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智渊造像的历史渊源和价值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社科论文发布时间:2016-03-11浏览:

  本篇历史论文阐述北朝望族所捐建之贾智渊造像的历史渊源和价值。贾智渊造像因在造像上刻有“贾智渊妻张宝珠等”供养人题名,故命名为“贾智渊造像”。该三尊造像体量大,雕刻精致,是现存北魏时期最杰出的造像艺术品之一。本篇历史论文对这尊经历了历史洗礼岁月沉淀后,愈发美轮美奂的文物珍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推荐期刊:《文物》初名《文物参考资料》,1959年改为《文物》月刊。50多年来从内容到形式,几经改革,1978年海外销量居出口社会科学刊物前列;1997年 2月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布消息,《文物》已是海外读者最欢迎、发行量第一的华文刊物。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为国家赢得了较高声誉。

文物

  贾智渊造像是山东现存北魏时期最杰出的艺术作品之一,因在造像重要位置上刻写“贾智渊妻张宝珠等”题名,故将其命名为“贾智渊造像”,又有“大魏正光六年岁次乙巳四月乙亥朔十九日癸巳”题记,知其为525年北魏晚期的造像。1918年,贾智渊造像出土于山东青州西王孔庄古庙中,一位日本古玩商曾以10万银元从当地购得此像,幸亏当地政府官员出面干涉,日商未能将其运走,并放置于县金石陈列室,1953年移至山东省博物馆①”。

  魏晋风骨

  贾智渊造像通高220、宽138厘米,背后为宽大的圭形石屏,三尊高浮雕造像倚靠石屏,站立在窄长方形平台上。中间一尊为佛像,面带微笑,双手施无畏与愿印(右手印已残),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两侧各一尊菩萨像,面容清秀,上身穿交领外衣,两肩着宽大披帛,下身穿长裙,腰间系带;一手拿莲蕾抚于胸前,一手下垂持一物,立于莲花座上。石屏的正面装饰十分华丽,上端外侧为11尊帛带飘飘的飞天;里侧最上为一倒悬飞腾的龙,其下呈环形分布9尊小型化佛;中部为主尊佛像的头光和背光。在三尊像之间浅浮雕两位供养人像,各手持一枝莲蕾,面向佛像而礼。石屏的背面整齐分布着182个小龛,每龛一佛,号为 “千佛”,十分壮观②。

  贾智渊造像雕刻精美、装饰华丽,最显著的是其“褒衣博带”式着装, “秀骨清像”式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谓“褒衣博带”是指衣带宽松肥硕、衣袂飞扬飘逸的着装形式。《汉书·隽不疑传》记,隽不疑“冠进贤冠,带具剑,佩环,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可见“褒衣博带”是汉代文士盛装的重要标志,也是汉代儒生标榜的外形气质。魏晋时期流行“玄学”和“清谈”,人们内心渴望自由,反映到服装方面,广袖长裾、飘飘似仙的“褒衣博带”服饰形式正好迎合了时代的审美情趣。因此,这一时期“褒衣博带”服饰不仅包含了儒家饱学经纶的智慧气质,也包含了道家洒脱飘逸的神仙风度。而“秀骨清像”主要指面相清秀、道风仙骨的形象,当时富家子弟十分热衷模仿这种形象,常常“熏衣剃面,傅粉施朱”,并服食“仙丹”,“从容出入,望若神仙”⑧,盲目追逐这种社会时尚,时人批评他们有其形而无其实。贾智渊造像着装宽博厚重、衣袂飘飞灵动,整体显得沉稳而不失飘逸;佛像颔首微笑、伟岸俊美,整体又显得亲和而不失神圣,十分形象再现了魏晋时期“褒衣博带”和“秀骨清像”的特征。因为魏晋时期遗留下来的人物雕塑和绘画以佛教题材最多,所以“褒衣博带”和“秀骨清像”后来渐成为人们描述当时佛像风格的词汇。

  名门望族

  有学者专门就临淄一带北魏晚期制作一件背屏造像所耗费的财力作了初步的估算,如一尊通高152.4、宽84.7厘米的背屏三尊像,形制同贾智渊造像一样,不算施金妆彩的钱,光制作费用就需要19830钱④,以此类推制作贾智渊背屏像则需要约46600钱,如果再加上施金妆彩,最后完成贾智渊造像需要耗费五万余钱,这是一笔E大的费用,凭个人或家庭之力往往难以支付。那么制作“贾智渊造像“的是什么人呢?

  古代在制作佛像时,往往将出资人的名字刻写在造像,以示功德和纪念。贾智渊造像上有多处题刻文字,记录很多捐助人的姓名,其中背屏后面的每尊小佛旁都有题刻,这都是些小的捐助人,大的捐助人一般题刻在正面的位置,除“贾智渊、张宝珠”外,还有一批贾姓的名字,这些人都大有来头,他们都是益都(今青州)贾氏家族成员,根据铭文分析,贾氏家族主持了这次造像活动。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的执行,产生了一批豪门望族,这些大家族成员享有种种特权,祖辈做了高官,子孙可以在祖辈的荫护下世代为官,并可以永远分享祖辈的田产,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益都贾氏就是这样豪门望族,在山东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释读铭文可知,捐助贾智渊造像的贾氏成员官职都很高,如有“镇北大将军”、“三州长史镇远将军”、“太尉祭酒”、 “郡太守”、“郡功曹”等等⑤,有些虽是虚职,但地位十分显赫,以致皇亲“广陵王”府里的人也前来帮衬。益都的贾氏来自武威(今甘肃省境内),其族的一支魏晋时期来到山东,在造像上还见有 “武威贾口口”的题刻。另外,造像上还有“清河”的题刻,“清河”位于现在山东的北部,与河北相邻,是山东著名豪族崔氏的发源地,也是大族张氏的聚居地,张宝珠应是清河张氏中的一员。为了巩固各自的门阀利益,北朝豪门大族之间互通婚姻,贾智渊、张宝珠夫妻正是益都贾氏和清河张氏联姻交好的见证。因此,贾氏家族造像,清河张氏也出面资助,张氏捐助人也均身居高位,如有“郡太守”、“广陵主簿”等。可见,贾智渊造像的捐助人队伍十分庞大,活动经费十分充足,工程规模也十分壮观。因此此通造像制作十分精美,远非一般造像所能企及。

  美好祈愿

  根据铭文,可知贾智渊造像中的主尊佛像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简称“释迦佛”, “释迦牟尼”原指释迦族的圣者,也可解释为能仁、能忍之意,表达了佛救赎众生的“无畏”与“慈悲”胸怀。人们信仰释迦,是因为释迦佛法无边,能解脱众生疾苦,满足众生愿望。正如贾智渊造像座上最显著位置上的发愿文“清信佛弟子贾智渊妻张宝珠等,并为七世父母、历劫诸师、兄弟姊妹、所亲眷属、香火同邑,常与佛会,愿令一切众生,普同斯福,愿弟子等生生世世,值佛闻法,永离众苦,乃至成佛,心无退转”,显示了释迦佛普度众生、净化世界、超越现世的无边法力。

  北朝时期,时局不稳,战火不断,人们不仅为生计而且为生命安危所困扰,常常心神不安,佛教信仰像一服安慰剂,迎合了人们祈望和平和自由的心理需求,希望以超现实的能力解决现实的苦楚。因此,人们造像读经除了向往佛法正果、托生西方极乐世界外,还有更为现实的意义。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为已故父母、亲人祈福,这体现了外来佛教和本土儒家学说的结合,除了寄托思念之情外,更是以佛教的形式超度亲人的亡灵;其二,为自己和在世亲人祈福,希望现世亲人得到佛陀的护佑,远离灾祸,平安幸福;其三,为皇帝和高官祈福,为了获得皇帝的支持,佛教徒曾宣传“天子即佛”的理论,因此一些官员常为皇帝或权臣造像,以此献媚;其四,为天下众生祈福,佛教信仰者期望社会太平,人们安居乐业,这也符合佛教济世救苦的理念和宽博无私的胸怀。贾智渊造像是由一个大集体捐资制作的,成员既有名门大户,也有一般百姓,因此其发愿文除了献媚的含义之外,几乎包括了上述造像的目的,代表了当时人们信仰佛教的心理状态。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贾智渊造像的历史渊源和价值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shekelunwen/2016/0311/36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