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区域科技创新面临的瓶颈研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综合论文发布时间:2019-01-29浏览:

  摘要: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近些年,济南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步伐日益加快,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基于对济南现状的梳理,从五个方面总结济南区域科技创新面临的瓶颈,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体系;瓶颈;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型城市

科技创新论文

  0 引言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近年来,济南市坚持实施“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现代泉城”和“在全省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科技创新进程。因此,要进一步促进济南科技创新的发展,努力使科技创新成为推动济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1 济南市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

  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交通、会展和科教中心,在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具有诸多的天然优势;再加上近些年来济南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对科技创新事业科学布局、积极推进,济南市创新性城市的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基本形成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框架雏形。

  1.1 科技资源集中与领先优势凸显 一是集聚一批实力较强的科研机构。济南是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以及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的所在地,集中了一大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机构、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和企业技术开发中心,拥有各类高校数量占全省50%以上,其中济南拥有区内高校85%左右,高校、科研院所数量全省第一。截至2015年上半年,济南共建成各类企业研发機构806家(包括企业技术中心28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8家、工程研究中心54家、企业重点实验室12家),其中国家级34家、省级246家。二是建成一批新的重大源头创新平台。济南市共建成国家级科技园区6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13个[2]、“863”成果转化基地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拥有山东信息通信研究院、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国家超算济南中心、济南云计算中心、山东量子技术研究院等重大源头创新平台,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等园区产业创新集聚效应显著增强,为高端创新要素的集聚创造了良好环境。

  1.2 科技创新体系框架雏形基本形成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2015年,济南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609家,仅次于青岛,列全省第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250亿元,同比增长9.22%,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42.63%,比年初增长1.05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全省首位,连续5年完成年增长1个百分点的目标,对转方式、调结构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二是科技创新创业开始起步。济南市已经建成有各级各类科技孵化器20多个,并在高新、历下、市中、天桥、槐荫、长清、历城、章丘8个区(市)各建设一处创客平台,为入驻平台的创业者提供免费的技术和创业指导服务。除此之外,近两年济南各区县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产业园区,“一县(区)一园区,一园一特色”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三是科技成果产出明显增加。2015年济南市发明专利申请量15096件,较2010年增长了339.86%;发明专利授权量3913件,较2010年增长了210.56%。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6.44件,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首位[3]。2013年以来先后实现中国外观设计金奖、中国专利金奖“零”的突破。获得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项,国际、国家标准和山东名牌产品均有较大突破。四是成果转化与协同创新步伐加快。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持续推进,协同创新迈出新步伐。政产学研综合平台的建设初步成型,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以国家知识产权局济南市专利信息服务中心为支撑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和以国家专利技术(济南)展示交易中心、版权示范基地等为载体的区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正在积极筹建。

  1.3 科技创新政策与环境实现突破 一是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济南市相继出台了《发挥省会优势打造科技人才创新创业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即“济南科技十一条”)及《济南市推进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政策》(即“济南科技新十一条”),在科教人才管理、科技创新保护和科技创业扶持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的政策性突破。出台了《济南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全面优化政策内容,改革资金扶持方式,政策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效应进一步强化[4]。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品牌为目标、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深化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扶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增添了活力。二是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积极发挥财政科技资金作用,在争取市财政科技资金逐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积极精简科技计划类别,全面压缩项目数量,突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注重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企业设立“领军”企业、“小巨人”企业、“金种子”企业关键产品提升计划,保证了不同对象在不同的平台公平竞争,更加有利于高成长性企业、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2 济南市科技创新制约瓶颈分析

  济南市科技创新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但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城市相比相对滞后,需要迫切突破以下发展瓶颈:

  2.1 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相对缺乏 一是高层次科研人才偏少。截止2015年底,济南两院院士仅有7人,而青岛有19人,南京、武汉、广州则分别是73、46、40人。而且,市属高层次人才更少,在济南地区59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市属仅2人;在467名省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中,市属仅1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1581名专家中,市属仅94人。二是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存在人才紧缺。由于濟南市现代服务业开放较晚,而装备制造产业正处于由“制造”转型为“创造”的关键时期,创意设计与相关服务性人才不能满足装备制造企业专业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十三五”期间,济南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装备、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都存在人才紧缺。三是高精尖海外人才紧俏。济南的人才开放程度与先进城市相比差距较大。持有济南市居留许可和具有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人仅为2891人,而北京的常住外国人一般在20万人左右,省内青烟威地区也大约有10万以上韩国人常住,这便导致了济南在外籍专家高端智力库建设上的滞后[5]。

  2.2 科技产业亮点与影响力不足 一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大多数企业创新内生动力不足,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强,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尤其是中小装备制造企业产品的核心技术装备和元器件依然选用进口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6];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虽有加强科技创新的愿望,但受资金、人才、技术储备、研发设施等条件限制,难以实现较大突破;现代服务业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内部研发、信息服务、市场调查等环节缺少投入,参与度较低,从事创意设计与服务的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企业的核心服务能力。二是产业发展层次偏低,辐射影响力弱。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居全省第一,但产值仅居全省第九,总体规模扩张仍需加快。在目前的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投资中,能够形成产业链优势和集约化产业群的项目也不多,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产业集群度不高,产业链条短,布局分散,集群竞争力差,或者“有龙头无产业”,或者“有产业无龙头”。

  2.3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不畅 一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不够紧密。目前,济南虽然已经有部分优秀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紧密的沟通,但广泛而紧密的校企合作态势仍未形成,大企业产学研合作多,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偏少,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小企业的支持远远不够,产学研区域协同创新体系还未充分形成和发挥有效作用。其中,最薄弱的环节在于中试这一环,它既需要技术又需要资金,而实际情况是科研单位缺乏资金,企业投入害怕风险,双方都不愿意介入中间试验,导致其成为瓶颈。二是成果转移转化体系薄弱。近年来,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器等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快速发展,但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还不健全,服务能力仍较薄弱,缺乏权威的专利、成果评估机构,难以界定专利和成果的价值,不利于成果交易;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技术经纪、技术权益保护、技术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三是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一方面,部分高校科研院所还未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特点的职称评定、岗位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制约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国有资产管理使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兼职领办企业等鼓励高校科研单位成果转化的政策也亟需落地和突破。此外,现行的项目管理方式不利于成果转化,科研项目经费分配预算中关于成果转化、示范推广的经费比例很低,与国外的研发经费、技术推广经费比例相差甚远。

  2.4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一是科技服务体系、中介、平台的主体不够多元化。尽管济南有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交易所、科技咨询与评估及结构、创新服务中心等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组织,但是这些中介组织多由政府主导,真正市场化、社会化的服务机构不多,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更少。缺乏技术创新与市场之间的有效联结、技术创新脱离市场,创新不同环节的不同力量难以有效整合。此外,政府主导的科技教育、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对市场存在一定的挤出和抑制效应,与科技创新的高风险、长周期特征不匹配。二是创新载体提供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不足。济南市的科技产业园区或者孵化器都非常注重面向企业的服务功能,但在实践中,这些创新载体所提供的服务和空间功能较为单一,无法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氛围与环境,主要表现在,孵化器服务功能单一;配套服务不完善,高附加值服务较为缺乏;孵化转化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支持,需要不同机构配合、不同服务平台完成,无法为企业完成一站式服务,服务资源重复浪费,连续和深入服务缺失。

  推荐阅读:《遥测遥控》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七O四研究所主办,期刊荣誉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济南区域科技创新面临的瓶颈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lunwen/zonghelunwen/2019/0129/46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