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教学研究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学前教育发布时间:2014-03-08浏览:

  摘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重点,而创新能力是评判当前大国际化时代人才的必备标准,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时期,如何让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竞争,是我们的努力目标。美术教学必需研究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方法,方法的有效性与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正确把握学生创造力特点和教学充分突出学科特点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新能力,想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J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25-02

  想象力是创新培养的前奏,是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一种反映、提炼、升华、概括。想象力表现为对事物的敏感度、立意新而善于变、勤于思考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对想象力推崇备至,主张通过美术创作,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在美术教育活动中,通过对想象力的拓展正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是美术教育中开展创新活动最基本的要素。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我从课的内容选择、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等几方面进行创新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一、课题内容的选择

  “学习的过程应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批判、选择与存疑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当充满想象,充满探索性与体验性”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要从课题内容中挖掘出创新的种子,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把这些种子与学生的接受与理解相结合。我始终认为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师要灵活掌控课程内容,把基本知识点融入到有趣的课堂中,把新知识点与学生的兴趣关联在一起,并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信息。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那么学生就能参与到课的内容中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创新意识。

  我在选择美术课程内容时主要突出美感教学,充分运用现代观点来阐述各种形式美感,并与传统艺术理念相结合,感染学生,使其认识和理解,进而能够主动的去分析各个形式美之间的异同之处。在内容拓展上我选择把美术课中的内容与为人处事相联系,通过讲述课程内容中各个艺术家的人文思想与创作背景,映射出前人的精神作风,做到以德为先,将德育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价值观。

  例如:在赏析齐白石的画作时,我结合抗战时期白石老人不畏日寇的民族气节,以及在艰苦岁月中仍然顽强学习的精神;在讲述现代设计时,我播放3D影片《阿凡达》片段,使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点的同时,了解现代科技与设计的飞速发展和广阔前景。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思维的深刻性以广阔性为前提,深刻性则是广阔性的核心。知识点以点带面的形式层层深入,在引导的过程中我认为激发学生追求新异的好奇心,对挖掘学生潜在思维有很大的帮助,作为教师,一定要精心策划,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思考,积极体验,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大胆让学生去想、去猜测、去阐述个人的看法和疑问;让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发现过程和思考的探索过程中激发创造潜能,尝试创新。

  巧妙设计探索情景,设计探索型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思维创新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得到不同程度的体验,以增强自信和成功感,激发其进一步的创新欲。采用延迟判断的方法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鼓励反驳,鼓励个性思维的体现,并多表扬、多赞赏,让学生放松心情,锻炼胆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例如我在讲空间设计的时候,为了加强学生的空间意识,我设计在白纸同一面的两端各画一个点,问:你能说出这两点之间的距离有多少吗?学生们各抒己见,我说:是零距离。学生问为什么,我引出二维、三维的知识点,启发学生抛开二维平面的想法,利用空间意识把白纸对折,两点刚好重合在一起。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这是一篇文章中的报导:

  一位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儿问大学生:“这是什么?”大学生思考良久,才底气不足地说了一句“可能是零。”教师把同样的圆圈问幼儿园的孩子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回答:“是太阳”“是烧饼”“是铁环”“是足球”“是布娃娃脸上的小酒窝儿!”“是教师的大眼睛”——孩子们的想象力是那么的丰富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迫在眉睫,而创新教育又是和想象力的培养密不可分的,知识的继承与发展严重失衡,我们的学生头脑里塞满了知识(记忆),也装满了思想,但大多是别人的思想,是灌输的,是被动的,唯独缺少了自己的思想和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的确,没有想象,思维就像死水一潭。想象是创造的根本,想象能够增强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对信息的提炼和再创造。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想象呢?想象用通俗地话来说,就是把记忆和接收到的各种印象加工,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的心里过程。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感知到当时对自己感觉器官产生直接作用的事物,不仅能回忆起过去经历的事物,还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在自己的头脑里构成有生以来从未经历过的事物的新形象,这种形象就是想象。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我的体会是要根据不同的美术作品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标题性的美术作品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有的美术作品的标题就阐述出了它的创作情节和主题。对于这些作品,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作品标题去展开想象。就是在告知作品标题后,让学生敞开心扉,有意识、有目的地去想象,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作品的多姿多彩和它每一个震撼人心的细节。如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我启发学生:“这是一幅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http://www.17net.net/,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表现。这幅画作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当时的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欣赏时,大家的脑海中会呈现出怎样的繁华情景呢?”这时学生立即展开想象,有的说:“我仿佛身临其境的在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看着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小摊小贩们呐喊忙碌的情景……”有的说:“我想到在清明节时春天百花齐放,正好衬托出汴河两岸繁华美丽的风光……”他们把对大自然的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都表达出来了。虽然大家想象不同,但又符合作品标题的含义,都统一在作者塑造的绘画情景之中。我们不能用教师的“合理性”来衡量学生的想象,学生不管想得怎样离奇都是正常的、可贵的,不能轻易地否定学生。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想象给予积极的回报,要及时反馈:鼓励、欣赏、赞扬,让学生有愉悦的感受,这样学生就会乐于去思考和想象。

  (二)情感性的美术作品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情感性的美术作品主要是表达某些情绪,如悲哀、喜悦、忧愁、愤怒……等。对于这样的作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准确、深刻、细致的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内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借助于他们平时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情感体验,结合美术要素(色彩、人物形态和表情、画面气氛等)引起想象,使其与美术作品的情感取得一致。如欣赏《攻占总统府》时就可引导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解放军在国民党总统府升起胜利的红旗等)达到理解作品情感(欢呼、振奋、雄壮、鼓舞人心……)的目的。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教学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xueqianjiaoyu/12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