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论文发表范文水稻生产方向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农业科技发布时间:2013-04-09浏览:

  摘要:文章介绍了气候变化对鸡西地区水稻生产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采取相应技术措施等内容,发表在《贵州农业科学》上,是农业论文发表范文,供农业工程师评职称参考。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生产;影响;解决方案

  前言:2001年是186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居第二位的高温年,气温略低于1998年。以1961~1990年平均气温为标准,2001年气温超过平均值0.42℃。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主要发生在夜间,即最低气温的上升幅度高于最高气温,平均夜间增温0.84℃,而白天仅增暖0.28℃。气候变化有地域特点,不同地区气候变化趋势是不一致的。我们研究的是气候变化对鸡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着重研究气候变化对鸡西地区水稻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1.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面临的突出影响。

  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的鸡西地区是全国著名的粮食基地,这里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近年来,气温升高,极端天气明显增多,给当地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气候变化使农业生产面临三个突出问题:一是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加大;二是带来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的变动;三是引起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本文选择鸡西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区3个代表站的历史气象资料,力求对我市气温、降水量、日照、蒸发量等气象要素的长期变化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一方面对降水、日照的趋势变化进行详细地讨论和分析,另一方面对鸡西地区气温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可以详细地了解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区域响应特征。从而对我市的气候变化规律有进一步的认识,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鸡西地区农业生产主要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粮食生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气候条件的变化,所以气候变化将首先对农业产生影响。

  2.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解决方案

  2.1、计划进度。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气象资料收集期,我们会在鸡西地区一共选择三个站点做为研究对象,主要是收集这三个站点30年(1975年--2005年)来的气温、降水、日照和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第二阶段: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将第一阶段收集来的气温、降水、蒸发、日照和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进行初步整理和分析。第三阶段: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通过第二阶段气象资料的整理分析,找出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体分析的是气温变化对农业的影响、降水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水资源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气候的变化导致病虫害发生频率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第四阶段:最后这个阶段就是总结以上三个阶段的内容,做出报告.

  2.2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水稻主产区基本具备灌溉条件,随着气候变暖,水稻产量形成期低温天气出现频率减少,低温冷害几率低,水稻适宜生长期延长8 d左右,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以提高产量。

  2.3调整种植结构。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根据未来光、温、水资源匹配状况和农业气象灾害的新格局,改进作物、品种布局,采用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及预防可能加重的农业病虫害。在改革种植结构时要深刻了解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而开展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

  2.4选择抗逆性品种。应该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加强对农业生产能力建设的投入,有计划地培育和选育抗旱、抗涝、抗高温和低温等抗逆品种。近年来,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在作物和品种布局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使自然灾害“受体”改变,加剧了灾害风险,旱涝灾害、冻害等发生后造成的损失加大,原因就是很多作物品种的高产性状上去了,抗逆性状下来了。东北地区玉米从中早熟发展到中晚熟,到晚熟,其受秋季低温影响的风险肯定加大了。因此,在选择品种时,不能单一追求高产,还要充分考虑品种的抗逆等性状。农业科学研究中不仅要注重提高作物单产、改善品质,还要考虑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5加强农田生态保护。 加大科技投入,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有效利用水资源,控制水土流失,增加灌溉和施肥,防治病虫害等,以提高农作物适应能力;保护土壤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施用无公害农药控制有害杂草、害虫发生,严格控制残留;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控制化学肥料的施用,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增加农田生态承载力,同时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使农田生产赖以存在的土壤、水源、空气等一切要素向良性方向发展。

  2.6采取相应技术措施。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多变数,发展新的适应现在和未来气侯变化的应用技术十分迫切。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不利影响,最好的办法是因地制宜采取适应措施,包括根据对未来气候的预测调整农业结构,即要在适宜的时间、地点种植最适宜的作物;加强管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要根据未来的气候变化预测改善灌溉和排水设施;采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抵御能力;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从防范气候变化的风险角度来看,农业生产应当加强能力建设;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农业灾害的监测评估;加强培训和服务,增强农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2.7 充分利用气候变暖的有利条件,争取农业更大增产。东北地区地处祖国的北方。气候比较寒冷,由于不能充分满足喜温作物对温度的要求,低温冷害曾是本地区最主要的气象灾害。统计东北地区作物产量与温度的回归关系,5-9月积温多100 ℃·日,东北地区粮食增产8.2%;5-9月平均气温升高1℃。东北地区粮食总产提高12.5%。东北地区气候变暖,能增加热量资源,可以适当扩大喜温高产作物(水稻和玉米)的面积,增加生育期较长的高产品种比重,提早播种期,以争取农业生产的更大丰收。但凡事都有个度,在一定地区农作物布局应有合理的比例,作物品种要根据当地热量资源和其他条件合理定向,要有相对稳定的播种期,不宜使用生育朗过长的品种和把播种期捉提得过早,以免因气温的年际波动而受到损失。一年内以冬季温度上升最多,这对冬小麦和果树越冬有利,但对冬小麦北移和不耐寒果树的北移更应持慎重态度,以免受几年一遇的冬季低温而遭灾。水稻塑料棚旱育苗、地膜复盖,蔬菜大棚和温室栽培等设施农业,可人为增加积温,并与气候变暖相结合,能发挥更大的增产作用。

  2.8 研究推广节水栽培技术。东北地区中部和北部降水量在逐渐减少,等雨量线在东移,这将使半干旱的西部地区水分更加不足,半湿润的中部偏西地区也将向半干半湿过渡,水分不足将成为农业生产上限制性因子。水稻、大豆等喜湿润作物将更感缺水。防旱保墒,提高水分利用率将是中西部地区农业生产上的重大课题。东部地区也要注意研究和推广水稻节水栽培枝术。

  2.9 减少污染,保持良好的气候环境。 减少煤炭、石油等的燃烧,充分使用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自然低温(用于贮藏保鲜)等不造成环境污染的天然能源,植树造林,保护草地,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保持良好的气候条伴和生态环境,造福于人类。

  结语:由于气候因素覆盖农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由光、热、水和风能等能量和物质要素组成的气候资源是潜力很大的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因此,加强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规律的研究,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减轻不利气候因素造成的损失,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保证。气候因素的变化给我市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掌握气象要素变化规律,可以指导我市农业生产,特别是为水稻生产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3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气象局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任务书。

  [2] 纪瑞鹏,陈鹏狮,张玉书,等.气候变化对辽宁农业的影响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对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29(3):52-54.

  [3]气候异常对农业影响的试验研究课题组,中国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试验与研究,气象出版社,l99l。

  [4] 殷红.气候变暖对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可能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1995,16(3):5-8.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农业论文发表范文水稻生产方向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nongyekeji/6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