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时期标准化的引领作用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国际贸易发布时间:2020-04-23浏览:

  【摘要】 本文运用标准化本质和原理,探讨在“新常态”时期标准化对提升产品质量、实现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 标准化;新常态;作用

贸易论文发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标准化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统筹推进,纳入国家基础性制度建设范畴,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健全发展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提升产品质量、实现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标准化对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生产技术水平、实现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至关重要,并且具有引领作用。本文结合实践,对照“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探讨标准化在“新常态”时期的引领作用,对找准标准化的主攻方向,实施好标准化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提质增效”必须依靠标准化

  1.1 经济新常态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提质增效”

  “提质”是“增效”的前提,“增效”是“提质”的必然结果。“提质”就是提升产品质量,企业只有靠过硬的产品质量,才能生存和發展,才能提升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而标准化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根本,或者说质量的优劣完全取决于标准水平。早在90年代,我国领导人就提出过“用铁腕抓质量”,但在我国经济过热的时期,很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作坊、家族和私营企业,标准化意识淡薄,更不懂得高标准才有高质量的原理,没有走抓标准、提质量、创品牌之路,大部分企业靠卖资源、靠需求、靠广告,一旦市场需求饱和,低质产品过剩,这类企业自然就没有了市场,甚至面临被淘汰。相反,一些企业充分认识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标准是质量的前提,抓住标准这个根本,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提升品牌效应,无论经济形势如何变化,始终能立于不败之地。海尔集团的各项产品标准均高于国家标准,其中很多指标也优于世界先进国家标准,正是高标准保证了高质量,也正是高标准才使海尔成为国际化知名品牌,这是我国企业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成功例证[1]。

  1.2 “提质”必须有高标准

  习近平同志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李克强总理指出:“坚持标准引领、法制先行,树立中国质量新标杆。”在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要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标准如何形成对质量的“硬约束”,一是标准自身要“硬起来”,包括高水平的标准,完善的标准体系等;二是行政管理与监督机制的“硬约束”,要加强对涉及通用的基础标准、涉及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生态环境等强制性标准的管理与监督,要强化对自我声明的企业或团体标准是否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的要求,以及对企业产品、过程和服务与自主声明的企业或团体标准的符合程度[2]进行评估检查与监督;三是企业自身的“硬约束”,随着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的步入,企业应自觉地将自我声明的标准作为对产品质量“硬约束”的最主要内容,应自主的将标准制定、实施和监督等一系列标准化活动贯穿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当然应包括对标准的内在技术指标进行深入研究,制定或采用最先进的标准,按先进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不折不扣的实施标准,对企业所制定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各类标准的执行进行全过程监督等诸多内容。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将标准的实施落到实处,才能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并依靠产品质量和特点开发特色产品,将产品质量融入品牌价值,生产出优质、知名的产品。

  1.3 “增效”就是增加经济效益

  毋容置疑,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为了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然而,最大化经济效益不等于是最佳的经济效益,从这一点上说,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增效”,只有依靠标准化。因为无论是标准还是标准化,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以前我国经济增长过快过热,实际上就是企业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忽视了标准化,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处于一种不健康、低质的、短期的利润最大化状态,导致企业经营市场萎缩,没有竞争力,无法持续发展。在“新常态”时期,企业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采用先进的标准,生产优质的产品,创建知名品牌,使企业创造出最佳的经济效益,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推动企业的生产经营走上健康、高质量、长期可持续发展之路。企业价值取向效果对比见图1。

  2 “转型升级”的关键在标准化

  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实现经济结构的再平衡,这就必须对我国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和转型升级。结构调整最明显的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其中,我国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面临的冲击较大,主要体现在制造业比重明显下降,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3],这也是衡量我国综合竞争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以此充分说明,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服务业的领域会更加广泛,不仅指第三产业,而且也包括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即农业和工业制造业。而由于服务业具备重复性、广泛性,符合标准化的原理和形式,所以服务业的发展必然要走标准化之路。首先,标准化直接为企业的各项服务及围绕服务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提供了共同遵守和重复使用的准则,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企业工作效率、服务质量、经济效益的前提;其次,标准化是组织现代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条件,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使服务社会化、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才能使服务活动高度统一;第三,标准化是不断提高服务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标准化工作是企业挖潜、革新、改造、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标准化可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更新服务手段,设计开发新的服务项目,不断提高专业化、规模化水平;第四,标准化是稳定和提供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标准则是衡量服务质量特性的主要依据,没有标准,或者有了标准不严格认真实施,服务的稳定性和质量往往就很难得到保证;第五,标准化是合理利用资源和节约能源的有效手段,标准化可使企业合理的利用资源,降低自身成本,用最少量的投入获得最大且最佳的经济效益,这对于追求资本投入最小化和利润产出最大化的企业而言,采用标准化手段管理服务业无疑是非常有效的;第六,标准化是应对国际服务贸易竞争的有力武器,服务业和科技的发展使服务的技术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促使标准化活动也突破了传统的技术领域向服务领域扩展,服务的标准化对服务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服务标准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门槛。

  推荐阅读:产权导刊贸易论文投稿期刊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新常态”时期标准化的引领作用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guojimaoyi/51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