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育人的实践研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技术发布时间:2021-10-15浏览:

  摘 要:课程思政是课程育人的具体要求,课程育人是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学校教师应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贴切的育人元素,凸显价值引领,实现课程育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实践中,湖南工商大学在理念上坚持以“育心与育德相结合”为核心,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强调师风师德的培育和教学技能的提升,在教学内容上挖掘有形和无形元素,打造资源库,在考评方案上结合“自我体验”和“实践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实现了有机统一,激发了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了心理育人和课程育人双重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育人;立德树人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正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中强调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教学各环节[2]。课程思政是课程育人的具体要求,课程育人是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这表明全方位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工作,也是高校公共课与专业课教师的职责,思想政治教育应潜移默化地融入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知识是具有价值性的,这种价值性特指其中的思想政治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种属性和功能不是外在于专业知识的,而是知识本身的禀赋[3]。因此,学校教师应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贴切的育人元素,凸显价值引领,实现课程育人与立德树人的目标。

  当代大学生思想独立、自主意识强、价值观念多元,习惯于主动通过互联网等多途径获取信息,倾向于体验、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大部分新生在入学后存在对校园生活、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容易引发心理上的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覆盖面广,内容上也应符合广大发展中学生的需求,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在高校面向大一新生普遍开设,但依然存在着以下问题。教学内容上,偏向知识化教育,价值引导不突出;教学模式上,形式单一,侧重课堂教学。湖南工商大学在“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心理育人工作体系实践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心理育人的重要途径,坚持在“育心”中突出思想价值引领、在“育德”中融入心理疏导技术与方法,注重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一方面教授心理调节的方法技能,一方面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一、培育一支队伍,筑牢育人保障

  (一)提高师风师德,达成育人共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求教师不仅要学识高深,德性、德行、品行也一定要好。习近平同志也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要培养新时代的“四有”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4]。高校应通过积极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教师参加师风师德培训,加强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教师工作的重要论述,尤其是关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三个传播”“三个塑造”和“六要”的重要讲话,以及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方面内容,形成注重师德师风养成的浓厚氛围,达成心育与德育相结合的育人共识。

  (二)打磨教学技能,提升育人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教师队伍不仅有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还有符合要求的学院专职辅导员,这些都是与学生日常管理、学习生活联系紧密的工作人员。两支队伍相互补充、相互融合,通过“以训促教、以老带新、以专带兼、以赛促建”的模式打磨教学技能,做到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熟知学生教育管理情况,辅导员充分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升课程育人能力。“以训促教”是指高校聘请专家来校或选送教师外出参加培训,让教师亲身体验实践教学、体验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的效果;组织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的专题讲座与研讨,让他们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技能与途径的知识储备,防止出现高校只懂专业、不了解学情的情况。“以老带新” 和“以专带兼”,即通过新手试讲、集体备课、赛前磨课、录制示范课、专兼结对等方式提升教学水平,一是由中心主任全程上公开课,所有新老师现场听课、录音并共享学习,做到“逐字逐句帮传带”;二是让本教学团队省级比赛获奖的所有老师在教研活动中分享经验;三是新老结对,一对一进行指导。“以赛促建”是指高校鼓励教学团队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团队备课、听课评课,反复打磨课程。

  二、用好一个资源库,发挥育人功能

  思政资源的涵盖范围很广,广义上还包括环境、文物和设施等有形资源。知识中的思政资源则是精神层面的社会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属于无形资源[5]。发挥课程育人作用,就要充分挖掘专业知识所蕴含的无形资源,利用有形的校园文化环境资源,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推动学生成长。

  (一)沉浸式体验有形资源,实现隐性育人

  校园环境对学生思想理念、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及三观培养,具有深刻影响。高校可以通过深度挖掘校园文化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多元行为暗示、情感渲染,实现育人目标[6]。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宣传普及心理知识、预防心理危机的有效途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环节中,除了专题知识讲授外,湖南工商大学设置现场实践体验活动,利用有形育人环境,营造自助、求助、助人(简称“三助”)的校园氛围。

  近年来,大学校园安全事故频发,有些学生在应对心理困扰、人生困惑时,缺乏自助意识,缺少求助方式,欠缺助人途径。为了解决学生“同学有心理困扰时可以去哪里寻求专业帮助”“寻求专业心理支持的途径是什么”等方面的疑惑,湖南工商大学设计了让学生参观体验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准确掌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地址、功能室具体用途、咨询预约方式等信息,通过现场体验心理咨询、注意力训练、放松训练等活动,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关爱生命,推动“平安校园”“平安中国”建设。

  推荐阅读:心理健康教师要不要发表论文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育人的实践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jishu/59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