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工业布局特征与发展对策研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工业设计发布时间:2021-09-04浏览:

  [摘要]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的数据为了解掌握山东工业经济现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促进山东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跨越,从普查数据入手,全面分析全省规上企业的工业增加值、营收、利润等分布情况及重点行业在各地市的发展状况,深入剖析各市产业结构和发展重点,总结归纳全省工业布局特征。研究认为经过多年的发展,山东16市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和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但当前工业布局仍然存在问题和不足之处。今后工业布局调整优化的对策建议包括:一是提升产业结构,推动产业横向区域转移发展;二是强化经济内循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三是引导区域创新,实现产业错位发展新格局;四是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构建“雁阵型”集群发展模式。

  [关键词]工业布局;经济普查;高质量发展

工业期刊投稿

  一、 引言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山东省工业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牢牢把握制造强省定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启了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的新阶段。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1规定,国务院于2018年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全面调查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布局和效益。按照全国统一部署,山东省也进行了第四次经济普查,其数据为深入了解山东省工业经济现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第四次经济普查的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对山东省工业布局现状及其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深層次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2. 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通过查阅和参考山东省统计部门、中国知网(CNKI)、专著、期刊、网络资源等的山东工业经济统计资料及产业发展相关文献,收集并掌握大量资料,厘清与本文有关问题的理论渊源。

  (2)统计分析法。通过对第四次经济普查的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制作图表直观比对,务必使经分析得出的结果客观和准确。

  3. 文献综述

  工业布局是一国或一个地区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和各生产要素的空间组合与安排。它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力布局的主要环节。它取决于社会经济制度,并受自然资源和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从纵向看,工业布局包括工业的总体布局、重大项目的地区分布、地点分布和厂址选择。从横向看,工业布局包括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工业企业的空间联系以及工业区域、工业枢纽、工业中心之间的各种经济技术上的空间联系。与此相关的研究理论主要有:

  (1)古典区位论。系统的区位理论形成于20世纪初,其中两个重要规律是距离衰减法则和空间相互作用原理,包括以韦伯(Alfred Weber)1909年提出的工业区位论[1]、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1933年创立的中心地学说为代表的“静态区位论”和二战后研究者对影响工业布局的各种因素应用数理统计、线性规划、投入-产出等方法建立区域模型的“动态区位论”[2]。

  (2)空间结构理论。这一理论的研究起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德国,是在古典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总体的、动态的区位理论,反映一定区域范围内社会经济各组成部分的空间相互作用、位置关系、集聚规模和集聚程度,主要包括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核心与边缘理论、梯度推移理论。

  (3)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简称TPC)。TPC的研究起于前苏联,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被介绍到美国、英国,是关于在一定地域范围以一定的专业化部门组织整个地域经济生产的理论,这里的专业化部门是指与全国其他区域的产业都存在紧密联系的产业部门。TPC的理论体系包括生产结构理论、综合体内相互联系型论和动态理论[3]。

  (4)新经济地理理论。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等经济学家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了这一理论,在传统工业布局理论中增加了对规模报酬、集聚效益、不完全竞争等因素的考虑[4]。丹尼·库(Danny Quah)1999年提出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将影响工业布局理论的发展。当前,研究网络经济下的产业布局特别是新兴产业布局已成为这一理论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国对工业布局理论的研究最早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随后在中西部经济开发、国内城市化进程、国外先进理论、环境问题的影响下,理论研究重点先后转向各省级区域的行业产业布局、城市的工业产业布局以及区域理论在工业布局中的实际应用、环境协调与工业布局等方面[5-8]。近几年,区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选择和布局以及应用数理模型定量分析产业发展规划成为理论研究的新热点。因此,本文着眼于山东省工业布局的总体特征及各地市工业产业布局研究,从中分析出工业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布局调整优化的对策建议。

  二、 山东省工业布局的主要特征

  1. 头羊效应突出,产业梯队明显

  根据山东省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2018年,全省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3万户,实现营业收入8.99万亿元1。形成了青岛、烟台两市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均超过9500亿元的第一梯队,工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占比均超过10%(表1)。两市工业企业数量累计占全省15.66%、工业增加值占24.4%、营业收入占22.27%、利润总额占25.25%、资产规模占23.87%、从业人员占20.63%,带动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头羊效应”突出。其中烟台市占全省6%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却贡献了全省11.08%的工业增加值、10.76%的营业收入和13.49%的利润总额,尤其是利润总额占比超过青岛1.76个百分点,高质高效发展表现突出。

  潍坊、滨州、济宁、东营、淄博、临沂、济南3等七市作为第二梯队,各项经济指标全省占比均在5%~10%之间,七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占比超过全省一半。其中工业企业数量累计占全省47.34%、工业增加值占44.98%、营业收入占54.27%、利润总额占46.24%、资产规模占50.34%、从业人员占47.66%,成为支撑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中临沂市工业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占比达到12.01%,贡献的利润总额占比位居全省第三名,成为第二梯队中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发展,基础牢、潜力大、动力足的地区之一。菏泽、威海、聊城、德州、日照、泰安、莱芜、枣庄等八市是第三梯队,各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占比均未超过5%。八市合计工业企业数量占全省37%、工业增加值占30.62%、营业收入占23.46%、利润总额占28.5%、资产规模占25.81%、从业人员占31.72%,是全省工业经济下一步发展潜力空间较大的地区。其中菏泽市在第三梯队中,各项工业经济指标位居首位,工业企业数量占比甚至能排在全省第五名,加上鲁西南特有的区位优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好,潜力大,是最有希望跻身全省工业第二梯队的区域之一。

  推荐阅读:中国工业经济期刊发表论文什么水平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山东省工业布局特征与发展对策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gongyesheji/59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