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环境心理学的应用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建筑设计发布时间:2012-07-20浏览:

  【摘要】建筑设计讲究“以人为本”,人的心理行为是建筑与环境设计的依据。通过探索建筑环境与人的心理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对建筑设计创作的把握,创造出富有感染力、亲和力的独具特色的建筑空间。

  【关键字】建筑 环境 心理学

  建筑设计讲究“以人为本”,人的心理行为是建筑与环境设计的依据。通过探索建筑环境与人的心理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对建筑设计创作的把握,创造出富有感染力、亲和力的独具特色的建筑空间。

  作为建筑学专业的一名学生,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更应该努力适应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对各种环境和行为的要求,并在今后的设计中有意识地应用和实践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建筑环境主要由空间、形态、材料、色彩等元素以及它们的组合关系起作用,在具体实践应用中,必须考虑并协调不同的设计的各方面因素,才有可能恰如其分的把握各个建筑设计,创造出积极的建筑形体和空间关系。

  建筑师的设计目的是为人们塑造适宜的建筑环境,满足人们的建筑环境情感。所谓建筑环境心理也就是人们对建筑环境是否满足心理需求的表达。建筑必须具备有益于人的心理和

  生理发展的空间,才能反映生活的真谛。

  为了更好地把握建筑设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加考虑:

  1、 对建筑类型的把握:

  对于不同类型的建筑,要受到其内部使用功能不同,人们行为不同,需求不同等的因素影响。因而,要加以分类讨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幼儿园建筑要求活动室采光充足,争取直射阳光,而对于展览建筑,直射采光却恰恰是应该避免的。再如,商业建筑为人们各种交流创造条件,空间外向性明显,但对于住宅建筑来说,则应优先考虑私密性。由此,要想将建筑环境心理学正确应用于建筑设计创作中,必须与具体的建筑类型结合分析。

  对我们学生而言,图书馆建筑可以算是十分熟悉的了。对于图书馆建筑而言,内部环境主要指阅读环境,包括光环境、声环境、色彩、空气质量等,其中光环境是视觉感知的基本要素,光不但从生理上影响人的视觉,还直接表达环境氛围,营造环境舒适度,甚至影响人的情绪。例如,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学生们更喜欢选择临窗或照明灯直射下的座位读书,明亮的光照下,读者更容易处于兴奋状态,心情愉悦。另为,色彩作为一种环境刺激,是通过视觉对人们产生影响的。一般来说,暖色调,如红橙黄等,能引起人们兴奋热烈的情绪;冷色调则抑制兴奋,使人心绪平定安静。色彩的协调搭配十分重要,合理的搭配使色彩避免单一,又不会过于热烈。

  2、对人们行为的把握:

  一切建筑都是为了让人来使用,为人而服务的,设计从人的行为出发,也是营造宜人活动场所的有效方法。

  青岛是一座海滨城市,城市滨水地段大面积的海面形成连续的界面,空间广阔, 空气清新, 高楼林立的压抑、噪声在这里消减, 人们紧张的身心在这里得到抚慰和放松。

  城市中另一独具特色的功能空间,商业步行街的设计。现代商业步行街最主要功能便是“以人为本”,为人们提供舒适购物、休闲、社会交往和娱乐等活动场所。对于步行街而言,

  交通组织、娱乐休闲设施是设计要考虑的重点,人们在步行街中观光散步时,对外界环境的最低要求就是安全通畅,行走不会感到疲劳,游人可以享受步行的乐趣。,对于一条较为长一些的步行街,如果不在这条街中设置适当的娱乐休闲设施,人们活动后会感到疲劳。,一般来说,行走200步左右就会感到疲劳,所以在商业步行街使用后增设坐椅就显得非常必要了。而当这些设施不能满足人们休息的行为要求,于是人们选择就近坐下,步行街上就会产生各种的休息方式 。北京王府井商业步行街、哈尔滨中央大街及成都春熙路商业步行街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因此,应该在步行街中增设适度的绿化休闲带,如花坛、座椅、书报亭、电话亭等各种休闲设施,丰富人们的行为类型。

  人们往往是购物和休息相结合。另外,还要考虑特殊人群与步行街的关系,包括老人、残疾人、儿童等,这群人在商业步行街活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商业步行街的建设规划中,对这类人群的关注状况从一侧面反映着商业步行街环境的空间质量,同时也反映了这个城市的文明风貌。

  在商业步行的设计中,应以人的尺度,人的需求及人的活动为根本出发点,提供同询、通讯、纳凉、休憩、售报、卫生方便等功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供舒适的购物环境,形成具有吸引力的购物环境。对人的亲切关怀还体现到很多细微之处,比如用舒适的木椅代替坚硬滚烫或冰砖的铸铁椅和花岗岩花台边座位,满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要求。

  3、对人们需要的把握:

  人们的需求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单纯以生存的角度要求建筑物环境的合理性和技术的先进性,同时还有对美的选择性,要求心理的舒适性。

  空间却影响着我们,并控制着我们的精神活动。其实,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安全感、归属感、舒适感等一切体验,都是从空间及其情景,即居住者的行为活动对内外部空间的体验与感觉产生而来的。因此,须特别注重在设计中力求创造出亲切、宁静、安全、宜人的居住环境,满足居住者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需求。就居住环境来看,家庭影院的普及要求客厅的尺度加大;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要求对住宅层数、住宅户型、户型比例、配套设施、无障碍设计进行考虑;电脑的家庭化、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使二十一世纪的住宅不单有居住的内涵,还应有“居住+工作+购物+⋯⋯”。

  在公共场合,如图书馆建筑中,人们愿意在开设有与外界景观相互沟通的大面积玻璃窗的餐厅就餐,愿意在靠近书架的地方阅览。因此,在建筑平面空间创作中,应表现出对这种双重目的心理需求的满足。

  建筑色彩主要体现在人们视觉的感知。鉴于人具有良好的色彩敏感性,近年来,除对一般建筑的设计的色调材质更加精心之外,一些心理学家、医学家等越来越重视医院环境色彩对病人康复过程的积极作用,我们建筑师在室内色彩设计时,也应“对症下色”,根据不同年龄、病症的病人,布置不同的色调,比如在高血压病房采用蓝色给病人以安静之感,而在低血压病房则采用赫色,可提高血压。建筑师的创造性还能激发人们情感,调动人们的兴趣,开拓人们的想象,使之与建筑师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使之与建筑环境无时无刻不在与人对话。

  在疏散设计中,将疏散方向设计为左拐弯,以满足人们遇到灾难,发生紧急情况下伴随逃命这一强目的行为产生的左拐弯习性,不同性质的公共建筑应将不同使用者的心理反应作为设计创作的出发点。比如在交通建筑设计中,旅客的心理特点大都表现为“生怕误了车(船、航班)而产生的焦虑心理;“人员密度大、环境噪杂、空气不畅”而产生的厌烦心理;“人员流动大,人与人之间基本上相互不认识”而产生的戒备心理。这些心理构造导致他们的行为特点是迅速 混乱、拥挤、易疲劳。因此,交通设计中应着重研究交通流线的畅通性.功能分区的合理性,空气调节的舒适性,指向的明确性。

  从某种程度上讲,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就是通过对建筑环境的研究,寻求其最佳方案,根据人的心理需求调整、改善建筑环境。

  我们作为准建筑师,应该加强平时的学习和观察,增强建筑环境与人的心理环境的研究,创造出更具人情味,更能满足人需求的建筑和空间。

  参考文献:

  【1】 朱家瑾 .居住区规划设计,重庆大学,2006

  【2】谭英.社区情感·社区发展与邻里保护,国外城市规划,1999

  【3】刘巍巍,城市居住小区环境归属感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建筑设计环境心理学的应用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nzhusheji/3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