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在思品课中的运用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学发布时间:2012-07-18浏览:

  摘要: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互动行为,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注重师生之间的对话,通过师生之间的一系列对话反映出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接受程度和效果反应度等以便于教师明确学生的心里内在需求,思品课作为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的课程,更需要也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进而期待和谐教育氛围的出现。

  关键词:对话教学;特征;策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思品课教学强调教师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一种要做到师生之间的动态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在彼此的双向互动中实现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形成一个师生之间互教互学,教与学和谐相长的一个真正共同体。实施对话教学既是时刊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新课改的要求。因此思品课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发展、替身自身教改能力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对话,使学生得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使课堂教学的真正魅力得以体现。

  一、 对话教学的基本内涵

  对话教学既是对“独自式”传统教学的解构,也是对新型课堂教学范式的重构。究其本质而言,体现的仍是对话主体双方在平等互动基础上的自我建构。与传统的“独自式”教学相比,对话教学具有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平等交流,爱、谦逊与希望,批判性思维是对话教学实施的前提条件。对话教学可分为分享知识的表象对话和倾诉心声的心灵对话,其中后者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学方式,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形态。对话教学最早是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提出的,他认为,不让别人讲话的人是不人道的。交往是教学的本质,对话是实现交往的形式和途径。对话教学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生成过程,始终创造着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在对话的场景中,由于师生之间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倡导对话教学,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是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理念的直接体现。

  二、 对话教学的基本特征

  对话教学主要有四个基本特征:对话的交互性、对话的生成性、对话的理解性和对话的应答性,这四个特征都能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以彰显出对话在课堂教学中的乐趣所在。

  (一) 对话教学的交互性

  1. 对话的交互性

  交互性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对话教学的根本特征所在。对话教学是以信息为背景,以语言为媒介,师生交往互动、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方略。由于教师与学生由于社会经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因此师生之间在思想境界、知识水平、人生经验等方面的不同。通过对话,双方进行心灵的对接、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师生共同探讨所学课程搞清楚彼此交往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多元的阐释,从而实现对自我的超越,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

  2. 对话的生成性

  “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对自己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创造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也是知识的生成者,师生双方的潜力在对话中能够同时得到发挥。

  3. 对话的理解性

  巴赫金说:“理解不是重复说者,不是复制说者,理解要建立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内容。”对话教学是建立在师生之间地位平等,关系平等基础上的一种学习与交流方式。在充分自由的气氛和空间里,双方作为视觉、听觉、思维等积极活动的两个主体,进行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在“百家争鸣”的泛音中,对话题进行多元的阐释,从而达到使学生加深理解的目的。师生通过对话能够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加深彼此的深入了解,达到心灵的沟通,从而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4. 对话的应答性

  “理解始终孕育着回答。说者的话语里总带有诉诸听者的因素,总以听者的回应为旨归,这一点正是在对话中表现得最为鲜明。”师生之间的关系,绝不是教师君临一切、统摄一切的师为主、生为辅的依从关系,而首先是言语交流实践中的对位关系,是教学行为得以实施的两个积极的主体。师与生的平等共存就意味着两个主体的对话交往,单一的声音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也是教学得以进行的最低条件。课堂本身就应该具有双边性、应答性和对话性。在这里,对话不只是言语上的应答,也“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通过彼此之间的对话与应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将成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策略。

  三、 对话教学在思品课中的实施策略

  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为道德认知领域,道德情感领域和道德行为领域。这几大领域都涉及到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思品课教师应该加以足够重视。

  (一) 教师树立平等的意识

  教师与学生之间树立平等的意识是创设对话情境实施对话教学的关键所在。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风貌。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通常情况下教师是以教学的组织者、灌输者权威和中心的身份出现的,而学生不管成绩再好都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可言,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发挥的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没有突出。因而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意识。为了有效实施对话教学和树立平等意识,教师应该注重自身角色的转变,教师对学生而言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和知识的灌输者,应该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引路人,既是学生的教师又是学生的朋友,争取做一个良师益友,使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彼此双方在相互交流中实现彼此的发展。现代教育认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也是实施对话教学的前提和条件。中学思品课作为教会学生情感道德的课程理应树立师生之间的平等意识,这既是为对话教学创造条件,同时也达到了思品课课程教育学生的目的。因为对话是一种“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因此只有树立平等意识才有利于对话教学的开展。

  (二)找到师生之间的对话点

  师生之间如果没有共同的对话点就很难开展对话教学,学生也会有很大的心理排斥,不但不能开展对话教学,对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形成很大的影响。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对话”之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在兴趣的影响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思维活跃,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像力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随之增强。只有高涨的兴趣,才能开启心灵之门,擦亮发现、探究的双眼。思品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从身边的实际例子出发,抓一些道德案例以寻求师生之间的对话点。找到对话点才有利于对话教学的开展。对话教学强调的是个性化的学习,极力倡导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始终坚持将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活动参与、学习个性、动机与兴趣置于首要地位。教师要积极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对话积极性、主动性,学生、教师之间自由进行交流,他们之中没有权威、主次,只有平等的理解、赏识和领悟。对话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表达欲,课堂上学生种种无比鲜活的话语倾泻而出,他们在对话中发现,在发现中对话,共同发现思品课学习过程中的快乐。

  思品课中实施对话教学除了从以上两个方面着手外,学生与学生之间还应该注重彼此的对话与交流,以及学生、教师与课本之间的对话交流,从而是对话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有利于思品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黄爱华.课堂对话教学初探[J].安徽教育,2010,(5)

  [2] 赵玉霞.简论对话教学的特征与条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5)

  [3] 李琴.浅谈对话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引用[J].青春岁月,2011,(2)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对话教学在思品课中的运用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xue/3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