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音乐治疗策略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艺术教育发布时间:2020-08-06浏览:

  摘 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不断面临着考研、求职、情感等多层面的压力,长此以往,将导致大学生形成心理疾病,影响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健康,不利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落实。音乐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能够在提供审美体验的过程中,提升人类的文化素养与思想理念,调节人们的心理状况,使其以更充沛的精力面对社会生活的挑战。因此以音乐作为学生心理治疗的辅助,拥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音乐艺术的心理学内涵,音乐对心理调节的作用及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音乐; 心理调节; 积极效应;

艺术论文发表

  引言

  音乐治疗是心理治疗领域的新型治疗手段,是结合心理学、医学与音乐等学科的交叉学科。能够有效体现并彰显音乐艺术在审美体验外的医学作用,丰富心理治疗手段,提升心理学研究质量,缓解并破解社会大众的心理问题。通常来讲,通过音乐的积极效应,治疗心理疾病,需要对音乐类型、旋律及节奏进行直接的情感感知,从而筛选出适当的音乐类型,作为心理疾病治疗及心理问题调节的重要手段。譬如励志歌曲能够帮助人们以积极进取的心态面对社会问题。而轻音乐能够在人们心情烦躁时,平复心绪。因此,将音乐应用到学生心理调节的层面上,具有极大的可行性与必然性。

  一、音乐艺术的心理学内涵

  音乐对人体情感、记忆及心理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能够左右人类的情感变化,使人类以全新的情感姿态面对当前的生活与工作。美国心理学家康泰尔曾在《心灵的旋律》中指出,人类是感官动物,任何艺术形式都以人类的感官体验为主,并从表层的意识层面,影响到深层的感官层面,使人类获得全新的视觉、听觉、触觉及嗅觉体验。在心理学层面,康泰尔提出了“音乐印象理论”,即在人类反复倾听相关音乐的过程中,会将自身所处的生态环境与情感环境,同音乐本身所呈现的生态氛围相融合,并在再次倾听此类音乐时,唤起相应的感官记忆。由此可以发现,音乐艺术能够将多种情感氛围或感官记忆融入复杂的旋律与节奏中,并使其影响人类的情感世界。而德国心理学家莫瑞·伯德在继承康泰尔的理论研究后,通过《思想起源与音乐触感》指出,从实证研究及理论研究的层面,能够鲜明地发现,音乐对人类情感、情绪、思想、记忆拥有显着的影响,但其根本原因却是音乐对物质世界的模仿。物质世界的声音在人类社会发展及日常生活中会对人类进行深入的影响,并使人类在潜意识中对这种自然的、或机械的声音形成新的认知与感受,而当贴近这种旋律或节奏的音乐艺术出现后,便会引起人类相应的感官记忆。因此在研究音乐艺术与心理学内在关系的过程中,需要从社会形态、行为学及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才能有效提升音乐对心理疾病的治疗作用。

  二、音乐对心理问题的作用

  音乐艺术能够从整体层面上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与此同时,也能在心理治疗领域中,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首先,音乐治疗能够有效调整学生的情绪。从理论层面讲,音乐能够消除学生内心的偏激与矛盾,使学生从激烈的情感状态中释放出来,为学生面对或解决现实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音乐艺术能够营造出意境深邃或独具特色的音乐氛围,使学生在音乐氛围的熏陶下,忘却当前的烦恼及忧愁,以此解决学生心理不均衡、情绪不稳定及心理压抑等问题。其次消除沟通的障碍,优美动听的音乐作品能够帮助学生放下戒备心理,提升学生与他人的沟通质量,进而使学生在感受音乐艺术的同时,自主形成与他人沟通的意愿。尤其对患有孤僻型人格或个性内向的学生来讲,音乐艺术可以有效地放缓自身复杂而动态的心理活动,使其在全身心投入音乐氛围的过程中,敞开心扉,愿意与他人交流及交往。再次是情绪释放。根据相关理论研究,音乐艺术是融入创作者个人思想、情绪及理念的艺术作品,在心理治疗中,播放与学生当前情感状态及思想状态相符的音乐作品,可以有效宣泄调学生内心深处所隐藏的情绪及观点。以“日本重金属摇滚音乐”为例,创作者以愤怒而颓废的理念,构建了独具特色的音乐氛围,使听众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将自身的愤怒、悲伤及仇恨全部倾斜出来。最后是思想教育作用,根据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及思政研究表明,音乐艺术可以通过感官体验的方式,为听众提供全新的感官氛围,从而使其在认知及感受音乐艺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吸收创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及理念。然而这种思想理念必须蕴含在歌词中,并配有与其相契合的旋律及节奏,才能充分地表达出创作者的思想及理念。譬如在播放《黄河大合唱》时,学生会感受到歌曲所蕴含的振奋情绪,而在歌词的配合与渲染下,使学生的听觉感官逐渐转化为“思维视觉”,即从听觉转变为思想,并在音乐艺术的烘托下,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

  根据相关研究结果发现,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情感压抑、沟通障碍及外界压力等层面。首先是情感压抑,在心理学层面上,学生的情感问题主要来源于恋爱、社交、学习及各项社团活动,通常表现为愤怒、仇恨、悲伤、迷惘等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释放,将引起诸多心理疾病,譬如抑郁症、分裂症等。其次是沟通障碍,高校学生在步入校园或即将进入社会时,通常会面临沟通阻碍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社交问题,将会导致学生出现自闭型人格,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专业学习及职业成长。然而在当前的心理治疗体系中,沟通障碍却没有得到高校及心理教师的重视,导致部分学生难以融入集体学习的氛围中,进而严重地制约着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与落实。最后是外界压力,外界压力主要包括学业压力、家庭压力、就业压力及情感压力等。根据意大利心理学家拉莫·卡塔的理论研究,能够发现外界环境对人类内心及潜意识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人类对事物的未知感及不确定感,即难以明确自身能否实现既定目标或逃避即将到来的灾害。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提升患者的自信心或从相关工作的角度出发,提升患者处理问题的能力。而美国心理学者杰克·拉特则认为,人类在高压环境下,不仅会出现诸多心理问题,更会影响人的判断力、分析力及敏感性,使人类难以应对现实困境。除此之外,高校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还包括思想问题、社会问题及价值实现问题等问题。而为有效破解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相关学者及专家应从音乐治疗的层面出发,根据不同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特征,构建出相应的理论研究体系,譬如音乐旋律与人类情感变化关系、音乐类型与心理发展程度及音乐时间与心理变化周期等。

  四、音乐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策略

  高校心理教师在解决心理治疗问题的过程中,应提升对音乐治疗的认识,通过不同类型的音乐,增强音乐治疗的实效性与有效性。首先,明确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类与类别,并根据不同心理问题的表现特征及现实影响,构建相应分类体系。随后,将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应用到心理治疗的过程中,通过询问学生心理变化情况,明确不同音乐的治疗效果与作用肌理。并将音乐作品进行标注,存储到数据库系统或平台中。其次,明确不同音乐作品的心理治疗效果。通常来讲,轻音乐能够缓解情绪,重音乐能够帮助学生宣泄掉自身的负面的情感,平衡心理状态。然而在实际的资料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形式各异,如失恋、落榜等。如果以单一的音乐形式对学生开展心理治疗,反而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对此,高校教师应从理论层面对不同音乐的类型及作用进行了解。譬如失恋歌曲能够帮助出现情感问题的学生,宣泄掉负面情绪。而励志歌曲,可以帮助受挫的学生重新燃起奋斗的“火苗”。至于重金属音乐,则可以化解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所存在的仇恨心理、报复心理。最后是实践过程。基于我国高校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心理教师应通过信息化技术的方式将音乐作品共享到网络空间中,并标注不同音乐作品或合集所拥有的心理治疗效果,使学生根据自身的心理状况,选择相应的音乐作品,以此实现自主化、自由化、自动化进行心理治疗的目的。而在团体心理教育过程中,教师可选择具有治疗性、娱乐性的音乐作品,作为氛围渲染,为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音乐艺术在高校心理治疗层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能够有效丰富心理治疗的手段,更能缓解学生对心理治疗的抗拒心理,提升心理治疗的实效性与有效性,降低心理治疗工作的负担,延伸了心理治疗的范畴,使心理治疗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加适应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进而为高校心理教育的健康发展指明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季锦毅,张毅蓉.音乐治疗和团体心理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及社会功能影响的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13,26(1):19-23.

  [2]张建茵.特殊病房特色治疗——多功能音乐心理治疗[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十周年会庆暨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音乐治疗学会,1999:1.

  [3]马龙.音乐治疗在精神康复中的作用、地位及应用[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国音乐治疗学会,2005:5.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与音乐治疗策略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yishujiaoyu/52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