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引发的职业替代风险与职业教育应对策略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职业教育发布时间:2019-04-23浏览:

  【摘 要】随着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职业替代的类型、程度及时间是其风险的三个主要体现。就具体的职业替代风险而言,职业替代类型在不断扩展、替代程度在不断加深以及替代时间在不断缩短。职业替代的类型、程度及时间分别对当前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职業通用能力培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此,应该做好风险管理、建立动态专业设置机制、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建构职业通用能力培养体系以及变革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减少智能技术引发职业替代风险对职业教育的冲击。

  【关键词】智能技术;职业替代;风险;职业教育;挑战;策略

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替代的风险是智能化时代机器人换人的基本趋势,其对人类工作岗位的取代,严重波及到社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2017年,英国牛津大学与美国花旗银行联合发布了“科技发展、社会就业与智能化行动”的报告,该报告认为在未来的20年时间内,全球劳动力市场必将受到智能化技术的严重威胁,智能化机器人在很多岗位将会取代普通的劳动力。按照这个报告的预测,这一取代趋势在美国将会达到48%,在英国将会达到36%,而在中国则会达到78%。[1]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智能技术发展规划的通知”,该通知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是影响全球及全人类的颠覆科技,不仅会对产业结构、人们素质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也可能会对社会就业结构带来革命性变化,需要各级政府、各类学校高度重视,认真做好风险评估,以应对智能技术带来的就业风险挑战,尽量降低对人们就业造成的威胁。由此可见,应对智能技术带来职业替代风险,保持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就业的基本功能,是职业教育在智能化时代发展中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智能技术引发职业替代风险的理论依据

  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智能机器人能够替代普通劳动者的职业岗位,给劳动力就业带来了挑战与冲击。对于劳动者而言,其需要了解职业替代到何种程度,何种职业最容易被替代。

  1.职业替代的类型:马克思分工理论

  马克思曾言,在社会交往及社会关系扩大的情况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会加速社会分工的发展,促使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2]机器本是社会分工中的一种基本生产工具形态,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在机器的作用下,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急剧提升,进而又会产生新的劳动工具与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工具与生产关系的复杂化,反过来加速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人的大量出现,意味着社会生产工具与生产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方面,智能机器人的出现使得生产、服务过程中那些处于较低层次的脑力、体力劳动因为其简单性与重复性的特点,其可以轻易被智能机器人所取代,导致了职业替代的类型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人们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挖掘新的岗位与劳动需求,进而设计出更高层次的生产与服务过程,拓宽新的职业来源。

  2.职业替代的程度:德雷夫斯的技能获得理论

  1965年12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教授休伯特·德雷夫斯以兰德公司顾问的身份,发表了编号为P-3244的“人工智能与炼金术”的研究报告。在这个研究报告中,德雷夫斯提出了人类技能发展的七个阶段,即初学者、高级初学者、胜任、精通、专家、大师以及实践智慧阶段。[3]按照他的理论,随着人类技能发展阶段的不断上升,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的取代程度相应减少。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机器人对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样也在加深,即便是当前人类复杂劳动,智能机器人也能操作。可以预见,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人对人类职业替代的程度是在相应加深的。

  3.职业替代的时间:摩尔定律

  1965年,因特尔公司的创始人戈登·摩尔在当时做出了惊人的预测,他认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单位成本上的集成电路能够容纳的电子元件数量将会每年按照一倍的速度增加。这就是著名的摩尔定律。到1975年,摩尔按照当时电子学及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将这个时间从每年增加一倍修正为每两年增加一倍。摩尔定律对电子元件数量的判断,表明了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是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其增长速度之快令人难以判断。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信息技术在演变中的时间规律。今天,摩尔定律所预测的信息技术变化速度已经完全实现,甚至比他当时预测的时候还要快。[4]从这个意义上看,摩尔定律所揭示的信息技术变化的时间规律,完全可以适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过程,进而使得智能机器人对人类职业替代的时间在不断缩短。

  二、智能技术引发职业替代风险的具体分析

  1.智能技术导致职业替代类型日渐广泛

  显然,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职业替代的类型在增加,范围在扩展,人类三次产业的很多岗位均有被智能机器人替代的可能性。在美国,当前智能机器人已经在农业、工业与服务业三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当前正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工业机器人在多个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对工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替代趋势呈大规模的上升。在全球范围,工业机器人生产的数量在不断增长,说明了其在工业各个领域应用的广泛性。最近几年,美国向中国出口的智能机器人增长速度极快,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机器人市场之一。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特别是在一些低端的制造业领域,工业智能机器人的“上岗”呈现井喷式的增长。比如浙江省在“十三五”规划中,计划每年改造或升级5 000个智能机器人生产线或生产工艺,五年内的投资总额高达5 000亿元,改造或升级完成后可以替代近200多万个普通劳动者的工作岗位。

  2.智能技术导致职业替代程度在不断加深

  有学者认为,职业替代程度有层次之分,整体上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次:智能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率超过了70%,就属于是高度替代;在30%—70%之间是属于中度替代;低于30%属于低度替代。[5]不同替代层次对职业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人们职业危机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具体而言:第一,智能机器人替代程度较低的职业,主要是因为其劳动者具备高度化的专业知识,具备复杂化的操作过程,还具备适应技术变革的创新精神以及能够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意识来解决问题的实践途径。

  第二,替代程度居于中度的劳动者一般能够解决复杂问题,但在技术技能经验及掌握程度方面还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与行为。第三,替代程度较高职业的特征也极为明显的,如该岗位的重复性较强,大部分是重复的单频作业模式;职业技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平稳的,没有太大的变化;职业危险程度较高,作业的环境较为恶劣。从这个角度看,智能机器人对人类职业的替代程度是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劳动者的工作岗位特征与职业替代之间的关系。

  从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历程看,第一代机器人完全实现了按照事先设定程序对人类活动的重复与再现,使其对于那些重复性较强、呈现出静态稳定性的职业有较高程度的替代。第二代机器人具备人类设计的完整感知能力以及自我按照程序调整的能力,其能够解决一般的复杂问题,对依赖于人复杂情感的职业同样会造成替代冲击。第三代机器人完全实现了智能化,其能够按照预先设计的指令来自我调整任务模式,具备了完整的自主学习、自我认知、自行决策以及自我修复的能力,其对当下替代程度较低的职业也会造成冲击。

  推荐阅读:《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季刊)创刊于2007年,是由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办刊宗旨是跟踪社会经济前沿,刊载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智能技术引发的职业替代风险与职业教育应对策略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zhiyejiaoyu/47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