝时期,佛道繁荣,南京提前进入山岳风景发展的佛道建设阶段。而自六朝后,南京山岳风景始终处于相对落后阶段,这与城市发展和建设历史密切相关。上述规律对于整体把握南京风景格局和补充中国风景发展规律性认知都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风景园林;南京;山岳;城市;历史

风景园林论文

  我国有着悠久的风景名胜开发历史,尤其是白唐代以来,不但诸多名山大川都有人为开发的历史,而且城市周边的自然风景开发也常被纳入城市建设或地方官业绩考察范围。[1]故我国的城市内外往往都有为数众多的风景、名胜和古迹。城市和周边风景区的建设具有内在的联系,城市建设通过市民及其活动,进而影响城市内外风景的开发利用历史进程。[2]然而目前针对南京较多的是对单一风景的历史研究或对某一时段城市周边各类风景的综述,如《从皇家苑池到近代城市公园——南京玄武湖的历史变迁》是对玄武湖历史沿革的研究[3],《钟山文化景观遗产研究》是对钟山文化景观的梳理[4],《六朝南京园林调查研究》是对六朝时期南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总结归纳等。[51还较为缺乏能兼顾时空两条线索,探讨城市内外周边各类风景园林建设历史的关联性研究。南京作为十朝都会,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有着著名的“金陵四十八景”。在现代之前,南京城有四次较大的变化,分别是从三国到南朝的建都、隋的毁城、南唐再设都和明朝都城建设。[6]112-116本文通过研究从先秦到清不同历史时期,距离南京城不同的城内、近郊、远郊三类山岳风景开发的历史脉络,探讨风景建设和城市的时空关系。

  一、南京地理、城市建置概述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有着悠久的城市史,而早期聚落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围绕南京有三条主要山脉,分别是西北侧的沿江山脉,包括柄霞山、幕府山、石头城等;东北侧的钟山山脉,包括钟山、富贵山、鼓楼等;南侧为南郊山脉,包括方山、牛首山、三山等(图1)。[6]27南京常被形容为龙蟠虎踞,就分别指东侧的钟山和西侧的石头城。

  南京城市历史上有四次重大的改扩毁废。首先是白东吴至南朝陈的六朝都城,大体在北至鸡笼山、南临新街口、西靠鼓楼、东近燕雀湖之间(图2);其次为隋对南朝建康的毁灭性打击,撤建置并将城市推为平地;再次是南唐的建设,城市范围扩大并向西南偏移,东至大中桥,南至中华门,西至水西门,北至珠江路(图3)。这一格局延续至明初;最后一次为明都城建设,向北延展至狮子山,向东填埋燕雀湖之后作为宫城区(图4)。

  一、山岳景区历史概述

  如前所述,虽然南京历史上发生过四次城市的改扩毁废,但是都与最初建都的三国建业有着密切联系,南唐都城是在此基础上向西南偏移,而明城则是东扩。其范围大体在北至玄武湖钟山、南至秦淮、西临长江、东抵钟山内。未出现过从根本上改变周边山麓和城市远近关系的历史。故本文依据山岳与城市的距离,选取大体在城内的石头城,毗邻城市东北的钟山和位于西北远郊的柄霞山作为城内、近郊、远郊三类山岳风景的代表,梳理其开发历史脉络及其与城市的关系。

  (一)远郊型:栖霞山由自然开发到景点建设

  柄霞山是南京北支山脉的北端。北临长江,东有宝华山,西有乌龙山。柄霞山下有柄霞寺,并由此而得名。柄霞山原名摄山,或称为伞山。《舆地志》云:“山多药草,可以摄生,爰取字义,又名摄山。摄山一名伞山,盖其状似伞也。”[7]404

  南朝之前的柄霞山主要是以采药活动为主,但也存在原始的地方崇拜。根据《至正金陵新志》记载“周江乘庙在摄山顶,相传吴时人盖贤令也”[8]。周江乘庙很可能是三国吴百姓纪念县令而建置。进入南朝,明僧绍(平原郡鬲县人,南朝隐士,著名经学家)在柄霞山隐居并舍宅为寺后,南朝的文人、王公贵族开始游览柄霞山,并开启了柄霞寺的历史。在柄霞寺后山石壁上开佛窟造佛像,形成千佛岩。[9]243而隋初的毁城并未严重影响到远郊的柄霞山寺,寺里还陆续增建了舍利塔等。白南唐开始,人们不再满足于游览柄霞寺及其周边,对整个山岳区的景点展开探索和开发,北宋时即有陈轩《金陵集》的《怀摄山十题》记叙了摄山上的十个景点,分别是白云庵、清风轩、唐公岩、天开岩、宴坐台、中峰涧、明月台、品外泉、醒石(题刻)、磐石。[7]405明代柄霞山已经是著名景点了,余孟麟评选的“金陵二十景”中柄霞寺上榜,之后朱之蕃的“金陵四十景”中柄霞山的美景位于第十七景,称为“柄霞胜概”[10]。到了清代,柄霞山由于地势优美,被乾隆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并在中峰东南建造了行宫,他也曾先后五次在柄霞山驻跸。新建春雨山房、石梁精舍、武夷一曲、话山亭、白下卷阿、夕佳楼、太古堂、有凌云意。《钦定南巡盛典》亦载有柄霞山、紫峰阁、万松山房、天开巖、叠浪岩、珍珠泉、彩虹明镜、德云庵、幽居庵等景,称一时之胜。[11]因此清代徐上添所提“金陵四十八景”中柄霞山以“柄霞胜境”榜上有名。[12]2令人惋惜的是在太平天国之乱中,柄霞寺及行宫均被毁。在清末也只重修了柄霞寺。

  推荐阅读:园林绿化的论文发表在哪里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南京山岳风景与城市关系历史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yuanlinxue/51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