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语感的有效途径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汉语言发布时间:2019-08-07浏览: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指出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感是一种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和判断能力。在汉语教学中,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语感是十分必要的。汉语语感能力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语言能力的形成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笔者从汉语教学的实践和汉语语言教学的特点出发,探求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语感的途径。
 

汉语言文学论文

  一、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语言环境,如果离开了语言环境就无法学习语言。在学生第二语言的习得中,语感是逐渐获得的,在初始阶段,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一些汉语的词汇、句子,都是通过模仿、记忆获取。在汉语会话表达时都是先和本民族语言对照,再由母语语感转换而生成汉语。

  1.社会是汉语语感习得的大环境。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加之汉民族也是来自五湖四海,故而学习汉语言確有诸多的不利因素。但是新疆坚持以说普通话为主要交际语言,新闻媒体、电视、广播等都用汉语来传播,这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是少数民族学生形成语感的有利条件。在新疆这个多民族的语言环境里,好多人除了精通本民族母语外,还精通其他民族的语言,比如汉民族的人会维语、蒙语,维吾尔族会蒙语、汉语等等。这都便于各民族在语言的交流中学习汉语,初步获得汉语语感。

  2.课堂是汉语语感学习的重要环境。要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获得汉语语感,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要重视课堂这个环境。在课堂中,老师会系统地讲解汉语语音、语汇、语法等知识,学生在同伴、老师的相互激励下学习汉语。课堂上,汉语教师能运用教材、科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正规教学,教师能有目的地创设汉语学习的情境,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识汉字、读汉语书、说汉语,在课堂小环境中进行听、说、读、写活动,不断习得词汇、句式、句子。在课堂环境中能让学生的汉语知识、汉语运用能力、汉语语感系统地、循序渐进地提高。

  3.重视课堂外的交际活动,习得用语规则。真实的交际实际上大多是在课堂外进行的,如学生的日常生活及交际活动等等。学生语言能力既包括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也包括动态的、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交际语感只能通过目的语的交际活动习得。第二语言习得的大致规律如下:课堂语言输入———语言理解表达———语言规则吸收内化———形成语言技能———与自然语言接触———形成语言交际能力。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目的就是要把机械性的训练转化成交际性的训练。语言运用是创造性的过程,学生不但要调动学过的语言形式和语义组合,还要放到连贯的话语中进行表述。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汉语的思维能力,还能把第二语言形式和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到交际情景中去,提升学生汉语语感能力。

  二、加强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

  加强学生言语实践是培养汉语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语感是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在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中积淀而成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的交流学习中,逐步进入汉语学习的第二阶段。学生通过大量的言语实践和掌握的汉语的特点,可以直接用汉语会话,形成汉语的初步的语感。到第三阶段,学生可以凭借汉语习得的知识,对汉语的字、词、句、语法等不需思考作出直接的正确判断,到此才形成了真正的汉语语感。因此,要重视语言习得规律,让少数民族学生在交际中掌握汉语,在与同伴、教师的言语实践中生成汉语语感。

  1.创设学生语言实践的环境是语感习得的先决条件。语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特点,这就决定了语言实践的环境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学生长期接触而浸润于其中的语言材料具有什么性质,学生形成的语感中势必也会无意识地带上这些性质,所以创设良好的语言实践环境是语感形成的先决条件。教师的语言能力、文质兼美的语言材料等都会影响着学生的语感的生成。同时还可以借助某些情境和契机把真实的和接近真实的交际引入课堂,目的就是力求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比如,初次见面场景、食堂吃饭场景、开会场景等,通过师生、生生在互相的对话交流中习得第二语言。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用汉语交流、提问,让学生在感兴趣的问题中加强语感。

  2.多“读”多“背”是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有效的语言实践方式。不少教育学者强调,人在反复的诵读中,可以促进语言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内化。在同一语言的反复熟读中达到“成诵”的目的,这又是记忆、积累的过程。因而,在少数民族汉语的教学中以“读”为主线,通过范读、跟读、朗读、复读、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汉语语音的正误、音调的流畅、词义的内涵、表达的贴切、语势的磅礴、语法的运用、条理的连贯、意境的优美直到弦外之音都能够有所体会。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唐诗及文质优美的短小散文,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汉语的魅力。如读李白的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让学生看到不仅是天门山、长江,还有从“断”想到天门山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也可联想到祖国山河壮丽,感受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在读中发现汉语与母语的异同,分析汉语语音的特点,使学生由模仿、记忆过渡到形成语感阶段。

  3.多“听”多“说”是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言语实践环节。听话的能力是口头语言接受能力。“听”是信息的输入,是内化的吸收。听话活动是听说人借助听觉分析器官,接受语言信息,并通过直觉思维加以辨识、记忆、理解、品评的过程。是以识记理解语言内容为中心的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过程。也是听说人将说话人的外部语言(有声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直觉思维)的过程。少数民族学生的口语语感不仅在倾听中萌芽,而且在倾听中生长,使得学生的听觉语感图式不断丰富浓厚,最终习得口语语感。教师标准音的讲授、诵读,同学间对问题见解的交流都有助于学生语感的生长。

  4.重视强化语音、语义、句式的训练。在培养语感能力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不是语言理论知识,而是自动化的言语技能、技巧。要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首先应具有跨文化的意识。由于母语的根深蒂固,少数民族学生在交际时,都要依附母语,所以要尽可能地鼓动学生调整自己的文化心态,运用目的语的文化方式进行交际。教师要强化语音、语义、句式的训练,使它尽快内化成学生第二语言的知识。

  推荐阅读:《国际汉语教学研究》以推进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与事业发展为宗旨,以汉语教学研究为核心,依托海内外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教师、研究人员的学识与实践,搭建学术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构筑学科人才与优秀教师的发展园地。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语感的有效途径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hanyuyan/48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