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刊发论述当今高校学生思想教学管理的发展规范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学发布时间:2014-11-18浏览:

  摘要:从我国的历史来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经历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高涨期、建国后到改革开放期间的动荡期和当今不断深化改革、社会转型迷茫期。文章选自:《思想教育研究》杂志级别:CSSCI扩展,主办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周期:月刊,国内统一刊号:31-1059/G4,国际标准刊号:1007-2020。复合影响因子:0.878,综合影响因子:0.537。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加速了社会的发展的同时,腐朽的资产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分散主义与我国长期存在的封建残余思想融合,冲击着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发展经济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热情。

  “两课”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阵地,但是高校意识形态的教育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功利化。单纯迎合市场需求,教授一些所谓的“人情世故”、“中庸之道”,对大学生信仰教育则采取“冷处理”的方式;二是灌输单纯的理论知识,不能结合社会实际,不能有效梳理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导致大学生思想混乱;三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了教学目的与初衷,将自己在生活中的不如意带进课堂,容易误导学生产生“奇谈怪论”的思想;四是教育形式缺乏创新,教育方法过于简单,过于程式化,简单的理论说教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缺乏和学生的互动,所以导致了学生学而无识、识而无用,学生难以将知识内化成自身的东西,不能达到“自觉”到“自知”的升华,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党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现、研究、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我创新能力[3]。伴随着我国革命和新时期现代化建设,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新表述,再到缔造“中国梦”之畅想,极大的丰富了意识形态的内容和理论创新,确保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为重塑大学生信仰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高校作为理论研究和传播的主阵地,要不断将创新的理论根植于宏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根植于现实的经济生活之中,根植于与时俱进的开放创新精神之中,才能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感召力。

  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必须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不动摇。一是必须坚守意识形态宣传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宣传必须占领舆论阵地,充分利用新闻出版和媒体等宣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二是强化意识形态话语权。建立健康、有序的意识形态宣传环境,防止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和渗透,维护高校意识形态的统一。三是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全面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以增强大学生的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推动广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搭建提高和深化大学生意识形态观念的实践活动新平台,从每个党员抓起,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是践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基础。一是要积极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护体系和运行机制。要全面加强师德建设,尤其是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形成良好的全员育人的环境。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开展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艺术,通过构建和创新丰富的教学手段、内容和教学模式,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增强大学生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感。三是完善教师考核机制。建立任用、选拔、师生双向选择的长效机制。高校德育教师对学生意识形态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尝试建立大学生意识形态导师负责制,大学生和导师可双向选择,不仅能增进师生情谊,导师针对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也可以及时关注并解决;定期对导师进行考核,督促导师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做到实处,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是我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基地,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历史使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不仅是国家安全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政治和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国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格局发生重大的变化。西方敌对势力弱化了先军政治外交,转而采取意识形态渗透的策略,特别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这种情况更甚。一方面,对我国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攻击不断加强,文化入侵日益严重;另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加强宣扬其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和价值观的先进性。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大学生深受影响,政治信仰缺失问题凸显。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加强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通过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与世界联系更加密切,面对信息的全球化,多元化的思想在中国出现,意识形态被淡化,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被弱化的趋势。通过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知识素养水平,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对盲目追求金钱的功利主义的批判,可以让高校学生明了物质利益不是人生的全部;通过弘扬“正能量”,帮助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把个人的价值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自觉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

  从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向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处于信仰形成关键期和价值观成熟期的大学生很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却对信仰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冷漠,认为信仰可有可无,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无主导意识,甚至有的大学生认为信仰是一种迷信、是麻醉剂,它会对人的自由和意识有很大的约束作用。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对当今社会主流的信仰表现出犹豫,怀疑马克思主义理论,怀疑社会主义的前途。尤其是在政治信仰上,有些学生将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忽视人的社会性而过分重视自我性;在精神信仰上热衷享乐,对社会的前途和发展失去信心。大学生从主观上对信仰的缺失,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校园环境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然离不开和谐的高校环境。但是,随着形形色色的思潮现于高校,严重左右了在校学生的思想。“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支配和改变着行为”[2],不正确的思想误导下,种种阻碍和谐校园环境的行为层出不穷,高校安全问题不断涌现,在高校里各种社会问题容易被放大。大学生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使他们偏向于相信负面信息。要创建高校和谐环境,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的灌输是必要的,以便提高高校学生的社会认同感,消除其对社会发展和未来生活的焦虑情绪,树立对社会、对政府、对学校的信心。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论文刊发论述当今高校学生思想教学管理的发展规范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xue/18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