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城市应对地震灾害能力的思考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城市规划发布时间:2021-10-09浏览:

  城市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人口、物质、财富高度集中。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规模不断膨胀,各项基础设施和功能也不断完备。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城市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还很脆弱,一旦在城市或其周边发生破坏性地震,城市极易陷入瘫痪,使震后救灾工作雪上加霜。如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给城市居民营造一个安定祥和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空间,是城市发展必须重视并解决的问题。

  一、开展城市基础探测,科学规划城市建设

  城市不同的地震地质背景造成了不同的地震潜在危险性,历史地震灾害表明,建筑在地震活动断层、软土层和砂土液化层上的建筑在地震过程中极易遭到破坏。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和旧城改造过程中,要充分做好城市基础探测工作,查明地震活动断层等易造成地震灾害损失的地段分布,做到地下搞清楚。把探测结果应用到城市规划建设中,将不利于建设的地段规划为广场、绿地等非建设用地,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近年来,安徽省地震局结合 “一场一带一站”建设,加强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重磁剖面探测工作和跨断层水准测量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基础资料。此外,铜陵市已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地震小区划和铜(陵)南(陵)断裂探测研究项目,该项工作将为当地科学规划城市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二、加强城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

  抗震设防要求,简言之就是建设工程必须达到的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加强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是确保建设工程抗震的重要环节。2004年行政许可法实施后,安徽省地震局以此为契机,在省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地震服务窗口,依法开展防震减灾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同时,积极指导市、县地震部门进驻同级政务服务中心开展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等工作。目前,全省17个市中已有15个市和部分县在当地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了地震服务窗口。合肥、马鞍山等地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了建设工程管理流程和并联审批程序,在重大项目规划方案审查中具有一票否决权。“十一五”期间,安徽省进行抗震设防要求核定的一般建设工程已达数万个,几百个重大建设工程依法开展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推动城市建设和抗震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规范抗震设计施工,确保建筑质量

  大震和强震也是可防可控的,关键是建筑物要有足够的抗震性能。保证建筑抗震性能一是要有合理的抗震设计, 二是有严格按规范施工的可靠质量保证。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设计、施工的建筑物往往能够有效抗御地震灾害的袭击。汶川地震震后调查表明,按抗震设防要求正规设计、施工的房屋都有较好的表现,即使在Ⅸ度区,一些房屋只是遭到轻微破坏,相当数量的房屋没有倒塌伤人。汶川地震后,我国加强了对建设工程抗震设计、施工的管理。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计,并对抗震设计的质量以及出具的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准确性负责。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并对施工质量负责。因此,设计单位要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做好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需要做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项目,首先要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施工单位要按照抗震设计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通过层层把关,严密防范,确保建筑施工质量。

  四、组织开展建筑排查鉴定,进行抗震加固

  对已建建筑进行抗震安全性能鉴定普查,对未进行抗震设防或达不到抗震设防标准的已建建筑物应及时进行抗震加固,是多震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抗震措施。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灾害严重。地震烈度Ⅶ度和Ⅶ度以上区域占国土面积的50%,包括23个省会城市和2/3的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经济能力,在城市开展已建建筑的抗震安全鉴定和加固具有非常必要的现实意义。在开展抗震安全性能排查鉴定工程中,应重点排查鉴定学校、医院、居民小区、生命线工程以及易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对存在抗震安全隐患的建筑工程采取加固措施,提高已建建筑的抗震性能,降低地震灾害风险。2009年以来,安徽省积极推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计划用3年时间,对郯庐断裂带沿线及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七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存在安全隐患的中小学校校舍进行排查鉴定、抗震加固、重建等工作。据悉,截止到2010年11月底,全省已工建设14335个项目,建设面积达1588万平方米,竣工项目12981个,竣工面积达1405万平方米。

  五、加强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将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绿地、公园、广场、操场等,建设改造成为能够发挥地震应急避难作用的场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内,通常配备应急供水设施、贮水池、自备水井、应急供电设施、应急通信设施、必要的应急物资储备。2007年安徽省地震局与民政厅联合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全省陆续建成并报备了一批应急避难场所。调查发现,这些应急避难场所因为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良莠不齐。大多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为此,GB21734-200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出台后,安徽省出台了地方标准DB34/T1072-2009《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要求》。为全省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提供了技术指标。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各地应结合城市发展,在旧城改造、新建开发区、居民小区翻建过程中,合理规划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为防御地震灾害,提高城市地震应急处置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组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

  开展灾后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专业救援队伍是关键。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建筑出现了“高、大、密”的特点,给震后救灾工作带来了困难。素质过硬,行动高效的专业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在专业救援技术设备的武装下,能够在震后救灾工作中“破解难题”。安徽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组建于2007年,由省消防总队官兵、省卫生厅医护专家和省地震局专家组成。根据工作需要,又先后增加了省安监局、省预备役师为主体的预备分队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为主体的通讯分队。2008年汶川地震后,安徽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先后赴都江堰、映秀、南坝等地,救助伤员20多人,抢救被埋压人员50余人,充分显示了专业救援队伍所起到的作用。

  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地震灾害发生后,应急救援志愿者能够第一时间赶到灾害现场,成为救援工作的先行兵。他们能够指导群众紧急疏散,能够带领群众及时开展自救互救,第一时间展开救助行动,降低后续地震和次生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损失。在灾害事件处理过程中,作为专业救援队伍的后备军,能够协助专业地震救援队伍救助被困人员,配合相关部门维持现场秩序,做好相关的善后工作。目前,安徽省已经初步建立起数十支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马鞍山市共青团青年志愿者救援队,还参加过汶川大地震救援工作。

  八、做好城市生命线工程防护

  生命线工程是维系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基础。一旦遭受严重的破坏,将导致城市陷入瘫痪,严重制约救灾工作的进展。受其影响,灾区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保障,容易引发生活秩序混乱,后果不堪设想。交通运输、通信、供电、供水、供气等部门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适当提高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加强对生命线工程的管理,在做好生命线工程日常维护的同时,制定详细的地震应急预案,成立反应迅速、工作高效的应急抢险队伍。一旦生命线工程遭受破坏,立即做出反应,及时排除故障,确保城市基础设施正常运转,为受灾民众基本的生活需求以及后续的救灾行动,提供必要的保障。

  九、加强防震减灾安全教育,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

  积极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是增强社会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众应对地震灾害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安徽省结合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大力推进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工作。目前已建成各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10余个,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近50所。在巩固固有宣传阵地的同时,安徽省各级地震部门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期刊、杂志、网络等多种宣传手段,大力宣传防震避险知识。积极组织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等活动,通过举办讲座、组织培训和演练,使公众了解地震,认识地震,掌握基本的防震避险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提高了应对地震灾害的信心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景江,马强,石宏彬,等. 汶川地震高烈度区城镇房屋震害简介[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28(3)

  [2]马志飞,探测城市隐伏断层保障城市建设安全[J].城市与减灾,2010(1)

  [3] 李忠东.智利建筑为何抗震?[J].百科知识,2010(12)

  作者简介:安树志(1979-),男(汉族),山东德州人,安徽省地震局主任科员,现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法规研究等工作。

  江琳(1985-),女(汉族),安徽宣城人,安徽省地震局科员,现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法规研究等工作。

  张明(1955-),男(汉族),安徽合肥人,安徽省地震局工程师,现在省政务中心从事地震政务服务工作。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提高城市应对地震灾害能力的思考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chengshiguihua/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