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资源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融合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学发布时间:2022-06-13浏览: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和教师应该重视挖掘本土教育资源,而闽南地区丰富的乡土资源为本地区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更是激起本地学生写作灵感的源泉。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充分重视乡土文化资源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尤其是与语文写作教学的融合。本文简要阐述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必要性,以及乡土文化资源在初中語文写作教学中的价值,分析了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资源的可行性,并提出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初中作文的教学原则,针对如何有效促进乡土文化资源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融合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乡土文化资源;初中;写作教学

  1.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必要性

  (1)初中生写作素材方面问题颇多

  据笔者多年的从教经验,认为许多学生写的作文都存在语言生硬、不精彩、内容空洞、缺乏思考、主题思想肤浅、不深刻等问题。其主要原因便出在学生的素材匮乏。首先,初中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未能将素材收集作为教学的一部分,使得学生没有累积写作素材的意识,在写作文的时候“大脑空空”,完全不知道从何处下笔。其次,初中生的观察习惯过于单一,尤其是很少有主动观察日常生活的习惯。他们的注意力多在精彩纷呈的网络世界,喜爱那些能够为自己带来感官刺激的事物,对于一些近在咫尺的、稍显平淡的自然景色、乡土人情和特色文化鲜有关注。因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对事物缺乏理性认知。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初中学生改变观察习惯,更多地去感受美好的乡土文化气息,从而对事物产生更多理性的认知与看法,实现写作素材的累积。最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思路不畅、素材贫瘠、主题肤浅等问题,还在于学生缺乏正确选择素材的方向。说到底,最好的写作素材更多是来源于生活中的乡土文化资源。教师也应该将教学重心放在素材的选择与累积上,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乡土文化资源,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累积的习惯,在不断的积累与实践中丰富自己的作文内容,提升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与写作水平。

  (2)闽南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丰富的素材库

  初中阶段的语文写作教学强调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乡土文化资源,为学生构建丰富的素材库,让学生的作文能够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具备生活的广度。

  闽南地区的乡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它包含了戏曲、民俗、艺术、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民间信仰、家族制度乃至现代企业品牌文化等诸多内涵。这里有多个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地质公园,复杂的地理环境孕育着复合多元的地方文化,形成了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闽越文化、闽南文化兼具的文化特色。这里除了有佛教、道教以外,闽南沿海还有着独特的民族信仰——海上保护神妈祖,以及由海上丝绸之路传播而来的伊斯兰教宗教文化,还有南音的“梅花操”、泉州的南派少林武术、惠安的石雕、安溪的铁观音、洛阳桥、安平桥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永远是最值得人惦念的地方,是人们灵魂的归属地。因此,我们要充分引导学生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自己的作文当中,为学生构建丰富的作文素材库,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与水平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乡土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价值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源泉。教师带领学生了解闽南地区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让学生领略本土特色建筑的浑然天成,感受本地的旖旎风光,了解每一处风景、每一座建筑、每一种民间艺术和技艺背后的故事,从而对自己的家乡产生美好的感情,为自己的家鄉感到自豪,然后再适时地将这些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写作教学中,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文当中。以自己熟悉的乡土文化资源为素材进行创作,往往能使学生胸有成竹,下笔如有神助,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建立写作的自信心。

  (2)有助于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经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都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乡土是孕育生命的温床,是人类情感的栖息地。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深深的自豪和独特的眷念之情。家乡的名胜古迹、自然风光、历史人物、风土人情,以及现代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都是他们最亲切、最关心、最想说的问题。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故乡的乡土资源,对家乡的历史演变、名人事例、淳朴风情、灿烂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并将这些作为素材融入初中学生的习作当中,更有助于他们写出真情实感。

  (3)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深度

  自古以来,乡土文化就是无数文人墨客灵感迸发的源泉,在日常写作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充分融入本地乡土文化资源,将其打造为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利器”。让学生能够开拓视野,关注脚下的土地,了解家乡的历史,审视过去,立足当下,展望未来,让他们能够深刻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将自己对历史的审视描绘出来,将自己的种种思考和展望表达出来。教师可以适当安排学生参访自己本地的 养殖场,考察养殖产业,也可以让学生深入乡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如种花、种菜、养鸡养鸭、收割水稻等,让学生在劳动中更深入地感受农耕文明,亲身体验乡土文化,领悟生活的真谛。了解农耕文明的精神内涵,感受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与奉献精神。唯有学生在思想上对乡土文化资源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提高学生作文的深度。

  3.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初中作文的教学原则

  (1)以兴趣化引导为教学核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任何教育形式一旦让学生丧失兴趣,便无法发挥其教育意义。因此,教师在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喜好和意愿,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对乡土文化资源产生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建立写作的信心,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而不是生硬套用乡土文化资源,无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将乡土文化资源的融入等同于其他寻常而乏味的写作教学方法,既不予以重视,也无视素材的累积,导致乡土文化资源与写作教学的融合失败。教师坚持兴趣化引导的作文教学核心,让学生对本地乡土文化资源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助于后期乡土文化资源与写作教学的有效融合。学生对乡土文化资源与作文学习兴趣又能直接带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在不断地练习中累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2)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闽南乡土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广泛,应鼓励学生主动了解乡土文化资源,收集素材,建立自己的素材库。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各个小组成员分别收集素材,然后集中共享。每个小组宜有自己专属的主题,如“家乡的名人逸事”“家乡的民俗风情”“家乡的历史演变”“家乡的名胜古迹”等,除了这些题目,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拟定主题,然后围绕主题收集素材。

  叶黎明在《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中提出了现代初中学生之所以缺乏写作素材的原因,即“生活在深度和广度上展开不足而导致的扁平化”。因此,培养学生主动了解本地乡土文化资源的习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使学生的大脑变得充实起来,为其放飞想象、自主思考奠定深厚的基础,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尊重学生在素材累积与写作训练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参与到素材收集、写作训练的每一个步骤。正如上述鼓励学生参加劳动实践、亲身体验本土农耕文明及风土人情,然后借此机会累积素材,再在老师的引导下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作文学习中,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思考表达出来,加深自己作文中主题思想表达的深度。唯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写作学习的每一个步骤,不遗漏每一次应有的思考,才能在不断训练中强化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3)重视学生的情感熏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尤其是在促进乡土文化资源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融合的过程中,教师更应该重视学生情感上的熏陶,让学生能够在习作时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闽南的乡土文化资源中,有许多方面能够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让学生在品味经典的同时,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对那些平时经常忽略的现象、景观也能够生发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

  推荐阅读:初中地理个性化作业设计的研究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乡土文化资源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融合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xue/62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