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孝顺的教育职称论文(2篇)

来源:期刊VIP网所属分类:教育学发布时间:2017-03-07浏览:

  在我国,由于有计划生育这种特殊制度,是的我国的独生子女占比很大,由于这些孩子大多娇生惯养,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久而久之,导致许多子女的孝顺意识严重缺失。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有关孝顺的教育论文(2篇),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教育论文

  有关孝顺的教育论文篇一:教育孩子孝顺父母的引导方式研究

  现在很多父母埋怨孩子没有孝顺之心,事实确实如此。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独生子女逐渐增多,人们的孝顺意识渐渐淡薄,父母对子女的宠爱不断升级,在社会上形成了敬老不足、宠少有余的风气。表现在学校,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至上,不关心集体和他人,不爱劳动,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等。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让他们懂得孝顺父母,只有懂得孝顺父母,才能爱别人、爱家庭、爱祖国。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引导教育孩子:

  一是学校方面的教育:教师要教育孩子养成孝顺父母的习惯。

  1、教育学生明礼。要教育学生树立“孝顺父母光荣,不孝顺父母可耻”的荣辱观念和人伦意识,从而使学生能自觉地做一个体贴、关心、尊敬、热爱父母、懂孝顺、讲孝行的孩子。

  2、激发学生的亲情。教师要充分利用 政治思想品德课中对“孩子为什么要孝顺父母”这一问题的阐述,教育学生应该对父母倾注发自内心的亲情。

  3、指导学生的行为。要教育学生继承孝顺父母的优良传统,让其最终内化为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以实际行动来孝顺父母。

  4、开展家庭、学校“一体化”教育。可利用家长学校,开展“孝父母,献爱心”等亲近、互动型主题活动,以学校倡导教育为主导,以家长评价为依据,了解学生对父母的了解情况,包括对他们理解的深度、感情、态度以及在心中的位置等,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的成长和家庭所付出的艰辛。这样,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5、开展共青团队主题队会融情活动。共青团队组织要定期围绕孝顺父母这一主题,结合实际事件开展活动。例如开展“妈妈,您辛苦了”、“我为父母敬孝心”等活动,组织交流探讨,在共青团队活动的情境中教育。

  6、强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愁,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麻烦,不向父母提过分的要求”。在常规训练中,要求学生做到:讲礼貌,让父母舒心;多帮忙,让父母省心;努力学习,让父母开心等。在实践过程中,要做到有指导、有督促、有检查、有记录,将这些内容放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定期评选孝顺之星,予以表彰。

  7、激励学生学会关心父母。现在的父母为了子女更专心于学业上的竞争而包揽了一切家务,有些学生习惯于父母对自己的悉心照顾,却很少关心为自己操劳的父母。为了促使学生将“孝顺父母”的道德观念转变为关心父母的道德行为,让“孝”与“敬”能真正落到实处,团委应该设计一份学生在家操行“一日常规”,其中包括每天早起必须自己叠被子、收拾房间,还要自己动手刷鞋、洗袜子等。这项活动只要常抓不懈,一定会让学生孝顺父母、关心父母,进而形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良好品德。 二是家庭方面的 教育:家长要培养孩子养成孝顺父母的好习惯。

  1、家长要给孩子树立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观念,明确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要让孩子从小知道,孝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没有孝心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还要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才算有孝心,让孩子知道妈妈十月怀胎的艰辛、知道父母的养育之恩。其次,要让孩子明白,他是家庭的一个成员,他有得到父母关心、爱护的权利,也有关心照顾父母的义务。

  2、要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别的家庭关系。 现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阳”,家长却围着孩子转,为孩子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谈不上培养孝顺父母的好习惯了。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人,而不能颠倒主次。

  3、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孝顺父母呢?为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好,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 自然,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4、父母本人要以身作则,做孝顺长辈的楷模。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有一个故事是很值得借鉴的。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赶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在刻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时,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 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做一个孝顺父母的楷模。

  综上所述,要想使现在的孩子养成孝顺父母的优良品德,必须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努力,同时,要加强实践活动的训练,这样才能使孝顺父母这一教育落到实处。

  有关孝顺的教育论文篇二:培养孩子孝顺意识的途径及方法

  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这些孩子大多娇生惯养,孝顺意识严重缺失。造成孩子孝顺意识缺失,社会、学校、家庭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这三者中,笔者以为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首先,孩子与家长相处的时间相对来说是最长的,从孩子哇哇坠地到长大成人,父母陪伴其一生;其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无不受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多数家庭也往往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相对忽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忽视对孩子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教养子女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孩子孝顺意识的培养,是家庭美德建设的起点,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作为家长,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你只要把书读好,其他得事情你别管。”这是很多家长勉励孩子好好学习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在这些家长的思想意识里,分数是评价子女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分数考得高,满心欢喜,还来点奖励。分数考得差,便横眉冷对:“才考了这么几分,今天开始不准出去玩。”劈头盖脑,一记闷棍,根本不去帮助孩子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

  那么,怎样的教育观念才是正确的呢?

  首先,必须纠正“学习成绩=分数”的思想,评价孩子不能只用一根尺子。一个人的能力有许多部分组成,最重要的是要发挥我们的智商、情商、和逆商。智商(IQ),就是智力商数。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逆商(AQ),它是指一个人面对困境时减除自己的压力、度过难关的能力,也就是人心理上的抗风险能力。如果一个人有起码的智商,一定的情商,那么就可以说,这个人有了登山的基础,如果这个人还有一定的逆商,就能登上顶峰。一个人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它是智商、情商、逆商综合运用的结果。作为家长,我们对孩子的最终期望肯定不是分数,而是孩子能出人头地,取得事业的成功,拥有幸福的人生。因此,家长要树立家庭素质教育的观念,多方面地来评价自己的孩子。如遇孩子考试失利,也应客观地分析原因,帮其找到弥补的办法。

  其次,要教给孩子基本的行为礼仪。比如长幼有序,遇到长辈要主动问候;大家一起吃饭时,要等大家都到齐了,再动筷子。家庭成员间也要用基本的礼貌用语,比如父母关心自己的学习要主动汇报,不能爱理不理。坐立行走要有青年人的朝气等等。千家长万不要有“树大自然直”的观念,孩子不是试验品,万一树大了还不直,到那时就来不及了。

  二、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其中,家庭“和睦”是“万事兴旺”的前提,尽管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但为了孩子家长必须念好“家和”这本经。

  夫妻间难免会有矛盾,这时,双方首先应该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千万不能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借一步说话,要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试想如果父母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孩子如同鱼儿生活在浑浊的水中,对其身心健康肯定不利。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一定要讲究批评的策略。不能爸爸刚骂完,妈妈再接着唠叨个没完,那样的教育效果肯定不好,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把父母的话当耳边风。更不能夫妻两人唱对台戏,爸爸一句话讲得重了一点,妈妈就批评起爸爸:“有你这样说话的,孩子不是你亲生的啊……”父母意见如果不统一,孩子就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听谁的了,这样的教育就完全失败了。爸爸讲话严厉点,唱起了黑脸,这时妈妈就要唱红脸,要顺着爸爸的话说,比如“爸爸虽然讲话凶了点,那也是为你急的,他的意思就是让你表现更好一些……”这样一来,孩子就听得进去了,教育子女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父母要做好孩子的表率

  “言传不如身教”,学校里老师经常告诫我们的学生要尊敬师长、孝顺父母,可苍白的说教作用并不大,学生也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其实,讲得再多还不如父母做出好榜样。这一点,我们经常去家访的老师最有体会,某某学生的家长彬彬有礼,他的孩子在校表现也一定不错。正所谓“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可见榜样的力量真的是无穷的,特别是父母。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有这么一个三代同堂的四口之家,爷爷年老、眼瞎、生活不能自理,爸爸、妈妈靠打工、种田养家糊口,一个孩子尚未成年。家庭条件虽不算好,但也衣食无忧。可是妈妈对爷爷却非常刻薄,让爷爷睡在柴房的草堆里,不给爷爷上桌吃饭,只在爷爷睡觉的草堆边放一个破了一个缺口的碗,每天吃饭时就象喂狗一样地舀一勺饭倒在这个破碗里让爷爷吃,吃完了也不给爷爷洗碗,就这样持续了好多年。由于长期受妈妈的虐待,爷爷终于支撑不住去世了。办完丧事后,妈妈正要把那个破碗扔掉,突然被她的儿子叫住了:“妈妈,这个碗别扔掉,留着它,等你们老的时候,我还要用它给你们吃饭呢”……

  所以,为人父母者一定要孝顺自己的长辈,因为你的子女天天受你的熏陶,你怎么对父母、怎么对公婆,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等他长大后也会这样对待自己的长辈。做好孩子的榜样,不仅要在语言上教导孩子,更要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孩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孩子,激励孩子,教育孩子。

  四、为孩子创设行孝的机会

  1、给孩子安排一定的家务活。德国法律条文中有一项规定:孩子在6岁之前可以玩耍,不必做家务;6~10岁,偶尔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买东西;10~14岁,要剪草坪、洗碗、扫地及给全家人擦鞋;14~16岁,要洗汽车、整理花园;16~18岁,如果父母上班,要每周给家里大扫除一次。对于不愿意做家务的孩子,父母有权向法院申诉,以求法院督促孩子履行义务。反观我们的家庭教育,家务事好像理所当然是成年人的事。孩子几乎都只会做题,不会做事。没有实践的机会,自然也就无法体会父母的艰辛,更谈不上感激了。因此,笔者以为,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孝心,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立、自理能力。

  2、让孩子给父母、祖父母过生日

  现代中国家庭的模式基本上都是“4—2—1”,孩子过生日,基本上是众星捧月般,亲戚朋友欢聚一堂,送礼物,送祝福。但又有多少个孩子记得长辈的生日呢?笔者曾在一个班级做过调查,知道父母生日的学生占11%,知道祖父母生日的一个也没有。可能,长辈们也识趣,不奢望孩子记得自己的生日,日子久了也习惯了。可有哪一个长辈不记得自己孩子、孙辈的生日?因此,为人父母者,不妨把家人的生日写在日历上,让孩子也在这些特殊的日子,给长辈送上一点礼物,一句祝福。这样,既可以让孩子懂得孝顺长辈,又融洽了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3、身体不适时,给孩子一个照顾自己的机会。

  每个人都有身体不适的时候,父母身体不适时,也不妨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比如告诉孩子:“爸爸的头很痛,你能帮我揉揉吗?”让孩子给自己端茶送药,让孩子给自己做饭,给孩子一个行孝的机会。通过这样的实践,孩子才会明白他生病时,家人给予他的照顾也是很辛苦的,从而激发他的孝顺意识。

  《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孝”,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把“孝”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基础和发展前提,认为“孝”是美德之首,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更是治国之道。因此,家庭教育中注重孩子孝顺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创建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韩文根.《中国传统孝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J].《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06期

  [2]许志宏.《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当代价值》[J].《作家杂志》2010年第11期

期刊VIP网,您身边的高端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有关孝顺的教育职称论文(2篇)

文章地址: http://www.qikanvip.com/jiaoyuxue/41188.html