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的产业转型、区域关系与中国治理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城市规划发布时间:2021-05-20浏览:

  【关键词】中国现代化 产业结构 城乡失衡 区域失衡 一体化治理

现代化论文

  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指一个国家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全方位走向现代化的系统进程。从先发国家的现代化实践看,这一过程通常首先在经济领域发生,由工业化的进程所启动,然后带动服务业发展,并逐步完成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的升级转型。在产业转型进程中,由于收入分配随着产业结构转换和经济关系的变化而相应变化,往往伴随着利益分配不均衡的经济社会矛盾。由于产业升级在时间上的渐次性和空间上的结构性,这一矛盾表现出从产业发展的不均衡关系逐步演变为城乡、区域间非均衡关系的特征。

  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中国的现代化正步入一个崭新阶段,产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现代服务业已于2015年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这一产业结构变化势必造成经济社会关系的变化。了解和分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区域关系的发展状况,对于认识中国现代化现阶段可能存在的利益关系失衡及其风险,构建化解风险的治理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

  前工业化社会的经济形态主要是农业经济,它以低水平、超稳定的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为基础,是一种封闭性和自我循环型的经济形态。①由于总体上低水平的生产技术和低下的劳动生产率、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相互伴随的低人口增长率,传统农业社会内部是一个相对平面化的均衡社会。破坏这一均衡关系的因素主要是人口增长率和产业增长率的不同步性,因此,农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地关系问题。

  西欧的工业化实践表明,乡村工业的发展是人地矛盾的直接产物。研究表明:在封建社会时期,欧洲人口的发展以升降相间、迂回上升的形式逐步增长。从公元500年至1450年间,欧洲人口由大约900万增加到2250万,人口数量增长了1.5倍。②虽然土地财产分配制度的变迁不同程度地调整人地关系,但在农业内循环层次内,人地关系的紧张趋势始终是难以改变的规律。人地矛盾迫使农户开辟农业之外的生产层次以弥补土地资源和农业收入的不足,由此产生以副补农、以织补耕的乡村工业的发展。大约在16—18世纪,英国在乡村纺织业的带动下,进入原始工业化阶段,并逐步开启其工业化进程。这种由农业社会内部自发孕育出的工业化进程,被称为内源性工业化。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发展,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方面,随着工业化进程,物质生产获得极大发展,需要交通运输、仓储、广告、咨询业、金融业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为工业生产部门服务;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带来人们消费需求结构的高级化,需要旅游、教育、影视文化等服务产业的发展以满足人们更加丰富和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服务业的兴起不仅反映了工业化的客观要求,也会大大促进工业化的进程。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完成,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西方现代化的进程表明: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工业的迅速扩张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力量,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当工业化进入较高阶段,即现代化进程的中后期,服务业成为产业结构提升的主导力量,传统工业和农业退居产业结构的更低层次。这一进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变化表现为:首先是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则出现交替式上升;到现代化的中后期,产业结构呈现“去工业化”,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优势主导产业,第一、二產业成为劣势产业。如英国、美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产业结构的变化不仅表现为三次产业之间的转化,随着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三次产业内部也会出现分化。如工业中,资本密集型和技术水平较低的传统制造业,其劳动生产率逐渐下降,增长速度逐渐减缓,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获得更快发展。服务业中,仓储、运输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地位下降,非生产性行业如金融、保险、不动产等是增长较快的部门。

  因此,从现代化的进程看,现代化的发展表现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由工业化所推动,并随之在服务业的带动下逐步走向深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表现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其作用持续削弱,经济资源持续向工业和服务业集中,二者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持续提高。进入现代化中后期,服务业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从而使“工业经济”过渡到“服务经济”。在另一个层次,也表现为不同产业内部不断升级转型的过程,即传统工业、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衰落与高新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兴起。

  从产业非均衡到城乡、区域非均衡关系的演变

  现代化进程不仅改变了已往的社会经济格局和性能,也带来了城乡、区域关系的变化。产业之间优势地位的更迭带来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非均衡发展。

  城市化与不平衡的城乡关系。工业化进程带来了城市化的快速兴起。工业自身以及工业所带动的服务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主要得益于三大效应。其一,聚集效应。工业化具有内在的聚集机制。首先,大规模的本地市场有利于生产分工和专业化,这可以减少企业的生产及销售费用;其次,工业所需要的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集中带来了更高效的资源配置效率;最后,企业的集中引发竞争,竞争有利于激发企业的创新动机。因此,作为各种生产要素的集合,当企业出现适当集中以后,将在市场、成本、交易和创新等诸多方面获取利得。这些利得使得企业表现出天生的地理上的集中动机,集中的后果则是城市化的发展。其二,乘数效应。随着工业在城市的集中,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带来了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收入的增长,这必然带来服务部门的成长;服务部门中就业人口的增加和收入增长又会推动消费的再次增长,由此形成城市经济繁荣和规模扩张的乘数效应。其三,循环因果效应。城市一旦形成,也具有自我循环扩张的因果机制。如新工业的建立带动就业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上升,同时也带来市政收入的增长,市政收入增加可以带来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便利的基础设施和完备的公共服务为工业扩张和升级提供了便利的外部环境,从而吸引和开始新一轮的产业发展和城市扩张进程。

  推荐阅读:商场现代化期刊征稿范围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现代化进程中的产业转型、区域关系与中国治理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chengshiguihua/57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