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当下区域自然管理的环境保护有哪些措施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环境科学发布时间:2014-09-02浏览:

  摘要:发展库区经济成为三峡工程成功与否的重要评判内容之一。基于库区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空心化日益严重,在库区产业发展道路上,我们必须立足“库区”,发展“专、精、特、新”产品,同时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库区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

  自然背景

  库区的地貌与地质基础 三峡库区,其北部的边界为分水岭,在大巴山东端与神农架山区南侧。库区内,奉节、云阳以西,是数列平行低山丘陵,属川东平行岭谷区的一部分。在地质构造上,库区是由大巴山褶皱带、川鄂褶皱带和黄陵背斜共同组成,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初期,才开始逐渐形成现代的地貌形态。库区除侵入岩,如花岗岩、石英岩、辉绿岩及变质岩外,主要为沉积岩。其中碳酸盐岩类分布的面积约占库区总面积的50%。三峡中的峡谷地貌,主要是这类岩体经长江长期侵蚀和切割形成的。

  库区的气候 气候是影响生物分布和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库区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冬微冷,夏热,四季分明。由于受季风影响,冬季雨水少而夏季雨水集中,但盛夏雨水不多,常有伏旱。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1000-1200mm。气候的区域变化较大。沿江两岸,年平均气温达18℃,极端最高气温达44℃;垂直变化也较显著。边缘山地年平均气温10-14℃,年平均气温垂直递变率为0.63℃/100米。年降水量的高值区在大巴山南坡,而不在库区内最高海拔区的神农架;低值区在沿江地区。库区的相对湿度大,达60-80%,沿江一带相对较小。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年平均气温及年降水量高于同纬度的中国东部地区。

  库区的土壤 库区的土壤,在水平方向上属于红、黄壤地带与黄棕壤地带,在垂直方向上发育着黄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山地草甸土及黄棕-棕壤-暗棕壤-山地草甸土这样的土壤山地垂直带结构。受岩性的影响,库区内有大面积的发育在紫色砂页岩上的紫色土,发育在石灰岩上的各类石灰土(钙质土),受耕作的影响,库区内还有相当大面积的水稻土和各类耕作土。在库区不同的土壤带和土壤区域,植被的分布反映出明显的差别。

  库区的植被概况 受库区地形、气候、土壤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库区发育着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基带的山地植被,基带以壳斗科的栲、青冈和栎属,或樟科的楠木属、桢楠属为群落的建群成分,组成各种不同的常绿阔叶林。在山地垂直带上有混交林、亚高山暗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等类型。库区经几千年来人为活动的强烈的和反复的影响,植被的原来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除边缘山区外,沿江两侧难以找到原始的植被类型,作为山地基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所存极少,大片分布的是马尾松疏林、柏木疏林及各类灌丛或草丛,农业植被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总的来说,库区植被具备稀有植物种类繁多,如连香树(Cercidiphyl lumjaponicum)、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银杉(Cathaya argyophylla)、水杉(Metasguoia glyptostrobodides)等,起源古老,多孑遗植物,如侏罗纪的桫椤(Cyathea spinulosa)、白垩纪的有瘤足蕨(Plagiogyria adnata (B1.) Bedd.)、第三纪的凤尾蕨(Pteris multifida Poir.)等,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三大特征(黄健民,1999)。

  库区的自然灾害(水土流失)

  由于三峡库区地形起伏大,降雨多而集中、强度大,具有发生水土流失的潜在条件。易风化的软弱岩层出露面积广,为水土流失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类型主要有面蚀、沟蚀和重力侵蚀。面蚀主要分布在紫色砂泥岩丘陵、岩溶槽谷区及花岗岩中丘区;沟蚀主要分布在岩性软弱的变质岩、页岩和花岗岩类出露区,沟蚀面积不大,但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很大;重力侵蚀主要为滑坡、崩塌等。此外还有泥石流等混合侵蚀类型。据20世纪90年代末期检测数据显示: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955910.56hm2,占总土地面积的50.95%。其中轻度侵蚀面积518549.72 hm2,占总面积的8.94%;中度侵蚀面积1359033.06 hm2,占总面积的23.43%;强度侵蚀面积708534.28hm2,占总面积的12.21%;极强度侵蚀面积281175.75 hm2,占总面积的4.85%;剧烈侵蚀面积88617.76 hm2,占总面积的1.53%(赵俊华&尤凤,2002)。

  据1:10万土地资源评价图的测算,库区总面积7483.13万亩,其中耕地1724. 61万亩,占23%;林地1562.36万亩,占21%;可规划为牧地的荒山草坡65.40万亩,占0.9%;可规划为农地的荒山草坡29.49万亩,占0.4%;可规划为林地的荒山草坡2686.70万亩,占35.9%,水面及其它用地1414.57万亩,占18.8%。宜林地比重大,宜农地潜力小(陈国阶,1995)。而根据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土壤侵蚀等级图面积计算,林地、灌丛、草地和农地的年侵蚀量,分别占库区总侵蚀量的6.19%、l 0.76%、23.05%和60.0%,以农地为最大,达9450万吨/年,年入库泥沙量也以农地为最高,占库区年入库泥沙总量的46.16%,以林地最少,仅占5.95%,灌丛和草地则分别占12.42%和35.46%。三峡库区内土壤侵蚀面积及其侵蚀程度,随着植被的逆向演替而相应发展和加剧。在林区以轻度侵蚀和无明显侵蚀为主,其次为中度侵蚀,而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占的比重最少;在灌丛区,以轻度侵蚀为主,中度侵蚀次之,然后依次为强度侵蚀一极强度侵蚀一剧烈侵蚀;草地以中度侵蚀为主,轻度和极强度侵蚀次之,再次为强度和剧烈侵蚀;农地则以剧烈侵蚀和极强度侵蚀为主,其次为中度和强度侵蚀,再次为轻度侵蚀。因此,农耕坡地是土壤侵蚀的主要源地,也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主要对象。

  库区坡面水土流失的空间分布及产沙量与坡耕地面积的比例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紫色砂页岩区的一般规律是:坡耕地面积比例大,土壤侵蚀量也大。当坡耕地面积占坡面面积的50%以上时,土壤侵蚀量达3000吨/(平方公里?年)以上;坡耕地面积比为10一20%时,土壤流失量在2000吨/(平方公里?年)以下;坡耕地面积比为40%左右时,年侵蚀量在2000吨/(平方公里?年)以上。分布在黄陵背斜轴部的花岗岩区,垦殖指数高达50一60%,坡耕地坡度达25—30°,年侵蚀量可达6800一14800吨/平方公里。在其他非紫色岩区,坡耕地较少,一般占坡面面积的10一20%,土壤流失量在1000一2000吨/(平方公里?年)之间;在石灰岩浅丘峰丛区,土壤坡面流失量一般在1000吨/(平方公里?年)以下。 因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库区内的土地被蚕蚀,土壤不断退化,土壤趋向薄层化。库区内大部分地区有效土层在30一50厘米之间,不少地段已见基岩裸露。特别在石灰岩山地,土层尤为浅薄,裸岩面积占山丘面积的5一l0%,少数山区则占30%左右。 根据三峡库区侵蚀土壤退化图面积量算,库区内中度退化以上的土壤面积占库区总面积的69.4%,其中强度退化面积占27.1%,中度退化面积占40.4%,无明显退化面积仅占总面积的6.27%。

  由此可见,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极为严重。而如今三峡大坝已经建成,蓄水高度也已逐步提升。其运行中的主要技术问题就是泥沙问题。黄河三门峡水库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水库泥沙淤积问题是否能够及时解决,成为水库运行年龄的决定因素。而治理泥沙,不如减少泥沙入库量,这就需要从控制库区水土流失着手,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率,适当退耕还林及人工造林,变农地为林地,从而保证三峡大坝正常运行。

  社会经济背景

  三峡库区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经济社会发展一直比较滞后。重庆市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库区人均GDP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0%,西部平均水平60%;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

  三峡大坝建成蓄水后,对库区农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三峡库区山高坡陡,农业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十分匮乏。有关统计显示,三峡库区5.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适合耕种的河谷平坝只占4.3%,其中还包括城镇非农业用地和库区蓄水淹没的面积。在这些耕地中,54%的旱地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上,且大多是跑水跑肥的低产地。重庆市政府的统计显示,重庆库区的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4%,库区农村还有324万人饮水都十分困难。而上述情况随着三峡工程的竣工将继续加剧。长江水利委员会的调查显示,三峡大坝蓄水后,上涨的江水将淹没库区38.95万亩耕地,不仅淹没数量大,且大都为良田沃土。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近日的统计也证明了这一点:截至目前,库区就地后靠的农村移民中,人均耕地面积达不到安置标准的要占45%,其中人均耕地在0.5亩以下有30%。除了土地之外,一些农民多年来培植的经济作物也被淹没了,如奉节的脐橙、涪陵的枳园、开县的锦橙等。三峡工程二期清库时,奉节县就砍伐高产脐橙树34万多株,如果按照每株收入110元左右计算,仅此一项农民的人均年收入就会减少800~1000元(陈敏,2004)。

  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及蓄水,库区产业空心化问题也逐步引起各级政府和理论界的关注。库区产业空心化实质是产业虚弱的问题。即产业规模小,缺乏竞争力,其后果是居民贫困、财政贫弱。库区产业空心化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库区经济基础较弱,其包括的十几个区县直辖前就是国家级贫困县或省级贫困县,产业发展基础较差;二是库区搬迁加速搬迁企业的关破,据统计,在二期搬迁的1400多家企业中,仅存活了300多家,可以说,企业因为搬迁关破加速了库区产业空心的倾向;三是由于建库淹没了大量的耕地,使工农业用地条件恶化,投资成本增加;四是库区搬迁加大了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长远来讲对区县经济发展是一种促进,但在短期,主城区的积聚效应大于辐射效应,造成库区资源向主城区流失。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探讨当下区域自然管理的环境保护有哪些措施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huanjingkexue/15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