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劳微观社会理论视角下师徒关系互动的质性研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职业教育发布时间:2021-04-18浏览:

  摘 要 师徒关系对学徒职业生涯发展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具有重要价值。以华莱士“科学环”为研究思路,基于布劳微观社会交换理论视角,将师徒互动过程分为五个部分:社会吸引学徒的高期望与师傅的低回应;报酬的交换——学徒的热情消减与师傅的静眼旁观;权力竞争——学徒的顺从与师傅的控制;权力分化——学徒的角色动摇与师傅的权力深化;整合与对立——师徒角色的稳固与决裂。为构建良好而稳定的师徒关系,避免师徒关系互动中的权力冲突,应从宏观层面完善国家法律约束机制,明确企业职业教育责任;从中观层面制定企业型师傅选拔奖惩机制,克服师徒知识共享敌意;从微观层面制定精细化培养方案,提升学徒培养效能。

  关键词 微观社会理论;师徒互动;师徒关系;社会交换;学徒制

职业教育论文

  一、問题的提出

  学徒制作为一种古老的职业教育形式,在技术传递和劳动力再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历来被人们认可与沿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学徒制,先后经历了“试点阶段”“试点总结阶段”和“全面推行阶段”的演进历程。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的印发,标志着从国家层面开始尝试推行现代意义上的学徒制试点。为积极回应上述文件要求,教育部和人社部相继在部分试点省份和单位推行各具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历经近4年的实践探索后,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提出要总结两种不同形式的学徒制试点工作经验,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为进一步普及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并推广学徒制试点工作的经验,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提出,要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以培养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

  无论学徒制如何演变,师徒关系是学徒制中最基本的关系,始终贯穿着学徒制的变革过程,对学徒职业生涯发展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具有重要价值[1]。本研究将师徒关系定义为“具备丰富工作经验的员工与工作经验欠缺的学徒之间所形成的依附于师徒角色的人际交换关系”。近40余年的学徒制研究成果表明,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师徒关系,都可以给学徒的职业发展带来所需的正面技术支持、社会支持和心理支持[2]。崔琦认为,师徒关系是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的人才培养与开发方式,可以促进个体组织社会化的实现[3];Allen认为,良好的师徒关系不仅可以促进学徒的职业成功、提升其工作绩效和敬业度,还会降低学徒的离职倾向[4];韩翼认为,师傅可以从师徒关系互动中收获物质报酬和精神报酬[5]。但面对企业内部和外部形形色色的利益与情感冲突,师傅在指导学徒过程中的各种负面行为层出不穷,学徒制也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人际上的挑战。由此,学术界开始从只注重学徒制积极的一面,转变为探索师徒关系中不成功的内在机理。但已有文献主要聚焦于师徒关系的特征,对师徒关系互动如何影响学徒的学习过程等动态性特征少有研究。

  构建良好且稳定的师徒关系,是保证师徒之间技术技能有效传承的关键。基于此,本研究以华莱士“科学环”为研究思路,基于布劳微观社会交换理论,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师徒互动过程进行探索性分析,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对策与建议,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师徒互动关系中出现的对立或冲突,进而提升学徒制育人效能。

  二、研究思路:华莱士的“科学环”

  社会活动和社会现象具有不稳定性的特征,导致其规律呈现复杂多样。学徒制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和社会现象,在师徒互动关系中充满了各种不稳定性,导致理论表现形态难以有效把握。经济学家林毅夫在《论经济学方法》一书中指出,无论是经济学、自然科学亦或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其所要解释的现象背后均有各种变量组合成的简单逻辑体系;理论是一种抽象而非现象本身,它是用来解释现象的。一个理论要成为一个科学理论,需要具备两个一致性条件:一是理论的内部逻辑必须是一致的;二是理论所演绎出的推论应与理论所需要解释的现象保持一致[6]。因此,在研究师徒关系互动过程中,为保证理论研究的一致性,有必要遵循一定的逻辑体系,其中,美国社会学家华莱士在《社会学中的科学逻辑》一文中提出了用于阐述社会科学研究逻辑过程的“科学环”,见图1,较好地反映了科学是基于某一学科理论与实证研究相互作用的过程[7]。

  华莱士“科学环”是一种规范的科学研究模型,一般分为两个研究入口路径:一是实践路径。研究人员先从观察或记录所需研究的事实入手,将观察到的事实进行系统描述和记录,提炼形成概括性经验,在形成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生成一种新的理论,将新生成的理论进行归纳演绎,形成对未知事物的规律假设,再通过观察等手段进一步验证生成的假设,最后得出相应结论。二是理论路径。研究人员从现有的理论出发,将已有理论进行归纳演绎,初步形成对所要研究事物规律的某种假设,依据假设对所要研究的事物进行观察,形成一种经验的概括,对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若接受假设则进行归纳形成新的理论;若不能接受,则对现有研究理论进行修改,最终接受所提出的假设,形成一种新的理论[8]。

  本研究借助华莱士“科学环”的规范思路,采用理论路径对学徒制中的师徒关系开展研究。首先,以布劳微观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对五个社会交换步骤进行分析。其次,假设师徒互动过程符合社会交换过程,通过关键事件进行质性研究,分析师徒互动的权利交换过程。再次,根据采集的数据进行三级编码,形成一定的逻辑推论。最后,依据逻辑推论提出对策与建议,从而通过完善师徒互动关系、降低师徒对立或冲突,提升学徒的培养效能。

  三、理论视角:布劳微观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是指行动者被期望能从他人那里获得的并且一般也确实从他人那儿获得回报所激励的一种自愿行动[9]。彼德·布劳(Peter M·Blau)将社会交换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原型,通过分析构成交换的互惠过程,解释社会互动中每个行动者过去和预期的交换报酬以何种方式影响他们的选择、行为以及构成的社会关系[10]。

  推荐阅读:职业教育方面有什么核心期刊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布劳微观社会理论视角下师徒关系互动的质性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zhiyejiaoyu/57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