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院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的检视与优化研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体育教育发布时间:2019-12-06浏览:

  摘要:以优化我国民族院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为目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调查等研究方法,对15所民族院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5所民族院校体育课程整体上体现出多元体育文化特色。但同时也存在诸如中、外项目设置比例不平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认知度不高、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学习态度不积极、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基于此,应采取增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设比重、营造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兴趣以及弥补民族传统体育师资队伍不足等优化手段。

  关键词:民族院校;体育课程;整合教育

体育论文发表

  推荐阅读:《体育健康知识画刊》(月刊)创刊于1995年,是由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主办、国家教育部主管

  2018年5月,習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根本任务和共同使命。习近平同志同时指出,要完成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需要抓好三项基础性工作: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1]。教学体系是构成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体系中,课程设置是重要载体。作为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体育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学科使命。体育课程不仅是高校教学的一部分,更是为社会提供身心健康的优秀人才的重要保障[2]。

  相比较专业设置的学校整体规划性,大学体育课程项目开设的自主权大多下放到体育院系。通过对我国15所民族院校体育院系负责人的访谈可知,大学体育课程项目开设是由二级学院根据校情、院情自主决策,然后上报学校教务部门备案,再由教务部门通过课表的形式加以确定。体育课程不仅是知识的集成,也是文化的凝聚。理想的多元体育文化整合教育应该是中外体育项目的均衡设置,但是由于主客观以及现实与历史的多种因素,目前我国民族院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整体上未能达到多元体育文化整合教育的理想状态。本文通过对我国15所民族院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情况的全面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优化策略。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15所民族院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情况为研究对象。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 民族院校的数量的确很少, 但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却不可取代[3]。民族院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4]。本文调查对象定位于狭义的民族院校,即校名为“民族学院”或“民族大学”。根据教育部官网统计显示,截止到2017年5月底,全国高等院校中校名带有“民族”字样的学校有36所。同时根据国家民委官网统计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底,在“民族院校概况”名单中的民族院校有17所。综合两份院校名单,本文确定15所民族院校为调查对象,具体名单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通过互联网、图书、学位论文、学术期刊等收集、整理撷取所需文献资料。

  1.2.2 调查法

  (1)专家访谈法。通过对调查对象15所民族院校体育学院(或体育部)负责人进行面对面访谈或电话访谈,了解和获取体育课程项目开设情况及原始数据。

  (2)实地调查法。根据研究需要,有选择地对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學、贵州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大学等民族院校进行实地调查。

  (3)问卷调查法。设计制定《我国民族院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情况》调查问卷,发放对象选择为中南民族大学大二年级学生(基于二点考虑:一是本校学生问卷发放、填写、回收质量较高;二是大二年级开始选修课程,这样更能体现自身兴趣爱好)。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接受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经历、对民族传统项目认知情况、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学习态度、最喜欢的体育课程项目开设等几个变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中南民族大学大二学生进行随机抽样600人进行问卷发放,有效问卷585份,有效合格率97.5%。其中男生195人,女生390人。

  1.2.3 数理统计法

  对通过专家访谈、实地调查以及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录入,继而进行量化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民族院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现状

  课程,简单地说就是课业及其进程。它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的纽带,是实现学校教学目的的载体,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保证。与此同时,课程与文化联系紧密,相互促进。课程与文化关系的基本命题是:课程是文化传承的工具[5]。作为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体育课程同样具有教育先进性和文化鲜明性。从广义上说,体育课程是文化的一部分,体育课程既传递与创造社会文化,也受社会文化的规范和制约;从狭义上说,体育课程是文化传递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6]。高等院校体育课程引入民族传统体育有助于大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他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促进大学生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7]。民族性是民族院校最鲜明、最突出的特性,这一点在民族院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上也得到了相应的体现。相比较其它普通高校,我国民族院校在体育课程项目开设上更好地体现出“多元体育文化”特色,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加丰富和多元,这也为多元体育文化整合教育奠定了课程基础和文化氛围,见表1和表2。

  2.2 我国民族院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存在的不足

  由表1、表2可知,在项目开设上,我国15所民族院校体育课程整体上体现出较为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多元体育文化属性特征,但同时课程项目开设上还存在一些不足。

  2.2.1 中、外项目开设比例不平衡

  依据项目的来源,可以把我国民族院校体育课程开设的项目分为几个类别,主要有:第一类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国内),如太极拳、武术等;第二类是现代西方体育项目(国外),如网球、足球、乒乓球、篮球、羽毛球、排球等;第三类是亚洲其它国家体育项目(国外),如瑜伽、跆拳道等。其中第二类和第三类都属于外来项目。通过中、外项目比的统计显示,可以进一步说明我国15所民族院校在体育课程项目开设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

  由表3可知,尽管调查对象的15所民族院校体育课程的项目设置整体上体现出多元体育文化整合教育特征,但是不同学校之间在中、外项目开设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随意性。在公共体育课程项目开设上,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最多的是广西民族大学,共有14项,而最少的只有2项,少于等于5项的院校有8所。我国民族院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设置尚且如此,其它非民族院校就可见一斑了。另外,由表4可知,在14所开设有体育专业的民族院校中,在专业课程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比重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开设最多的是广西民族大学,总共开设了15项,而有的院校则没有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少于等于5项的院校有7所院校(不包括大连民族大学)。

  2.2.2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认知度不高

  通过调查得知,15所民族院校大学体育课程开设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选修制,即大一新生一进校就自主选择体育课,这里面又包括两种组合,一种是一次性选课,即选一次上两年,另一种是一年一选;第二种是结合制,即必修与选修相结合,也有两种组合方式,一种是选修两学期、必修两学期,另一种是选修三学期、必修一学期。

  通过访谈调查民族院校体育院系负责人以及问卷调查中南民族大学在校学生得知,在校大学生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知度较低。这种认知度与高中阶段体育教育的内容不无关系,绝大多数学生反映高中阶段没有接触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中南民族大学大二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这一比例为88%,而选择高中阶段开设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比例仅为12%。

  而在回答你所知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时,86%的学生选择了知道一点点,主要集中在武术、太极拳、毽球、摆手舞等项目。尽管部分同学能说出蹴鞠、押加等项目名称,但是不知道汉字如何书写,于是只能用汉语拼音代替。而对于现代西方体育项目则有100%的学生能够熟练地说出自己熟悉的的项目名称,并且每位同学都能够明确说出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见表5)。

  2.2.3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学习态度不积极

  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态度是教学效果的的客观反映,也是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观感受。课程是连接师生、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载体。相比较中小学生,大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学习态度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影响课程学习态度的因素,既有学生兴趣爱好、自身条件等主观感受,也有课程本身以及教师教学方法等客观因素。通过大二学生对大一年级所学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毽球)课程学习态度的问卷调查得知,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学习态度积极性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见表6)。

  2.2.4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是大学的战略性资源,一流师资队伍是建设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关键因素[8]。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人才培养,而师资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招。作为大学完整教育的组成部分,大学体育同样离不开高水平师资队伍的人才保障。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我国民族院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的检视与优化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tiyujiaoyu/49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