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本科格式(两篇)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应用文范文发布时间:2017-03-20浏览:

  2017年的毕业季即将来临,各个院校的毕业生还是准备自己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结束大学学习生活的作业,同时也是走向社会的一个桥梁,因此一定要准备毕业论文的相关工作。下面是小编整理了2017年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本科毕业论文格式

》》》点击投稿《《《

  本科论文范文一

  专业认证与本科教育教学

  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其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以及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已经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同时,高等教育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需求类型的深刻变化。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的培养大多体现在教学中,高等教育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教育教学和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能否有效地联系起来是关系到高校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作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措施的专业认证是二者的粘合剂以及催化剂。因此,研究专业认证和本科教育教学具有必要性。

  一、专业认证的概念

  专业认证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对专业性教育学院及专业性教育计划实施的专门性认证,由专门职业协会会同该专业领域的教育工作者一起进行,为相关人才进入专门职业界从业的预备教育提供质量保证。专业认证是承认高校开设专业是否符合预先制定标准的质量保证过程,这个过程注重的是被认证专业之后的改进和完善。

  专业认证具有开创性,它打破常规,建立前所未有的、具有国际可比性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它具有公平性,专业认证的实施遵循一套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具有与国际公认工程教育质量的等效性。专业认证将成为工程教育界与工程界沟通的固定渠道,从而不断提高工程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对工程界的适应性和前瞻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参与国际交流,实现国际互认。

  二、专业认证在本科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对高等教育质量关注程度的提高,高等教育的评估和认证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并得到充分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趋势和热点。专业认证作为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手段之一在本科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加深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全面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培养时代所需、社会所需的知识能力型人才的前提和保障。专业认证是一个保证工程技术行业的从业人员达到相应教育要求的过程,是实现工程教育水平和职业资格相互认可的重要措施。专业认证工作是职业工程师认证工作的基础,职业工程师专业认证的基础是职业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职业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是由高等工程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专业认证的核心之一是能力导向,专业教育评价“基于产出产品的质量”,即毕业生的质量。而高等工程教育以“能力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养成素质。通过专业认证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产业发展的适应性。

  (二)促进教师自身素质持续提高

  教师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和核心要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高水平教学的基本保障。专业认证要求教师政治、业务素质好、水平高,促使教师明确他们在专业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并设法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为专业建设持续发展提供契机和推动力

  认证乃是对于高校或其所设专业的一种社会公证,或者说,承认高校或专业的工作业绩,证实其教育质量和总体发展均达到了一定水准,有资格得到教育界及其为之服务的公众的信任。专业认证通过对专业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估,从而促使专业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另外,它向公众提供专业教育质量的权威判断,引导并促进高校学科专业的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其社会影响力会得到增强,会吸引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报考,形成办专业的良性循环。

  三、在教育教学中贯彻专业认证

  专业认证将会把准高等教育发展的脉搏,对专业教育加以规范和指导,保证专业教育的质量,进而促进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教学应该贯彻专业认证的指导原则,方能办好社会满意的专业,下面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专业与课程设置

  专业认证提出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引导了高等教育办学以企业为导向的观点。企业与学校都必须达成人才培养是维系企业生命力的基础这个共识。专业设置要适应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规划,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人才需求。

  课程设置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满足预期的毕业生能力要求。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课程结构比例科学合理: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含外语)约为总学分安排的15%;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约为总学分安排的15%;工程基础类课程、学科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约为总学分安排的40%;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约为总学分安排的25%。

  (二)实践环节

  理论教学解决知识传授,实践教学促进能力培养和素质的养成。专业认证要求高校必须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除在校内开展实践教学外,还要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动手、综合、实验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

  毕业设计(论文)要尽可能紧密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力、工程意识、创新意识等。

  (三)师资队伍

  具有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的教师数量和符合学校现状和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教师整体结构;有适当比例具有工程经历的专职教师,有一定数量的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力度,出台配套政策,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学校要为教师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注重培养青年教师,注重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培训,以提高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质量。   (四)支持条件

  教学经费有保证,总量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学设施如教室、实验室、实习和实训基地、信息资源等相关设施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具有稳定的校企合作伙伴,吸引企业积极参与专业的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工程实践机会和条件。

  此外,专业的招生就业上要有保障。进口和出口质量要过质量关。建立内部、外部质量评价机制和比较完备的毕业生跟踪反馈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基于专业认证的车辆工程本科教学实践

  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及汽车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类型提出了新要求,迫切要求高等学校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广西科技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是在柳州市政府、柳州汽车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创办起来的自治区高校中唯一一个车辆工程本科专业,所属学科也是广西科技大学唯一的一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该专业多年来坚持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努力办出以自治区级车辆工程重点学科为龙头、柳州汽车产业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把汽车专业建设成为学校品牌专业,广西的知名专业。专业办学规格定位为:立足柳州,服务广西,面向全国,服务基层;着重针对广西汽车人才市场,依托柳州雄厚的汽车工业基础,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办出特色,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具备现代汽车工程或其它机械工程方面基础理论及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车辆工程专业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课程体系包括社科人文、外语、数理、力学基础,计算机技术以及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课程,体现了文理渗透,专业传统基础与现代技术的渗透相结合,整体优化,结构合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根据社会需求作弹性调整,反映在课程体系上增加了不少反映汽车底盘、汽车车身工程新技术以及现代汽车电子控制新技术的选修课程。本专业教学计划全部课程共64门,在专业教学计划中专业分为两个方向,汽车底盘方向总课程为60门,专业课与学科基础课有46门课,占76.67%,选修课程为25门,所占比例为41.67%,而且课程品位高,授课质量良好,至少有5门课程体现了文理渗透。具体实施中,四年本科前三年不分专业方向,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完全相通,第七学期为专业方向课,第八学期为毕业实习和设计。

  车辆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模目标中,充分发挥校企资源优势,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汽车实验室开展开放性实验。开展专业技能“尖子生”的培训模式,使学生具备较高的专项操作技能。培训方向有:电焊技术;钳工技术;汽油机、柴油机维修技术;先进汽车诊断仪使用技术;汽车四轮定位等。实行“赛课合一”的创新实践教学,以课外科技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车辆工程专业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是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及企业的实际需要加以完成的。

  汽车学院获得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授权的汽车维修专项技能认证培训资格,给本校学生提供了参加汽车维修专项技能认证培训的机会,培训结束后参加考试,考试合格人员统一颁发OSTA(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证书。该证书等效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汽车技能认证培训使在校学生在学习之余掌握相关维修技能和技术,提高了实际汽车维修技能。

  车辆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已初步形成以老年教师领头、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老、中、青”年龄结构配置合理的师资梯队;形成了学历结构逐年高层次化的教学团队。学院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学历教育和进修培养、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至今,先后派出了20人到国内外进修,教师全都具有硕士学位。团队教师中的博士学位的比例也在增加。

  经过多年来的教学改革,团队进行的车辆工程优质专业建设得到了国内同行与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年来,专业招生人数逐渐递增,由2003年96人增加到2013年280人,目前在校生达1500名,且新生第一志愿报考率达100%。近三年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平均当年就业率为98%,排位居全校各专业前列。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五、结语

  专业认证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也是各高校促进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契机。因此,搞好专业认证工作对于高校专业建设和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高等院校应该设法完善专业认证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秀华.就业市场准入与高校专业质量认证制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14.

  [2] 毕家驹.中国工程学位与工程师资格通行世界的必由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1998(1).

  [3] 李茂国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注册工程师认证制度的基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29-33.

  [4] 韩晓燕,张彦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及其对工程教育的影响[J].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8(1):86-89.

  [5] 张选民.关于高等教育认证机制的研究[J].教育研究, 2005(2):19.

  [6] 李杼机,沙淑清.关于构建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9):38.

  [7] 蒋宗礼.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标解读[J].计算机教育, 2008(13):10-13.

  [8] 赵婷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特点[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1):83-85.

  [9] 张志英,王启明.专业认证与工程教育体制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2):46-48.

  本科论文范文二:高校本科生科研项目如何进行

  科技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潮流,其核心是人才战略。在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本科生科研计划逐渐受到我国研究型大学的重视。

  在美国,最早的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是在20世纪20年代,当时加州理工学院组织少数本科生参与了化学领域的研究,不过这只是个别行为,并没有受到重视。1969年,MIT创立了著名的“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并成立了独立机构对其进行运作、管理与推动;1978年,美国部分高校的教授发起成立了本科生科研理事会,致力于推动自然科学、数学和工程领域的本科生科研活动;1987年,美国国家本科生科研大会成立,弥补了本科生科研理事会在活动领域的局限性,这些组织的成立推动了本科生的科研教育,对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美国科学基金会、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等,通过提供资助和政策研究,有力推动了美国本科生科研教育的发展。

  在我国,1995年清华大学借鉴MIT经验推出了本科生科研计划,成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先行者;之后在部分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呼吁及政府支持下,研究型大学创建本科生科研项目的数目逐步增多。除清华大学外,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36所高校在2006年也相继成为了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试点。

  伴随本科生科研计划的开展,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被提出,即如何评估高校本科生科研计划对参与者的影响?在美国,多所高校已经启动本科生科研的评估工作,了解科研带给参与者的收获,然而在我国该项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CNKI统计显示,截止目前为止,我国仅有60余篇关于本科生科研教育的文章,其中只有5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现状进行了描述,只有1篇调查了本科生科研计划对参与者是否产生了影响。鉴于此,本文采用全新的方式,将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影响进行细分,以参与者参加科研项目的次数作为参照样本,采用敏感性分析解决科研次数对人生目标清晰度的影响,通过趋势图描述参加科研对参与者人生技能地增强,通过柱形图分析科研项目对课程学习能力的促进。最后,本文针对科研项目中存在的问题,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解决的措施。

  二、研究方法

  笔者参照霍华德・休斯顿医学研究所的问卷模式,结合某医学院的自身特点,制定了调查问卷。为保证问卷的准确性与可行性,笔者根据专家建议以及部分受访者意见对问卷进行修改,使其更加容易被接受。最终的问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如年级、学制、课题来源、立项人次数等;第二部分设有20个问题,要求受访者对本科科研经历对个人能力的影响进行评估,并按“1=no gain,2=small gain,3=moderate gain,4=large gain,5=very g ain,0=NA or prefer not to answer”的标准进行打分。

  本文调查对象为某医学院2007年至2008年间入学的本科生,问卷共发放100份,回收70份,有效问卷65份,有效率92.86%,调查效果较佳。

  三、研究分析

  首先对问卷调查进行整理,将参与者参与次数作为样本点,对其中的奇异样本进行剔除,对参与次数的人数、性别等进行统计,并对得分进行均值求解,降低误差影响,对其中的缺失部分结合专家建议与统计方法进行补充。

  (1)在明白知识是如何构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明白科学家怎样认定所需的支持证据、学习你这个领域的伦理道德行为、学会独立工作等方面学生能力得分的变化主要集中在10%以内,鉴于此,作者认为科研项目参与次数的多少对于参与者这些能力的提升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

  (2)在科研过程中,参与者在培养高效表达的技巧、科学书写的技巧、自信、明白科学家是怎么思考的、成为学习团队一份子等方面的能力会随着科研次数的增加而逐步提高。这些指标的具体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3)参与者在科研过程中的职业道路清晰、结果分析的能力、研究过程中克服障碍的能力、做深入调查的敏锐性、明白你所在领域的研究过程、明白科学家在怎样解决真正的问题、分析数据/信息的能力、认识科学、学习实验室技术、阅读和理解初级文献等方面的能力波动较大,经调查,主要原因是前期项目宣传不足,部分学生项目跟风,对科研的认知不足,参与科研的态度不够端正等。

  3.课程影响

  通过对参与者科研次数的统计,得到了图2,从图2中可以得到:随着科研项目参与次数的增多,科研项目对课程方面学习的影响程度越大。

  四、结论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本科教育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针对以上结论,作者提出如下措施:

  1.加强本科生科研计划的宣传力度,扩大参与面以及交叉面

  本科生科研计划从无到有,逐年增加,但是参与者的盲目性、跟风性使得项目持续性不够,最主要原因是参与者觉得该项目与自己认知不符,对自身提高不足,因此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一对一”帮扶、开办讲座等帮助学生了解科研项目。

  2.提高项目针对性

  本科生科研项目基本为两种:一是教师设立项目,二是学生申立项目。国外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形式丰富,诸如本科生科研辅助项目,弱势群体项目及研究生导向项目等,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组织的“本科生暑期研究计划”,专门针对那些有意攻读博士及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的本科生,该项目不仅包括研究,还有关于学术生涯的探讨及申请研究生院的技巧等。同时,学校应充分的结合社会实践,让科研参与者与社会接轨,发挥参与者的积极性,让参与者可以更充分地了解该项目的发展现状,从而更好地培养参与者的科研敏感性以及知识的搜集能力。

  3.调动参与者积极性

  科研项目的主体包括学生和指导教师,但最主要的是学生。在科研开展过程中,校方应充分发挥校方优势,让学生广泛地涉猎,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科研创新性,调动学生与导师沟通的能力,从而让参与者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科研的目的性。

  参考文献:

  [1]Andrew L.Zydney,Joan S.Bennett,Abdus Shahid,et al.Impact of under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 in engineering[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2,91(2):151-157.

  [2]李华,蒋华林,刘西蓉.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模式比较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2,44(4):87-89.

  [3]张秀军,于玉领,沈琼.医学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训练的探索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8(3):54-55.

  [4]曹淼孙.美国休斯顿大学本科生科研“REU计划”的实践与启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1,27(2):170-174.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2017年本科格式(两篇)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yingyongwen/41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