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种不同角度分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批判色彩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汉语言发布时间:2014-07-25浏览:

  [摘 要]: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1936年),出生于苏联乌克兰维里亚村,是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以及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1904年出生于工人家庭,由于家境比较贫寒,在11岁时就开始当童工,并且在15岁时上战场,16岁时在战场上受到重伤,25岁时身体瘫痪,仅仅32岁就去世了。在他有生之年,写下了著名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此小说是30年代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中最为优秀的作品之一。

  [关键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同角度,批判色彩

  [Abstract]: "How the Steel Was Tempered" is a masterpiece Ostrovsky, in recent years, a lot of literature on its review, and thus raises many scholars have in-depth research. All along, the proletarian revolution is seen as a literary classic, but when you re-read the literature, you will find the novel is filled with a strong critique of the Soviet bureaucracy. In this paper, from different angles to explore "How the Steel Was Tempered" in critical colors.

  [Key words]: "How the Steel Was Tempered"; different angles; critical color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自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出版以来,一直被人们奉为经典之作,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文学的的影响。在刚出版的那段时间里,青年人员将其奉为精神支柱,要像保尔一样为理想而奋斗,战胜困难,终究会创造出奇迹。如今,无论是俄国或者是曾经疯狂迷恋该小说的中国甚至整个世界,重新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进行解读,在文学界掀起了对该小说的评论热。本文就对该小说中批判色彩进行剖析,望对此小说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重新理解这一经典著作。

  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关简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在1933年完成的,主要描述的是保尔•柯察金从一个不懂事的少年到成为一个忠于革命的布尔什维克战士,再到双目失明却坚强不屈的创作小说。在该小说中能够读到很多有关作者生活的大量真实片段,通过对保尔•柯察金成长经历的描述,向读者表现了那个时代的战斗烽火以及社会生活风貌,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被一些文学评论家认为:“是一部超越国界的伟大文学作品”,激励了无数人的经典佳作,在我国列入到青年的生活教科书中,以保尔•柯察金为榜样,只有在艰难困苦中才能够战胜自己,并且只有将自己与祖国以及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才能够创造奇迹,才会真正的成为钢铁战士。

  二、从不同的角度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批判色彩

  众所周知,在19世纪中期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批评起,文学在俄罗斯就一直被视为是一种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工具,因此,无论是列宁的反映论,还是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被夫的美学理论,都将文学做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并且都认为文学对社会有着巨大的教育功能。

  1、小说中的具体场景层次结构看其批判

  熟读《钢铁是怎样来炼成的》这部小说时,就会发现在小说文本中具体场景的层次结构具有较大的艺术性,例如:在团省委的登记分配里,图夫塔将保尔恢复团籍的要求蛮横的拒绝了,并且认为保尔不配恢复其团籍,一直欺上瞒下,等到上级领导干部进行干预,他才得以批准保尔恢复团籍的要求,这些举动足以看出苏联官僚主义的丑恶嘴脸。又如:在全俄团代会开幕时,纠察队长对于来参加大会的丽达表现出很傲慢的态度,甚至不屑一顾。但是,当丽达将代表证出示以后,纠察队长就对她立马表现的恭敬起来,并点头哈腰,马首是瞻。可能会有很多人疑问:“就是一张代表证就能够让纠察队长表现的唯唯诺诺?”其实并不是丽达出示的代表证,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代表证上有着“中央委员”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显然将丽达的身份表现出来,已经明确的表示出“中央委员”远远高于“纠察队长”,从这儿明显看出在平常纠察队长阿上欺下的嘴脸。以上所列举的两个官场景象,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联系,但是在实质上却反映了当时整个苏联的官僚主义作风问题,并不是光明磊落,大多人员都表现出欺上瞒下,阿上欺下。同时通过这两个场景,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在社会主义的国家中,共青团本应象征着年轻的一代,并且是国家的希望,但是年轻的作者通过这几种场景的描述,向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社会主义阴暗的一面,作者对自己辛勤付出劳动的新苏维埃政权的前途表示出担忧。在小说后期,当保尔面临恶劣的环境时,并没有使大难不死的保尔击退,反而更让保尔有了抗争恶劣生活的勇气,当革命胜利之后,留给保尔的唯一财产就是他自己受到摧残的身躯。当保尔托着疲惫不堪的身躯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时,他终于再次的被击倒,随之而来,他的团籍也因为他的倒下而被取消。在经历这么多打击之后,再次醒过来的保尔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在病魔面前没有退缩,开始创作其小说。

  2、从人的精神主体看其批判色彩

  在任何条件下,人精神主体的心灵以及思维都会存在一定的最低限度的精神以及自由意志,正是因为这种精神以及意志,从而对文学的创作主体进行了客观的阐述以及解释,然而这种特殊的阐述以及解释就是一个突出表现的文学创作活动,从而使创作活动本身——文本中暗示着对自由价值的认同以及肯定。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就绝对不是一个没有“人”的合理自我意识以及被当做挥之即来,也可挥之即去的工具形象,恰恰相反,保尔•柯察金是一个具有理性批判意识的人,并且具有其强烈的批判精神以及行为。例如:在该小说中,保尔参加革命后,通过崇高的意识形态口号从而鼓动生活在底层乌克兰人民站起来反抗,并且认同布尔什维克的纲领与之并肩奋战。保尔•柯察金真正成为一名红色战士的主要是因为从小亲眼目睹家庭所遭受的一切苦难,是他在心里形成一种意识,就是摆脱此种苦难,就必须依靠革命的手段将一个人的尊严寻找回来。所以,当革命成功之后的保尔,必然将人看成是红色政权的中心,也不足为奇。然而,这些与后来的苏维埃官僚体制是相反的,并不具有一致性,这就使保尔•柯察金在后期对苏维埃官僚体制进行一定的批判,这种批判是不可避免的。

  3、从小说的动态内涵看其批判

  实际上,经典文本的解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创作主体就是这个过程的起点,所以,这就要求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应该对个人经历、文学审美体验以及创作动机等进行深刻的了解,将这些资料做为文本解读的依据,来能够动态的对小说进行评价。当经典文本成为审美课体时,就要求文本所折射出的多维度创作一种单一的文本诠释权,然而,当文本一旦与创作主体相互分离,就会使小说具有了时空之上的恒定历史价值。这种历史价值往往需要文学作家对小说评论赋予一定的时代价值,从而使小说内涵一直延续下去。放在现在,我们清楚的知道苏联覆灭的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内部政权的高度集中,这种集中体制在政治生活中的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苏联国家政权普遍官僚化。这种对小说的解读似乎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没有一定的相关性,实质上,具有很大联系,正是通过这种思路才研究出小说中对苏联官僚主义的批判。回望过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经在中国盛极一时,追究其原因,还在于当时的中国正在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经验,这就导致了文学批评者在小说中最大限度的找出其思想价值,从而激励更多的青年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在那个年代并没有探寻小说中的批判性。在现在的俄国或者是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同时保尔的精神也逐渐的衰弱,似乎处在和平年代的人们认为已经没有必要再对该小说进行学习,对保尔精神的认同也在逐渐的下降。

  4、小说中的爱情看其批判

  在小说中也对保尔的爱情进行了描写,与之相对应的茨韦塔耶夫,在对待爱情时,是一个伪君子,对安娜的爱情只是表现在对安娜贞操的关注之上,并没有对安娜有一定的感情。与之相反,在爱情上,保尔对冬妮娅的爱情是出自一个懵懂的少年的本性,然而,在最后却由于各自的主义不同,彼此恩断义绝,和冬妮娅并没有走到一起;在后来,又结识了丽达,有着共同的信仰,并且这种爱情是产生在共同的革命生活中。保尔和丽达最终还是没有走到一起,保尔被“革命高于一切”的思想将心中的爱情扼杀了。后来,对达雅的爱不能够算是一种爱,只能说是一种拯救,保尔在当时环境下,已经清楚意识到他已经没有能力对那个国家以及那个时代进行拯救,因此,他就将目光转向了自己命运上,对自己个人命运的关怀。基于此种原因,也就使保尔的爱情走向了悲剧,注定没有完美的结局。从保尔的爱情经历来看,没有一段自始自终的爱情,都是被当时的社会条件所扼杀,间接的批判了当时的官僚主义。

  三、结束语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那个年代鼓舞了一大批青年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已经成为民族历史记忆中的一部分,是不可磨灭的。社会是进步的,人们的思想也在跟随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使一些文学家对该小说进行了重新解读,是无可避免的,也是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通过重新解读使该小说赋予最新的时代意义,也使该小说的爱好者对其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赵建常.解构经典:《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重新解读[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3):80-83.

  [2]张中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应具有怎样的"真实性"[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6):48-52.

  [3]汪介之.激情回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中国的接受[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2):65-71.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从多种不同角度分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批判色彩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hanyuyan/14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