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教学法在光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光电技术发布时间:2020-03-06浏览:

  摘 要:文章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同伴教学法,建立以课堂、观点、方法和要素为单元的COME育人模型,并且在光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运用实践。结果表明:同伴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大班教学形式的互动性,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翻转课堂;同伴教学法;COME模型;光电子技术

光电子论文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自创刊以来,以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为主题,坚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读"的理念。

  前言

  随着我国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1],“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2],明确“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同时明确一流本科教育在“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实践表明,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而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但目前我国高校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短板和瓶颈,例如:如何将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有机融合,如何提高专业大班教学互动性,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題的综合能力等问题。

  为此,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同伴教学法,建立COME育人模型,提高教学形式的互动性,从而营造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切实提高专业课大班课堂学生参与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意义建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一、理论与模型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观、教学观、知识观和学习观作为四个基本观点。

  (二)同伴教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学[4]、抛锚式教学[5]、随机进入教学[6]和同伴教学[7]等。其中,同伴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使用专门设计的用于揭示学生概念错误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测试题,调动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进而在同伴交流讨论中主动建构获得知识。特别是在大班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度,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教学效果。同伴教学的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三)COME模型

  基于上述思想和方法,我们构建了COME模型,如图2所示。该模型以学生为中心,由课堂(Classroom)、观点(Opinion)、方法(Method)和要素(Element)四个单元构成,遵循学生观、教学观、知识观和学习观之间的内在规律,发挥学生、教师、教材和教学媒体之间的作用和优势,采用同伴教学法,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不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主动建构。

  二、教学实践

  (一)课程目标与教学设计

  光电子技术课程是我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总共48学时,其中线上8学时。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进行教学设计,提升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8],促进学生获取光电子器件技术与工程、光电功能材料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光电子器件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塑造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创新创业意识,愿意并有能力为社会服务的价值理念,如表1和表2所示。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同伴教学

  课前采用线上学习的方式[9],西南科技大学光电子技术课程认定为四川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学生可根据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开展线上视频学习,还可以通过学习通平台进行线上讨论和提问,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对课程中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记忆和理解起到强化的作用[10]。另外,教师也可以在后台系统统计学生线上预习情况,为后面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2.结合课程特色,创新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理念转化为现实的教育教学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桥梁。公民教育课程是一种区别于单纯的学科知识逻辑的新型课程体系,其系统性、灵活性、实践性都要求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追求路径和方法的创造性设计。从公民教育课程的特点出发,我们不断推动课程重心下移,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了公民教育的四条特色化实施策略。其一,儿童感悟与实践相结合的设计策略。儿童通过实践性的体验来丰富自己的感悟,其参与公民教育的获得感得以提升。例如,在“中国小公民十项素养体验课程”中,我们每一学年都会安排两个主题,其中一个主题主要关注学生的个体修养,另一个主题主要关注学生与他人、与社会的互动,在这一内一外、有收有放的交互配合中,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实现了儿童的感悟与实践相结合。其二,师生联动的课程实施策略。注重师生之间的有效合作,既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让教师的引导、支持、帮扶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如“小公民全学科活动”中的“中国印象”环节,每个班级都需要承担游园主题中的一项具体内容,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这些工作都是由各学科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既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也更好地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其三,“小公民自治”的辅助策略。我们注重探索公民教育中的学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策略,让学生更广泛、更深层次地参与到公民教育的实施过程之中。学校成立了“小公民自治委员会”,下设活动策划部、争章评优部、文明观察部等七大职能部门,由这些部门的学生自主招募学生志愿者,全面负责“小公民楼”的日常管理、学生体验和对外宣传,学生真正成为公民教育的实施主体,其学习方式、成长方式的转变因为有了这种主动的参与而变得更具可能。其四,家长参与课程实施的保障策略。我们注重以现代教育治理理念拓展公民教育的实施空间,让丰富的家长资源作用到公民教育的课程实施之中,如学校邀请家长以策划者的身份为学校的中国小公民教育课程的设计出谋划策,以讲师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微课程讲座,以志愿者的身份为活动提供服务和资源等,进一步整合了校内外资源,让公民教育课程的实施有了更加完善的内外部保障。

  3.凸显发展导向,变革课程评价

  在现代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课程评价维度的突破和创新是最为关键也是最为困难的领域。近年来,围绕课程评价、学生评价、教学评价的改革探索此起彼伏,我们系统吸收了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的理念,也综合考量了“绿色指标”评价理念的相关要求,努力打造与中国小公民培养相契合的课程评价和学生评价体系。我们认为,对于学校的小公民教育而言,由于思想道德领域的复杂性、非表象性,我们很多时候无法直接指向公民品质的达成情况去进行评价,但是可以对学生经历这些培养公民品质的课程和活动的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反馈,通过表现性评价的方式把这些观察点汇总在一起,较为完整地呈现一个学生在诸多方面的发展,从而对其进行合理评价。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设计了“课程经历”“公民素养”“行规礼仪”“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五大评价实施模块,将“中国小公民教育”的培养目标细化为各个评价证据的采集点,具体落实在五大评价实施模块中,通过真实的过程性记录,完整地再现了学生参与公民教育的过程与结果,从而建构了完善、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同时,通过数据的及时积累和分析,帮助教师明确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准确定位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个性化指导和公民教育课程实施的改进提供实证性素材支撑,为中国小公民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更为完善的保障。

  三、坚持师生为本:弘扬学校课程建设的成长价值

  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但课程本身并不能直接促进师生自发成长,只有在课程建设过程之中真正坚持师生为本的导向,才能促成其育人价值的真正体现。

  中国小公民教育的课程体系先后经过了四轮的动态调整,内容上不断丰富,结构上不断合理,而调整的基础和依据正是对学生所进行的调查和分析。这种由学生亲身参与的课程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供给侧”导向的课程建设理念,不仅能够保证课程对学生的满足程度,也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课程参与权。在这种参与的基础上,学校的公民教育课程在内容上突出丰富性和可选择性,在实施方式上突出灵活性和多样性,不仅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可能,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于学习和成长的自我思考、自我设计和自我达成的能力,为其综合能力提升提供了可能。

  课程育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我们始终坚持,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我们把公民教育的理念、学校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理念等纳入系统的校本教师培训课程体系,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理解、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评价能力。

  不仅如此,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建设过程之中,不论是宏观的课程框架搭建,还是具体的活动设计,我们都要求每一位相关的教师直接参与其中,让教师在真实的课程实践环境中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培养课程意识,提升课程能力,配以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的其他相关制度和举措。

  学校让师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人。比如2018年第四季“摩登大上海,中国小公民”系列微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就是学校实施中国小公民全学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课程围绕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立足孩子们的家乡—上海,以“红色地标、文化地标、科创地标、休闲地标、商业地标、艺术地标”为六条主线,展现40个上海地标,以此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学校组建了课程开发团队,顶层设计整体课程框架,紧扣上海未来要打造的“上海购物、上海制造、上海服务、上海文化”四大品牌,讓学校课程设计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同时各地标课程负责教师充分挖掘每个地标的教育元素和活动价值,通过网络收集、实地探访、模型制作、活动策划、情景再现等方式,带领学生共同丰富课程的经历和体验,让学生们在亲身参与和实践探索中感知每个地标的特色,体悟改革开放给上海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生发更加强烈的爱国之心。全体师生在参与课程建设中都获得了成长。

  学校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而课程建设则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只有抓住这一关键环节,通过个性化的思考和设计,才能建构起既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又彰显学校特质的人才培养之道,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贡献学校的独特智慧。

  参考文献

  [1]姚东琳,皇甫全.公民教育课程化:粤港第一届公民教育研讨会述评[J].学术研究,2001(3).

  [2]冯青来,汪春燕.小学公民教育的问题探讨[J].基础教育,2009(9).

  [3]王静.试论公民教育课程化与学校公民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0(6).

  [4]冯建军.公民教育课程及其设计[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5]陈玉华.学生立场: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出发与回归[J].中国教育学刊,2017(1)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同伴教学法在光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guangdianjishu/50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