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推广环境史课程教学的意义和路径的思考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环境科学发布时间:2021-08-27浏览:

  [摘 要]环境史不但是一个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而且也是一个新的教学门类。目前在中国开设环境史课程的高校不多,未能与环境史学术研究的进展同步,也不能满足当下生态文明建设对历史知识与智慧的需要。当下对在高校开展和推广环境史课程教学的意义应有深入的认识,系统研究推进高校环境史课程教学的具体办法。环境史为传统的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诸学科提供了新的理念和研究视角,更新了许多传统的认知,把这种新的理念和新的认知通过环境史课程传递给大学生,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形成,同时也可促进大学的跨学科教学,培养兼具多学科知识、具有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在高校推广环境史课程的意义非常重大,应给予高度重视,可以从学科设置、师资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径与模式。

  [关键词]环境史;环境史教学;生态史观

环境论文发表

  作为一门有自觉意识的学科,环境史(Environmental History)率先冠名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究竟何为“环境史”,学界迄今尚未形成一致意见,这与环境史研究的内容具有的广泛包容性有一定关系。如今,作为一个新的前沿学术领域,环境史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在国内获得了普遍认同,环境史教学也登上了大学的讲堂。在美国,最早在大学中开设环境史课程的是环境史家罗德里克·纳什(Roderick Nash)。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环境史课程教学在美国大学中已相当普及和成熟。在中国像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中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和辽宁大学等高校较早开设了环境史课程,近年来国内开设环境史课程的高校又有所增加。不过总体来看,环境史教学在中国高校开设的情况未能与学术研究相同步,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围绕在高校开设环境史课程的意义、环境史课程的设置及如何开展环境史教学等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与认识,希望引起关注。

  一、在高校开设环境史课程的重要意义

  首先,在高校开设环境史课程是由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的。在古代,史学实际上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近代早期欧洲的学科界限也是比较模糊的,只是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分科治学才日渐兴盛。分科治学有时代的合理性,有利于研究的专深,但走到今天随时代的变化与学科的发展,其局限也日渐显露。未来的趋势是学科的交叉和交融,这是由学科研究的对象——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和复杂性决定的。19世纪以来,史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展,由最初的政治军事史扩展到经济史,后来是社会史和文化史,在20世纪下半叶又出现了环境史。环境史带有跨学科的综合性整体史特征,学界有人称之为21世纪的史学,代表了史学发展的方向。从现实意义来看,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建设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的战略目标,然而究竟何为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这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在历史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作出深刻的历史阐释。高校教学与课程设置应当考虑这种学科发展趋势和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史知识的时代需求,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环境史教学。

  高校课程教学的宗旨和目的,除了传授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之外,就是启迪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形成新的历史观。在高校开设环境史课程有助于促进学生历史观的转变,即由传统的“文明史观”转向“生态史观”。传统的“文明史观”把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的环境从人类历史中剥离出去,专叙人类史,把人类历史视为脱离自然环境的纯粹社会运动,而忽视人的生物性和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影响,由此得出的结论不仅片面而且可能是错误的。生态史观要求把自然环境纳入历史,正所谓“人类回归自然,自然进入历史”,①采用系统整体、复杂联系的生态理念,立体地考察人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动力机制以及人与自然协同演变的生态进程,从而达成更客观更全面的历史认知。通过环境史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然观、价值观,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其生命和生计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并不能完全操控自己的命运,那种认为人类脱离自然、高于自然并能控制自然的思想是错误的,要从内心深处敬畏自然,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

  近代以来,源于西方的文明与进步史观嵌入世人的思想深处,文明、发展、进步几乎成了很多历史教科书编撰的主线和主轴,现代社会中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美国环境史家唐纳德·休斯(Donald Hughes)讲过:在最近的时代,差不多每本世界史教材的线索或编排原则都是“发展”,这个词无处不在,通常以“文明的发展”这样的题目出现。即便“发展”一词没有定义,但很明显它指的是由技术发展所推动的经济增长。虽然世界史教材也描述了艺术和科学成就,但它们所认为的发展显然不是好于荷马史诗的文学作品,胜过拉斯科岩洞壁画的绘画,甚至物理学中将会超过爱因斯坦理论的发现,而是工厂、能源设备、金融机构的创建,还有为了人类的目的而不断增强对地球资源利用的产物。②其实,在环境史家那里,人类社会不是要不要发展,而是要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什么样的发展才真正造福于人类和有益于自然的问题。塞拉俱乐部(Sierra Club)的座右铭“不要盲目地反对进步,而要反对盲目的进步”正代表了这一立场,这涉及历史评价标准问题。20世纪4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就曾提出过判定人类活动的伦理标准——是否有利于“土地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后来美国环境政治史学家塞缪尔·海斯(Samuel Hays)曾以“美丽、健康与持久”为书题名。国内学者提出了“生态生产力”概念。像这样的历史观,通过开设环境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能够引导学生反思许多长期秉持的传统观念。

  历史是人与其他生物和自然环境共同创造的。但长期以来无论在我们的教科书中还是教学中,历史似乎一直是人类的独角戏。美国环境史家威廉·克罗农(William Cronon)指出:人类并非创造历史的唯一演员,其他生物、大自然的发展进程等都与人一样具有创造历史的能力。如果在撰写历史时忽略了這些要素,写出来的历史肯定是令人遗憾的、不完整的。①环境史家认为,历史是人类与其他生物和环境协同演奏的乐曲。这样,环境史就突破了传统的历史主体观。②不仅如此,与传统史学不同的是,环境史家笔下的“人”的角色具有多重性:环境史家眼中的“人”不但是文明的创造者,也是自然的干扰者与破坏者,还可能是生态系统的修复者;生活于社会环境中并受法律、道德和伦理约束的人,依然不能摆脱生物属性,如果在历史研究和教学中无视和忽视这一点,很可能作出错误的判断,得出片面的认识。

  推荐阅读: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拓展教学实践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在高校推广环境史课程教学的意义和路径的思考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huanjingkexue/59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