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审计风险的内涵以及风险导向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审计发布时间:2018-06-06浏览:

  这是一篇审计师职称论文,介绍了银行审计风险的内涵以及风险导向,随着现代化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不断加快, 不确定性对商业银行产生不小的冲击。内部审计对于推动健全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银行内部控制体系、预防或及时发现并处理商业银行相关风险以及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重大影响。
 

审计师职称论文

  关键词:审计师职称论文,风险导向;风险导向型审计;应用

  一、引言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管理风险为盈利模式的行业,具有不稳定性、高风险、负外部性等特点。为保障商业银行健康长久的发展,拥有良好的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非常重要。在银行业务发展中,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护银行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银行内部控制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帮助内部审计人员厘清日常工作重点,制定有针对性的业务计划,保障在有限的审计范围(包括时间与人力资源)之内,工作人员能够合理、科学、有效的履行内部审计职能。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与特点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

  风险导向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的审计。这一审计方法要求注册会计师首先识别与评估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而设计与实施有针对性的进一步审计程序,运用职业判断得出审计结论,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主要由企业财务报告中的错报风险引发。错报风险则是由企业经营风险、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缺陷与舞弊风险产生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是由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发展与改革形成的一种新型审计方式与审计理念。

  (二)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特点

  在我国传统的内部审计中,因未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在执行审计前缺乏对被审计对象的全面性分析和制定恰当的审计计划,造成进行审计测试的样本及数量、样本覆盖面不全,可能直接导致审计风险发生,影响了企业的飞速发展。与传统的内部审计相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具有以下特点:(1)风险导向审计不仅通过内部控制评估控制风险,还结合固有风险等其他风险因素综合考虑,通过评估企业单位的内外环境、发展战略等,发现企业单位经营发展过程中的潜在风险;(2)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对影响企业单位经营活动的多种内外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并由专业的审计人员确定审计范围、审计重点以及审计方法等。另外,在应用该种审计方法时,审计人员应重视各种环境因素、与内控系统相关的各种因素等。在内部审计中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不仅是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程序上的重大变革,更是审计理念的创新。

  三、银行内部审计要求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关系

  (一)审计目标

  银行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从财务数据真实性的审计角度分析,主要以评价银行内部具体的会计记录、会计科目及会计账簿记录的真实性为主要目标。从监督银行财务收支合法性的审计角度分析,以评价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为主要目标。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规定的目标是,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的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的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发表审计意见。这一目标包含:1.评价企业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运行有效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确保财务业绩真实性的基础;2.识别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从银行内部审计目标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目标的相关关系分析,可以说,银行内部审计目标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目标的基础之一。

  (二)银行内部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关系

  银行内部审计的目标虽与注册会计师以独立的第三方对委托方实施审计业务的目标不同,但二者在以下方面具有联系。1.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时,对被审计的对象而言应当是独立的。这种内部独立性是银行内部审计人员据以发表审计意见的基础,与注册会计师需要保持独立性的要求相关。2.内部审计评价的对象是本企业及下属企业的财务收支行为、经营活动的合规性。而企业的财务收支、经营活动符合规定是企业财务报表真实性的基础。3.企业经营活动的合规性是财务报表真实性的业务基础。4.管理层因承担经营业务的压力而出现舞弊的动机,凌驾于企业内部控制之上,这是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主要原因。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时,评价能否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成果。

  (三)审计方法

  银行内部审计目标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之间存在联系,因此,审计方法也有相同之处。中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测试路径是从财务报表层次开始,向财务报表项目深入。在这一过程中,评价财务报表层次的错报风险主要运用询问、分析程序、观察和检查程序。同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进行内部控制测试,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的方法是抽样测试。内部审计虽主要针对财务报表项目进行测试,但应进行合规性测试(即审计准则所说的内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在测试中需要综合运用询问、观察和检查程序。执行检查程序的测试方法也是抽样测试。从两种审计共同需要对财务报表项目进行测试来说,审计测试方法是相同的。因此,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按照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要求,自始至终以识别与评估企业经营业务的风险为导向,完善识别与评估风险的程序,量化分析水平,依据识别的风险状况确定审计项目的优先次序,并根据风险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编制恰当的审计计划。根据确定的重点审计范围,对银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进行测试与评价,根据获取的审计证据得出审计结果,向被审计对象提出建设性意见。

  四、银行应用风险导向审计的意义与主要环节

  (一)银行内部审计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重要意义

  银行自身存在的不稳定性、高风险性等特点决定了银行发展对内部控制、外部监管的高度依赖性。2014年初,某市张某查询账户时发现,户头上200余万元存款只剩几块钱;2015年1月16日,北京晨报播出了“银行内鬼参与盗取9500万存款”。近几年,银行存款无故失踪,内部人员坚守自盗等事件频发,由此可见,健全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加强银行内部审计十分必要。如按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可能无法发现银行内部控制运行中的缺陷,因此,在银行内部审计中应用风险导向审计十分重要。

  (二)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主要环节

  1.识别风险在银行的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为识别银行内部控制风险,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可以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制定的法规、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规定作为识别错报(包括会计记录错报与内部控制运行的缺陷)的标准或依据,将银行面临的风险进行详细划分,如银行自身的市场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在评价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法律风险时,对风险评估工作环节中银行工作人员的操作风险等不同的风险增加识别环节。另外,审计人员除了关注上述风险之外,也应加强对银行经营目标、组织结构、管理者素质等的关注,只有全面了解影响银行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才能更快的识别内部控制运行及会计记录中的风险。

  2.评估风险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中,识别风险是第一步,第二步则是评估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应在识别风险之后,正确评估风险的大小。包括评价哪些风险对银行发展影响可忽略不计,哪些风险可能影响银行的正常经营,属于重要风险或重大风险。进而分析这些重要的风险是否会发生以及其将会带来的损失等,并依据风险大小排序,确定审计工作的范围与重点。审计人员应具备评估风险大小的专业能力,才能在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确保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措施,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支出,提出提高经营效益的改进措施与建议,更好的保障银行持续的发展。

  3.实施测试在风险导向型审计应用中,测试法是继识别、评估风险后的第三步,主要包含合规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其中,合规性测试是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有效性的了解,是评价内部控制是否得到一贯遵循而实施的审计过程。合规性测试的方法应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第三节“控制测试”的相关规定执行。具体包括如下方面。

  (1)确定对控制测试对象的预期信赖范围和程度。包括确定拟信赖的特点时点或期间。

  (2)确定是否利用以前期间内部审计中获取的相关证据。

  (3)识别拟信赖的内部控制运行处出现的偏差。包括评价是否需要追加测试程序等。

  (4)考虑测试所获得的审计证据是否具备充分性、适当性。实质性测试的对象是会计记录,是在合规性测试基础上进行的。实质性测试是针对经合规性测试后拟信赖的某一财务报表项目或会计科目、业务环节进行的会计记录或业务记录的抽样测试。审计人员应针对不同测试对象的特征,运用盘点、函证、计算、分析等测试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

  4.后续跟踪当审计过程结束后,内部审计人员仍要对涉及审计结果的相关问题进行跟踪调查,以避免被审计对象中仍存在问题,影响银行内部控制。这一过程应参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2号——期后事项》的相关规定执行。具体来说,在银行内部审计中存在以下两种状况:如对当年业务情况进行审计的,后续跟踪审计的时间范围可参照审计准则所说的“第一阶段”期后事项的界定,划分为内部审计完成后至银行年度财务报表编制完成前;如对上年度业务情况进行审计的,需要区分不同的情况。

  五、银行应用风险导向审计的策略

  (一)构建风险评估模型

  一般情况下,审计人员大多以风险导向审计中的评估结果为依据,根据风险的大小、发生与否、对银行的影响等有针对性的分配审计资源。然而,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风险评估手段的缺乏直接影响了风险评估结果的科学准确性,因此,构建科学的风险评估模型非常重要。首先,银行可建立风险信息共享机制,使审计人员在风险评估过程中能够准确的获得线索;其次,参考国际上对风险框架的通用标准,结合银行自身的现状,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提高风险评估的效率与准确性。

  (二)提升全员的风险意识

  目前,我国银行高级管理人员中仍存在部分人员对内部审计识别、评估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风险管理意识更是缺乏,直接影响了银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为银行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为此,国家及各商业银行应重视这一问题,提高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度,并积极引入风险导向型审计理念,使内部审计部门贯彻并执行新型审计理念,最大限度的降低各种风险对银行的影响。另外,银行管理人员应对银行全员进行培训,提高全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全员尤其是审计人员的风险敏感度,以便风险导向型审计在银行中更好的发挥作用,推动银行健康的发展。

  (三)加强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应用

  在银行内部审计过程中,应积极利用各种工具、各种资料辅佐审计。商业银行各项业务信息均为电子系统信息,通常会有监控视频资料。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检查电子系统中记录的各项数据,并利用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分析,从识别异常的数据变动切入,判断内部控制运行中可能存在的缺陷。银行内部审计时应当抽样检查内部监控视频资料,获取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视频证据。银行监控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于2016年10月30日14点18分,在监控中发现3号柜员临时离开柜台,业务传票被随意放置在柜台,钱箱未锁。工作人员发现此点后加强注意力,直至14点45分,工作人员才回到岗位上。

  该事件一出现,监控人员立刻意识到其中的风险隐患,虽然传票与钱箱内钱财无损失,但若出现意外,极易牵一发而动全身。将该事件上报上级后,该名柜员受到严厉的批评,之后,该银行柜员再无发生此种情况,一场内部运行控制缺陷可能引发风险的情况被消弭。同时,银行内部审计人员也可以判断该项内部控制措施存在的运行缺陷。另外,应当特别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非现场审计,提高审计的时效性,对风险全面追踪,排查冒名贷款。利用审计辅助系统,建立相关的模型。先导出由非借款人支付贷款利息的数据,再检查该笔贷款的担保情况,以确定实际的贷款人。如果贷款的担保人就是支付贷款利息的人,那该笔贷款基本能确定是借户贷款。

  六、结语

  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业务量大、资金来往频繁、风险程度高。银行内部审计风险较大,如何快速解决银行内部审计资源与审计需求之间的矛盾,合理配置有限的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成为各大银行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本文从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实施测试、后续跟踪四方面介绍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在银行内部审计中的主要应用环节。并从构建风险评估模型、提升全员风险意识、加强审计队伍建设等方面为加强风险导向审计在银行中的应用设计了应用策略。

  通过在银行内部审计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指出存在风险控制缺陷的业务环节及控制缺陷重要程度的做法,督促业务工作人员应时刻具备安全隐患意识,重视每件小事背后可能存在风险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排查内部控制缺陷,这是提高银行业务安全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银行内部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能有效的提高银行内部审计的效率,满足日益增加的高标准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需求,推动银行健康、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旻旻.浅谈风险导向型审计在银行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17(18).

  [2]刘崧梓.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探讨[J].科技视界,2014(10).

  [3]佟红.风险导向型审计在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审计中的应用[J].商业会计,2013(10).

  [4]李阳.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2015(07).

  作者:严光文

  推荐阅读:《现代审计与会计》是由黑龙江省审计科学研究所主办,《现代审计与会计》宣传党和国家的审计(会计)方针、政策;研究和探讨前沿审计(财会)知识;交流工作经验。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银行审计风险的内涵以及风险导向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ngjiqikan/shenji/44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