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伦理失范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新闻传播发布时间:2021-10-23浏览:

  摘要:新闻媒体自出现起,就一直是现代社会舆论宣传的关键渠道。除要向群众传播信息外,新闻媒体在社会層面上还承担一定的群众引导与服务作用。在目前信息时代下,一种伴随互联网等技术发展的新媒体开始产生。相交于传统媒体新闻报道,新媒体技术下的新闻报道具有传播快,时效性高、受众多等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新闻媒体的发展。新闻媒体报道一定要具有公信力、权威性,且对新闻工作者专业性、素质等提出较高要求。但从实际情况看,当前一些新闻报道存在伦理失范等问题,这不仅扰乱社会风气,而且可能引发一些严重后果。基于此,本文对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伦理失范的现象及原因进行分析,在提出新闻报道的原则及责任约束的情况下,进行对策研究,希望为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规范提供一些可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报道;伦理失范;对策

新媒体论文

  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下,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在这种背景下,科技进步带来媒介环境新变化,终端的普及给人们的媒介接触方式带来深刻变革,微博、微信成为重要的社交平台,传统媒体也纷纷将业务扩展到新媒体领域。[1-3]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的大众传播生态,还正在颠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传播理念、传播规律,进一步改变人们既往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人际交流方式,并昭告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单向性的生产-传输-接受-反馈模式面临重组。[4,5]人们获取信息变得越来越方便,同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道德思维也会受到媒体的影响。在新的媒体环境下,由于缺乏行业统一规范,使当前新闻报道乱象频出,反映在新闻报道中则体现为虚假新闻、新闻庸俗化、新闻歧视等现象,这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协调,而且还腐蚀新闻行业的公众口碑和社会形象。社会不断发展,各种社会思潮层出不穷,电视新闻报道的伦理失范现象越来越严重。付费新闻的出现、报道内容的粗俗化、隐私权的侵犯,使整个社会风气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我国健全的道德体系建设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美国新闻学家赫尔顿说过:“在新闻领域里面,没有哪个问题比新闻伦理问题更重要,更难以捉摸,更带有普遍性了。新闻伦理是新闻从业者行进过程中永远无法回避的一堵墙”。[6]因此,探索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伦理失范现象,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1 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失范现象

  1.1 发布未经核实的消息

  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媒体在报道时应确保来源的真实性。同时,新闻媒体肩负着保护公众知情权的责任。[7]如实、客观地报道事件进展情况,是刑事新闻报道的恰当含义。然而,由于信息的开放性和把关环节的缺失,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制作、传播假新闻的重要渠道。自媒体的繁荣为假新闻的生产打开了便利之门,成为谣言的温床。当李牟牟在互联网上流传的时候,香港华南晨报的编辑们在微博上张贴了一张小学毕业照,并特别指出照片中前三名的位置是犯罪嫌疑人李牟牟,从而质疑李牟牟的年龄伪造。新闻发布后,包括新华社在内的多家网络媒体立即转载了这一消息。后来,有人证实,照片中的学生不是李牟牟涉嫌轮奸,而是一名同名学生。在李某事件中,许多新闻媒体对客观事实进行主观判断。人工“制造新闻”不仅有助于实现公众的知情权,而且是一种对公众的误导和欺骗。201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司法解释,划定了网络言论的法律边界:谣言信息被转发达500次可判刑。然而,这仅仅是惩罚性的规定,缺少预防性机制,难以从源头上杜绝虚假新闻。

  1.2 报道用语使用不当

  陈立丹教授指出,刑事新闻报道中使用的词语要科学严谨。尤其是涉及法律问题时,不应情绪化,禁止使用不恰当的形容词和副词。[8]李普曼还指出,由于受众的偏见、缺乏关注和无知,人们通过媒体获取信息,在头脑中形成形象,往往是扭曲和不完整的。[9]由于社会对未成年人话语的信任度过高,一旦被媒体放大,未成年人作为弱势群体的话语将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从而给未成年人带来不必要的公共压力[10]。

  2007年12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广播台一名13岁的女学生在一篇题为“净化网络视听环境迫在眉睫”的新闻中对摄像机说,上次我查看信息时,突然弹出一个窗口。它很黄暴,我很快就把它关上了。这个词来源于一个小口,引起网民对女孩对“黄色”和“暴力”概念的理解产生怀疑,认为这个表达有很强的迎合报道的色彩。这一指控使女孩成为公众批评的对象,受到网民的攻击。

  部分新闻中甚至出现了“标题党”的现象。通过标题吸引受众的眼球,使报道看起来更具权威性,使用煽情的语句、夸张的手法、恐吓的基调,然而却与事实脱节的新闻标题。[10]这类新闻适应了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的特征,往往会选择迎合当下社会情绪的、有争议性的、风头正劲的人物或事件进行炒作,还打色情的擦边球。例如,将报道房价上涨的新闻标题改编为《房事压力下的都市男女》。这种“标题党”新闻的存在会歪曲事实,扭曲报道者原意,既欺骗了受众的感情,又污染了媒体环境,不利于新闻报道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环境,长此以往,必然会威胁到媒体公信力。

  1.3有偿新闻的出现

  有偿新闻指的是新闻采编人员以出资人的需求为基础报道的新闻,其中也包含了新闻工作者以不正当的方式主动索要报酬。电视新闻报道需以客观公正作为主要原则,这是成为媒体从业人员的基础。[11]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媒体素质逐渐朝参差不齐的方向发展,一些媒体以利益为目标,向当事人及相关部门进行新闻报道费用的收取,有些还出高价,由于当事人和相关部门未给予媒体人所需的费用,使得一些必要信息就此被隐瞒。而与此同时,很多缺乏新闻价值的报道却由于新闻从业人员得到了费用而被大肆报道,这对于新闻报道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拉低了其纯洁度。有偿新闻属于新闻事业的一大挡板,但因受到利益的影响,使得该情况一直存在。

  1.4 报道内容庸俗化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很多电视新闻栏目为提高收视率,吸引大众观看,过度强调节目的猎奇性。一些“颜色新闻”常能“脱颖而出”。所谓颜色新闻,是指有意渲染色情、暴力凶杀和病态心理的“黄色”“黑色”和“灰色”新闻。[12]一些网站为了吸引用户的眼球,用“性感”来装点自己的新闻,这些网站用性、裸体、美女、奸杀、施暴、绑架、淫秽等敏感元素相互组合,呈现新闻。在面对自然或者人为灾难事件时,有些新闻媒体为了追求真实感和现场感,将镜头直接对准遇难者,详细报道灾难现场细节,却忽视了媒体应有的人文关怀。还有的故意将家庭纷争画面以及血腥的暴力场面展现在荧屏上,这些内容不仅庸俗化,同时毫无意义。时间一长,观众每次打开电视映入眼帘的便是争吵,都是一些没有丝毫意义的采访与探视,即使刚开始会让观众感到好奇,但之后便会引来反感。部分电视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采编或者报道时,缺乏情感,总是以一副冷漠、讥讽等态度进行访谈及报道,降低了民众好感度,有时还会引发被采访对象的反感情况。尤其是在报道一些家庭纠纷内容时,部分记者不仅没有深入的剖析事件真相,对纷争进行调节,相反,其还以一种看热闹的态度在旁观看,有时还讥讽对方更用力的闹,这便是新闻报道媒体失范的主要表现之一。

  推荐阅读:宁波新闻专业职称评审条件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伦理失范问题及对策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xwcb/60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