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气道管理对气管插管风险防范研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临床医学发布时间:2021-09-23浏览:

  【摘要】目的:探討人工气道风险防范综合管理对老年患者气管插管意外拔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接受气管插管人工气道的34例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风险防范管理;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ICU进行气管插管人工气道的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实施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模式进行风险防范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共同风险系数(RPN)和意外拔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意外拔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意外拔管的诱发因素中体位不正、缺乏风险评估、缺乏健康宣传及医护经验缺乏比例均高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缺乏健康宣传、缺乏防范措施、缺乏风险评估、患者依从差及插管固定不当的失效模式RPN得分均显著高于观察组,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人工气道风险防范联合FMEA管理可以显著降低意外拔管事件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人工气道;气管插管;FMEA;RPN;意外拔管

临床医学论文

  在ICU危重患者治疗中,为保障和维持患者正常的呼吸功能,目前常选择实施气管插管方式保障气道通畅[1]。气管插管是一种侵入性置管,其在保障呼吸通畅的同时还会诱发一定的呼吸道刺激问题,导致患者接受气管插管治疗中身体会做出自我保护反应而意外拔管,在出现意外拔管事件后,若未得到及时补救容易危害患者生命安全[2]。因此,如何有效排除气管插管意外事件发生及建立有效的人工气道风险防范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焦点问题[3]。本研究基于拔管意外事件的相关报道,将常规风险防范管理模式与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FMEA)模式相结合,旨在更好的探讨和优化气管插管意外事件的防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我院ICU收治的76例接受气管插管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入院时间不同,将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上述患者为对照组,共34例;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上述患者为观察组,共42例。对照组,男16例、女18例,年龄53~70岁,平均年龄(61.14±6.18)岁,插管时间4~14 d、平均插管时间(8.87±2.02)d;观察组,男21例、女21例,年龄55~70岁,平均年龄(61.73±6.02)岁,插管时间5~14 d、平均插管时间(8.90±1.97)d。所有入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订知情同意书,两组入选患者均无肾脏、心脑血管及其他脏器功能代谢障碍问题及精神沟通障碍问题,两组患者无气管呼吸道手术病史。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插管时间方面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风险防控管理,包括对患者进行意外拔管风险知识的宣教,进

  行意外拔管不良事件的共享、插管各管路接口异常问题评估及感染监测评估,气管导管的气囊压力监测防止出现压力过大引起呼吸道损伤,气管插管固定器检查防止意外松动性脱落,对患者体位及吸痰进行护理,同时在所有患者的床头安置容易触摸的危险求救警示铃便于及时抢救。观察组患者基于对照组常规风险防控基础上,实施RMEA模式风险防范综合管理。首先,建立专业医护工作团队,团队中包含对插管意外事件发生有处理经验的医护工作者,由科室主任医师作为团队领导者;第二,明确团队工作目的,制定排查及防控气管插管意外事件的工作流程,同时按时值班巡视;第三,建立人工气道维护工作的分工细则。第四,组织培训和分析气管插管意外事件的诱发因素,并对风险系数进行计算[4]。第五,依据气管插管意外事件的诱发因素、RPN值(RPN=S×O×D,S、O、D分别表示严重度、频度及探测度)及分析结果建立纠正措施(对于RPN得分125分以上患者及时改进失效模式),提升综合防控管理的规范性和可靠性。

  1.3观察指标 ①意外拔管事件的诱发因素及占比;②意外拔管事件的发生率;③两组患者的RPN数值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经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以(例,%)表示,采用c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进行t检测组间差异,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意外拔管事件不同诱发因素占比及意外拔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见表1可知,对照组患者的意外拔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意外拔管的诱发因素中体位不正、缺乏风险评估、缺乏健康宣传及医护经验缺乏占比均高于观察组。

  2.2两组患者在不同失效模式下的RPN数值变化比较

  见表2可知,对照组患者在缺乏健康宣传、缺乏防范措施、缺乏风险评估、患者依从差及插管固定不当的失效模式RPN得分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

  3 讨论

  气管插管是老年危重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常用的辅助方法,然而如何保障这种辅助治疗措

  施的稳步实施关键在于治疗期间的防护管理[4]。气管插管意外拔管事件是人工气道辅助治疗中防范的重点工作,意外的拔管事件容易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及诱发医患矛盾事件[5]。造成意外拔管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四个大的方面即患者自身、患者家属、医护工作及导管因素,如患者的危机意识、患者家属对气管插管知识的了解、医护工作者的风险评估及护理防范措施掌握水平,导管固定不良等[6-7]。为了有效防范意外拔管事件的发生,近年来有大量研究发现将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应用到意外拔管事件防护中效果显著,并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得以证实[8-9]。近年来有大量优化护理方式的报道,如术后躁动不安诱发非计划性气管插管脱落患者行镇定剂注射、协助病人改善体位以及吸痰护理期间导管梳理等,尽管这些措施有一定效果但是仍存在失效性和片面性,因患者依从性或医护人员更换交接班等因素影响仍然会出现非计划性气管插管拔管问题,因此系统性评估和防范非计划性气管插管脱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0]。

  本研究基于相关报道,将意外拔管的传统防控管理与混合FMEA防控模式的管理相比较,通过对意外拔管事件不同诱发因素的发生率比较可知,基于传统与FMEA结合的防控模式观察组患者因体位不正、缺乏风险评估、缺乏健康宣传及医护经验缺乏因素诱发的拔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意外拔管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此结果初步证实人工气道风险防范管理引入FMEA對降低意外拔管事件显著。对不同失效模式下两组患者的RPN数值变化比较可知,对照组患者在缺乏健康宣传、缺乏防范措施、缺乏风险评估、患者依从差及插管固定不当的失效模式RPN得分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此结果进一步证实人工气道风险防范管理引入FMEA可有效降低意外拔管风险。

  推荐阅读:临床学著作出版如何选择出版社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人工气道管理对气管插管风险防范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cyx/59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