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音乐教学改革管理制度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艺术教育发布时间:2014-10-17浏览:

  摘要:教师要“有意”挖掘音乐作品中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因素,特别是容易诱发大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些相关因素,通过自己巧妙的教学方法,用音乐学科教学的语言使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之中,在无意识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想象和联想,投入丰富的情感,最终自然而非强迫地达成“顿悟”,获得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正确认识。

  本文选自:《钢琴艺术》是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主办的全国惟一的钢琴专业期刊(国内著名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先生任主编,众多钢琴界资深教授担任编委),自1996年创刊之日起为双月刊,2002年起改为月刊,逢每月10日出版。杂志凭借雄厚的编委实力,优秀的编辑水准,一贯奉行认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在业内享有崇高的威望。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主办单位:人民音乐出版社,国内统一刊号:11-3779/J,国际标准刊号:1006-9844

  审美直觉阶段中,审美主体仅获得一种单纯生理上的审美愉悦。

  审美体验阶段中,审美主体借助想象力和联想力,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审美升华阶段是使艺术鉴赏活动的最高境界,审美主体的认识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升华为一种深刻的理性认识, 如“顿悟”。在普通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中,音乐教师应根据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心理特征,从他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生活需要出发,通过生动鲜活的音乐作品,找准渗透点,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寓教于乐的方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促成学生的“顿悟”。

  这才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最高境界。如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教师可以在欣赏开始前介绍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让学生知道这首交响曲是贝多芬在失聪的状态下创作的。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自然通过想象联想在脑海中树立起贝多芬在失聪的状态下仍旧不向命运屈服,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的艺术形象,并在情感上形成一种共鸣。欣赏过后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讨论音乐是通过哪些因素表现一种慷慨面对挫折,永不屈服的精神的,如“命运”主题和“英雄”主题的不断反复出现,强大的音乐张力和密不透风的紧张节奏,乐章之间的情绪对比等等。学生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能自然被一种永不服输、与生命中的挫折坚强做斗争的精神所感染并对之产生认可感,进而转化为自己的人生态度,最终实现了音乐审美的升华。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浅谈大学生音乐教学改革管理制度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yishujiaoyu/17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