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几点思考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计算机网络发布时间:2021-05-28浏览:

  [摘 要]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呈现出网络化、智能化的特点。内涵式发展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触角的不断延伸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也为新时代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根据高校数学建模活动的现状,分析了目前高校数学建模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数学建模活动进行了探讨。指出应通过数学建模培训、竞赛,引导学生树立起“组网”“用网”和“入网”意识,让学生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和能力体系,将个人的发展积极融入整个社会网络中去。

  [关键词] “互联网+”;数学建模;教学改革

互联网论文

  作者: 杨 宏

  有位哲人曾说,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21世纪刚刚过去了五分之一,当我们蓦然回首时才发现,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远程办公、远程会议、在线医疗、在线教育、在线直播、智慧城市、网上购物、网上看房、网络游戏、同事QQ群、微信朋友圈……所有的这些词汇都指向了一个关键词——“互联网”。当今社会,互联网犹如无数隐形的触角抚摸着人类生存的每个角落,给现代社会和人类带来了舒适的生活、无尽的财富和繁荣的经济,互联网早已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融入人民生活[1]。进入新世纪以后,互联网已经成为像水、电、天然气一样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这个从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新生事物已经把它的触角延伸到了我们工作、学习及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服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通俗地讲,“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让许多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互联网也会像电一样,作为一种生产力工具,给各个行业带来效率的大幅提升。比如,互联网+通信=QQ、微信;互联网+购物=淘宝、京东;互联网+餐饮=美团、饿了么;互联网+出行=滴滴、摩拜;互联网+交易=支付宝、微信钱包,等等。

  数学建模是用数学语言和方法,将现实问题抽象为近似的、能“解决”的数学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凡是要用数学来解决的实际问题,都是应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来解决的。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数学建模以极大的推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数学和数学建模的重要性[2]。数学建模是数学学科六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应用数学、物理学、统计学、生物学、经济学等各学科知识及计算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互联网的加入,使得传统教学模式得到极大丰富,以个人电脑和手机等随身设备作为载体出现的移动端教育平台,以及新型课堂等教学模式,都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也为传统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3]。在“互联网+”背景下探讨如何有效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数学建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有些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拍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数学建模活动所涉及实际问题的范围仍不够广,也未能从社会网络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着手去做一些前瞻性、适应性的工作,只是相对静态、孤立地考虑一个个实际问题。而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实际上存在大量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如新冠病毒的传播规律、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策略等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给出科学的、系统的解决办法。而在平时的建模培训、竞赛中,与热点社会问题的结合有些不够紧密,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不符合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

  “内涵式发展”从形式上区别于外在性发展,是从事物的本质属性出发的内在性发展;从内容上看,“内涵式发展”是一种由事物内部各组成要素共同协调推进,内容更丰富、更有活力的发展理念。它是一种以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的外延式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转型升级式发展,基本要求是转变单纯依靠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来寻求发展的外延式发展模式,旨在通过回归事物本体,以内生性的、协调性的发展,实现事物内部结构的优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及发展潜力的最大化挖掘,目的是开拓一条更加科学、更加理性,可实现速度、结构、规模、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4]。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数学建模活动或多或少地是以在各级各类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奖为导向的,平时的培训、模拟赛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级各类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好成绩,而赛后缺乏对赛题的进一步研究、拓展,以及对相关知识的进一步学习、积累。这与高考模式有些类似,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只要考上大学似乎就大功告成了。而上了大学以后,相当一部分学生就失去了往日的雄心壮志,只图当下的“岁月静好”,使自己的潜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显然是不相适应的。

  (三)缺乏真正的互聯网思维

  目前,许多高校对于数学知识的教学仍停留在工具阶段,仅仅把数学知识和数学建模作为一种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工具,而没有把“互联网+”背景下数学建模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去渗透、延展。互联网时代下的“游戏规则”与传统的工业时代有很大的不同,社会最需要的往往不是具有某种单一技能的、以流水线方式培养的“标准化”人才。而当前的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新的时代背景对人才的新要求,所以教育部才会提出全面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四新”战略布局。部分在校学生虽然亲身经历过数学建模培训和竞赛,但他们大多都不太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和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意识不到自己已经是整个大的社会网络的一个节点,意识不到自己已经置身于一股全新的时代潮流之中,未能及时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以有效应对日趋网络化、智能化的社会发展趋势。

  推荐阅读: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互联网+”背景下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几点思考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suanjiwangluo/57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