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院的师德文化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汉语言发布时间:2018-05-28浏览:

  这篇德育文化论文发表了中国古代书院的师德文化,师德建设都是高校教学管理中一项重要任务, 尤其是在当前形势背景下, 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对于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推动作用。高校应正确认识师德建设工作的本质特性和规律, 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来构建一个综合全面的长效机制。
 

德育文化论文

  [关键词]德育文化论文,中国古代书院;师德文化;师德建设

  师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规范、行为和品质的总和。[1]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抓好师德师风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优秀的师德师风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对传统的挖掘、阐释和转化是复兴和重振中华崇高师德师风的重要途径。

  一、中国古代书院师德文化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书院是中国古代士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教书、讲书、著书、刻书、祭祀等各种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2]1,具有“宗旨鲜明、体系完备、成效卓著”等鲜明特点,推动着中国道德价值的历代传承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播。胡适先生在评价中国古代书院的历史重要性时曾说:“在一千年以来,书院,实在占教育上一个重要位置,国内的最高学府和思想渊源,惟书院是赖。”[3]69道德高洁、学识渊博的学者是中国古代书院的灵魂核心,是中国优秀师德和学术的杰出代表。他们以书院为主要场所,进行办学、宣讲和论道,逐渐形成了如宋代象山学派、程朱学派,明代阳明学派、东林学派等中国古代重要的学术流派,对中国优秀的道德文化传承具有深远影响。加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师德文化的内涵,继承和汲取其中积极因素,对当代高校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师道尊严,学范德高”的任教宗旨

  中国古代书院将培养“具有崇高道德的圣贤”作为教育的最高乃至是唯一目标,足见道德教育在书院中的地位。教师作为道德理念的代表者、传承者和开拓者,堪称“人之模范”。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曾说:“古之教者,莫难严师。师严道尊,教乃可施。”[4]1033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师道尊严,严于择师”的传统,在教师选拔上有着严格的要求:“凡书院之长,必选经行脩,足为多模范者,以礼聘请。”

  [5]30中国古代书院山长地位无比庄严尊贵,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的张栻即便主讲岳麓书院,也不敢自称“山长”。在教师选拔中,“德”和“道”是书院教师选用的重要考察因素。书院秉持“正己修为”的原则,将教师自我的修养教育放在首位,认为“成己”才能“成物”,“修己”方能“安人”和“安天下”。同时教师要具有渊博的学识和育人能力。如程颢和程颐认为:“所谓师者何也?曰:理也,义也。”[6]323能为人师者,不但要道德高尚、学术权威,还要具备过人的教学感染力和教学技能,方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二)典型的优秀师德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书院云集了众多在道德和学术水平上具有深厚造诣的学派名家,如曾讲学嵩阳书院的范仲淹、司马光、程颢和程颐等,复兴白鹿洞书院的朱熹,讲学白鹿洞书院的陆九渊,讲学丽泽书院的吕祖谦,讲学岳麓书院的张栻,讲学东林书院的顾宪成等,都是杰出的道德代表和学术代表。他们具有鲜明的共同点,即“敬业爱生,诚实求新,知行合一,传承文化”。生徒们追随着他们的学术观点,仰慕着他们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赴书院求学,向大师们靠拢,逐渐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团体,并不断地进行传承、转化和延伸。敬业爱生,潜心人才培养。中国古代书院教师重视自身学识的养成,认真投入教学事业,讲究“身教重于言教”,全身心热爱学生。

  二、当代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的问题

  高校教师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使命,其师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当前,高校在师德建设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一)教师职业目标唯一性发生变化

  中国古代书院教师将“崇高的道德”作为毕生最高的乃至唯一的追求目标。围绕着这一目标,中国古代书院倡导教师正己修身,自觉完善道德人格,以“安天下”为己任,实现为社会服务的根本宗旨。与古代教育面临的社会背景不同,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师从事的教育活动已成为一个日渐复杂的过程。目标多元化和外部挑战复杂化,使教师职业追求的目的唯一性即道德唯一性发生转化,导致教师行为的重心发生变化。教师综合水平的评价体系中也纳入了除道德水平外更多的因素,如教学效果,科研实绩等,教师在重重压力下分身无术,师德培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减弱。

  (二)师德建设“知”与“行”不统一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教师对教学和学生的专注投入对于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具有巨大的示范性作用。在中国古代书院中,“知行合一”是道德培养的基本目标,也是检验道德培养效果的基本标准。书院教师宣扬的观点多为个人意见并致力于实践,因此具有强烈的道德实践主观能动性。当代社会的教师所宣扬的观念和行为被要求与主流价值观一致,其在教育过程中传达的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职业与生存的需要,但实际的个人行为有时则会表现得与其宣扬的观念不一致,导致言传身教的效果减弱。因此,与核心价值观相匹配的道德观念如何切实有效地落实到教师的道德实践中,进而正向地传递给受教育者是当代高校师德建设中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三)优秀师德文化传承不足

  回顾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模仿欧美模式,借鉴和移植先进国家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观念,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传承发展,忽视了当代师德建设必须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之中,对中国优秀师德文化的研究深度和传承力度不够。

  三、中国古代书院优秀师德文化对当代师德建设的启示

  (一)批判性地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优秀师德文化

  中国古代书院在不断发展中构建起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师德体系,令崇尚高洁品行,严谨对待学术,积极贴近学生,注重知行合一,促进文化传承等优秀教师德行得以弘扬,同时,对中国社会道德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代的师德体系处在完全不同于传统道德体系的现代社会背景中,高素质的人力、公正的法治体系、合理的分配机制、高度的创造性等成为影响现代社会道德体系的综合因素。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多元的道德价值观使我国当前道德建设,包括师德建设面临重大的机遇与挑战。虽然不能完全照搬中国古代师德文化,但“传统是新信仰和行为范式的出发点”[10]47,“为合理反思积累了经验”[10]216。

  要高度重视中国古代书院优秀的师德文化,科学地加以诠释,批判性地加以继承,挖掘其中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因素,使其成为当代师德建设的根基和源泉。同时,长期以来,高校师德建设偏重政治化,知识化,模式偏于教条化,忽略了中国古代优秀师德文化对丰富当代高校师德建设内涵的积极促进作用。高校在开展师德建设工作时,应有鲜明的文化立场,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透彻地了解中国古代优秀师德传统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梳理、挖掘和呈现中国古代优秀师德文化精髓,进行富有时代气息和符合现实需要的诠释,促进当代高校师德建设。

  (二)做好师德培育的制度建设

  在高校师德建设中,应做好制度设计,完善建设体系,加强优秀师德培育和养成的规范性。要坚持“学范德高,德学双馨”,建立合理的包括师德在内的考核评价体系。“打铁还需自身硬”,将对知识的专业程度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视为教师队伍建设先决条件,引导教师将“学范德高、德学双馨”作为看家本领,永远行进在对知识的孜孜探求、对道德修养的持续培育之路上,“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坚持“授学之业,解心之惑”,建立教师参与学生全方位全过程培养的制度。教师既要承担为学生传授知识的重任,又要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教师“正能量”的言传身教无时无刻不在对学生发挥引导作用。只有坚持“传道、授业、解惑”相统一,从丰富学生头脑,温暖学生心灵出发,积极参与到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中,才能当好学生高尚道德的塑造者。要坚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丰富师德实践途径。加强教师崇高的道德修养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知行合一”是评价道德教育的重要标准。高校要积极开拓思路,拓展方式方法,引导教师加强师德锻炼,使高尚的师德原则和规范内化为教师行为的准则,进而培养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受教育者。中国古代书院优秀师德文化是中国当代师德建设的典范和源起,是当代中国师德建设不可忽视的、历久弥新的宝贵资源,诠释、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书院优秀的师德文化,有助于引导广大高校教师以德立身,德业双馨,扎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作者:郭艳琳 陆俊 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推荐阅读:《乡音》(月刊)创刊于1988年,是由河北省政协办公厅主管主办。1992年以前刊名为《燕赵乡音》),原定位于综合性对外宣传刊物。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中国古代书院的师德文化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hanyuyan/44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